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邦为什么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2022.05.20 | 历史网 | 次围观

    有人说,刘邦是因为脸皮厚打败了项羽,成为天下之主。

    也有人说,刘邦是善于攻心,收纳天下人才,最后统一天下。

    这些说法都在其理,但是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如果按照当时的社会传统来看,贵族依然流行世袭制。说直白一点,也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社会阶层的固化是很难改变的。

    这种传统的裂口事实上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大致应该就是在陈胜起义的时候。陈胜讲过一句话,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为什么陈胜的这句话会出现在史书中,而且还是作为正面言论来书写的。背后难道只是司马迁的尊重史实?当然不会那么简单。

    陈胜起义后,有很多当时不算贵族后裔的人群站在了风口浪尖,他们成为了搅动时代风云的人物。陈胜身边的那些普通人也称王称霸了。

    时间轴如果向前向后延伸百余年,就可以看到,那个时代里大多数原来的老贵族子弟们都遭遇了相当悲惨的命运。战国七雄们的贵族们,大多数死在了秦国的统一战争中。而秦国的贵族命运也好不了哪儿去,陈胜起义后,天下又陷入诸侯纷争的格局,项羽、刘邦纷纷起事,秦国的那些贵族死的死,流亡的流亡。贵族,不是个好身份。

    于是,陈胜说出的那句话,成为改变时代的最重要的命题。那些带领大军叱咤疆场的贵族子弟们,他们对于自己的命运或许依然存留着某种担忧。那便是,今天我打了胜仗,今天我称王称霸,明天我的命运又将如何?明天的子孙的命运又将如何?

    前车之鉴,韩国王族后裔韩王信,赵国王族后裔赵王歇,魏国王族后裔魏王豹,还有楚王族后裔义帝心,大多都是在楚汉战争中丢掉了性命,即便韩王信苟活至汉王朝建立,最后的结局还是落得个身首异处。即便如秦始皇的子孙、项羽的家族,也都遭遇了悲惨的结局。

    于是,所有起事的人物们,包括张良等原六国贵族在内的谋臣们,大致都不想成为出头鸟,更不愿意成为天下之主。大家也才会选择一个没有贵族身份的刘邦成为天下共主,按照这样的方式思考,毋宁说选择刘邦当皇帝,其实是让刘邦当了大家的替罪羊而已。

    同时,刘邦这个人又很是有自知之明,他曾经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就是把身边最亲近的臣子都夸赞了一番。

    这样的胸襟,自然也让臣属更是愿意跟随左右。

    因此,司马迁后来在史书中讲了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不只是对陈胜的称赞,也更是对刘邦高祖的称赞。以庶民之身,几经磨难,爬上九五之尊,第一是靠了身份的优势,第二则也是靠了运气,第三才是靠了刘邦自己的用人本领。

    单字解释: 刘 邦 为 什 么 可 以 取 得 最 后 的 胜 利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