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在古代,为何不通过下毒来杀掉皇帝?溥仪:我就没吃过一口热乎饭

    2022.06.25 | 历史网 | 次围观

    “高高起华堂,远远引流水。粪土视金珍,犹嫌未奢侈。"唐代诗人于濆的这首《秦富人》描写了一户极尽奢靡的人家。然而,在我国古代,要说富有,无人能出皇室其右。

    封建王朝,皇家便是天下之主,奇珍异宝,绝世美女悉入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甚至连时令鲜果也要预先上供。

    坐拥天下财富的同时,也要面临来自四海的危机,古代皇帝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可谓是煞费苦心。进出皇宫不许佩戴刀剑,天黑重重宫门落锁,御前侍卫层层把手。无法通过兵器刺杀皇帝,那为何不下毒呢?末代皇帝溥仪为我们解答了这个谜题,他曾表示在宫中自己从未吃过一口热乎饭。

    "死"于下毒的皇帝

    历史上无法寿终正寝,死于非命的皇帝数不胜数,受惊而死的汉惠帝刘盈、抑郁而死的晋孝武帝司马睿,还有无数被乱臣贼子杀害。

    实际上,早在千年前就有皇帝是被毒杀,如东汉的质帝刘缵就是被奸臣梁冀毒杀,他之后的少帝刘辩也被董卓毒杀。照这么看,下毒应该是除掉皇帝的最佳选择,那么为何之后这种情况几乎绝迹了?

    因为这些下毒事件都发生在乱世,天下群雄并起,中央大权旁落,皇帝沦为傀儡,不仅是国家被权臣掌控,就连自己的性命也被他们牢牢捏在手中,皇帝不再受到严密的保护,想要通过下毒致其余死地可谓是易如反掌。

    历史的车轮往前推进,随着封建王朝发展的成熟,中央集权日益加深,到明清两代,皇家和平民之间本就天差地别的距离更是犹如隔了一道天堑,受到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皇室权力越大,对自己的保护就越强。一生坎坷的光绪皇帝也曾被人猜测过是死于食物下毒,并且言之凿凿是慈禧太后所为,但很快这种说法就被证实并不可信。首先,科学家们只是在光绪皇帝的头发中发现了砒霜,其次,清朝时期的严密验毒机制,是不可能让皇帝被毒死的。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就曾说过,他从未吃过一口热饭,可知菜肴端到他面前之时要经过多少道检查工序。

    以身试毒的太监

    大清王朝的奢靡无人不知,据说溥仪逊位时从宫中放出了数千名太监,这些太监在紫禁城时,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皇帝一人进行,还有专门伺候膳食的太监。

    传言慈禧太后一餐饭可以凑成一桌满汉全席,食物制作也非常复杂,清朝的御膳房中,每个炉灶上有一人配菜,一人掌勺,还有一人打杂,三个人不仅是在工作上互相配合,更是在互相监督,并且往锅中加的每一样调料都需要仔细记下来。

    菜做好之后,也不是直接端到皇帝的餐桌上,首先会经过御膳总管的查验,然后会有专门的太监来试毒,但不仅是电视剧上那样用银针试毒,他们还需先试吃。太监将每道菜试吃完毕,再等待一段时间,确保没有毒发,菜肴才会呈到皇帝的桌上。

    现在总算明白了堂堂大清国皇帝溥仪为什么会说自己从未吃过热乎饭,经过这么多道验毒试毒的检查,就算是山珍海味也少了那阵热乎气儿。

    溥仪还曾在他的著作《我的前半生》中写道:"御膳房为了能够在一声传膳时迅速把菜肴摆在桌子上,半天或者一天以前就把饭菜做好,煨在火上等候。"

    隔夜的菜,再加上试毒的耽搁,想来宫廷御膳的味道应该也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吃。所以溥仪的饭菜实际上吃的都是由太后送过来的菜肴,有了这一层缘由,人们怀疑光绪皇帝的死因与慈禧太后有关,也并非空穴来风。

    无法下毒的原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虽然在封建统治的高压管理之下,人们对皇权是非常敬畏的。但并非所有人都甘愿受到皇家的奴役,一人专权的政治局面极其容易造成冤假错案,所以皇帝的敌人也是不少的。

    他们难道不会买通太监来下毒吗?太监作为皇帝的贴身奴仆,最容易对皇帝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并且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不止一次太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件,著名的大太监赵高,拖垮了大秦帝国;明朝的魏忠贤也差点使大明基业毁于一旦。手握大权的皇帝不可能没有考虑到这层因素。

    据清朝史料笔记《养吉斋丛录》记载:"膳房恭备御膳,某物品及某物为何人烹调,逐日开单具稿,呈内务府大臣画行。"

    除了要留下纸质记录以外,每份菜品都要进行备份,以求如有意外可以最快找到责任人。

    此外,为了保证皇帝的绝对安全,每次用膳都会上一百多道菜,皇帝不会每一道都吃,而且一道菜可能只进食两三口,要想买通试吃太监下毒,也是难上加难。一道御膳牵连范围之广,如果不是每个环节的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那么顺利下毒是不可能完成的。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古诗中形容的这种奢侈生活,想必现在也为许多人所艳羡。

    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封建王朝之中,贵族的一切享受都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之上,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了防止有人在自己的饭菜中下毒,每一次用膳都造成极大人力物力的浪费,真是杜甫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景再现。

    溥仪晚年回忆起自己前半生的皇帝生涯时,也深深地感觉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奢靡与腐朽,中国的末代皇帝,最终洗心革面成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人,过着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的生活。

    他还曾说过,相较于被毒杀,他更怕的是日夜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太监和宫女们,这样的生活是畸形的,是不健康的。紫禁城看似繁华,高高的城墙不仅是贵族们保护自己的屏障,深宫重锁,也锁住了宫中所有人作为一个正常人享受自由的权利。

    单字解释: 在 古 代 为 何 不 通 过 下 毒 来 杀 掉 皇 帝 ? 溥 仪 我 就 没 吃 过 一 口 热 乎 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