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豪气万千的魏延为何变成了反骨仔?他为何反抗诸葛亮的军令?

    2022.10.08 | 历史网 | 次围观

    魏延,字文长,荆州义阳郡人。他带着小弟和刘备一起入蜀。由于作战勇猛,颇有战功,升任牙门将军。

    由此可知魏延是基层出身,因骁勇善战而升迁。虽说牙门将军是杂号将军,但上一任牙门将军是大名鼎鼎的赵云!可见魏延也算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

    时间快转到刘备称汉中王,准备回成都的时候,刘备要选一个大将镇守汉中。当时的蜀汉朝野都倾向张飞镇守汉中,连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

    结果刘备慧眼识英雄,提拔魏延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个结果跌破了大家的眼镜。

    由于是说魏延,咱们就先不管张飞了,现在魏延升任汉中太守确实是破格提拔,多少会有人不服,所以刘备想出了一个办法。

    刘备大宴群臣,请魏延发表就职感言:“今天孤委你以重任,你有什么打算吗?”

    魏延也不怯场,他很霸气地说:“如果曹操带天下之兵到来,我就化为大王的铁壁挡下他,如果只是曹魏的一个将领带十几万人来,我就直接灭了他!”

    刘备为魏延叫好,大家也见识了魏延的气势。等刘备称帝之后,魏延又升任镇北将军,名列四镇将军之一。

    建兴元年,诸葛亮主政时期,魏延进封都亭侯;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魏延的升迁,表现出诸葛亮对魏延的器重和倚赖。但奇怪的是,魏延作为北伐军的前锋,他第一次北伐在《三国志》中完全没有任何军事行动,总觉得这跟李严好像。

    或许是因为基层出身+时运不济,在《三国志》中魏延具体的战功寥寥无几,着实可惜。

    魏延下一次出场,是在曹真伐蜀的那一次。建兴八年,诸葛亮派魏延深入羌族境内,和魏国的郭淮、费瑶大战于阳溪,大破之。然后诸葛亮又让魏延升任前军师+征西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讲到这里有朋友或许会发现,不是说,诸葛亮讲魏延有反骨,很讨厌魏延吗?

    其实反骨是面相学的范畴,所有的史书记载中也没见诸葛亮说过类似的话,是罗贯中虚构的。

    诸葛亮一直将魏延视作北伐的头号战将,并没有打压他。

    魏延每次跟诸葛亮出征,都会要求分一万兵给他,与诸葛亮会师潼关。诸葛亮每次都拒绝,魏延总是说诸葛亮太胆小,害自己的才华无法发挥。这是《三国志》版的子午谷计。《魏略》说得比较详细,但相对真实性又不太高:

    魏延说:“听说长安的那个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那废物点心不足为虑。只要丞相给我精兵5000,运粮兵5000,我走子午谷十日便可奇袭长安,夏侯楙肯定会不战而逃。长安内又只有一批文官,不足为虑,城内的粮食又可以让我撑一下。这时丞相只要从褒斜谷一路北上,二十日之内,长安以西就可以一举平定。”

    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这个计划太冒险了,觉得走陇西大道平坦,可以稳扎稳打,所以不采用魏延的计谋。

    魏延的子午谷战略似乎需要太多巧合+运气: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魏延真的可以十天就到长安吗?夏侯楙真的会不战而逃吗?

    要是夏侯楙逃跑前把城里的粮食烧了,魏延不是就没饭吃了吗?另一路的诸葛亮能不会受任何阻碍的20天内,来到长安会师吗?真当魏国的国家机器是摆设!

    实在很难相信,擅长作战的魏延会提出这种奇袭计划,这个计划几乎是断送这些士兵和魏延自己的性命。

    如前文所述,子午谷奇谋本身的真实性就存疑,咱们就不深论了。我把这段记载视为诸葛亮心胸宽大,魏延脾气火爆人缘不佳的佐证之一。

    诸葛亮不至于因为魏延说他胆小就怀恨在心,魏延在诸葛亮在世时虽然和他意见不合,但北伐的目标,与实际上的行动还是一致的。

    真正和魏延势同水火的是杨仪。

    魏延善养士兵,又骁勇善战,但骄傲自大,大家都让他回避他,只有杨仪和他针锋相对,魏延那叫一个气,和杨仪闹了个势同水火。

    杨仪文采好、反应敏捷,受到诸葛亮的器重。杨仪是丞相长史、魏延是丞相司马。

    一文一武,两人都是难得的人才,可谓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

    可是偏偏这两人的性格都十分高傲,且水火不容,诸葛亮常常为此苦恼。只能尽量公平对待,希望杨、魏二人都能发挥所长。

    然而,魏延跟杨仪还是常常吵架,而且情况越演越烈,场面越来越火爆。

    诸葛亮很珍惜杨仪的才干机敏,又很倚重魏延的骁勇善战。北伐双璧,却偏偏势如水火,令他不忍心偏袒任何一方。

    诸葛亮很保护魏延,魏延和刘琰发生冲突时,诸葛亮责骂刘琰,站在魏延这边。

    如果没有丞相这个靠山,魏延这政治白痴应该早死十年了。

    因为有诸葛亮在,魏延、杨仪两人勉强相安无事,一起为国家效力,等诸葛亮过世后,情况便马上不同了。

    这次不再是打打闹闹,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争夺之战。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对诸葛亮的战略从意见不合,发展到行动上的抗拒。

    魏延反抗撤退,拒绝退兵,主要有三个理由:

    继续为国立功

    要实现人生抱负

    不服杨仪

    总之魏延抗命,充分表现出他零分的政治头脑,没了诸葛丞相在上面平衡,魏延根本玩不过杨仪,还有倾向杨仪的蒋琬、费祎、董允。

    最后说说魏延谋反一案。

    陈寿说:当初魏延不北上投降曹魏而选择南下,只是想杀掉杨仪。平时他和同事不和,他只是希望能接替诸葛亮继续北伐而已!

    《后主传》中也根本没有出现反叛两个字。

    《三国志·后主传》

    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

    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

    书中说得很清楚:魏延和杨仪争夺权力,互相攻打。

    这算是最真实的记载,也是当时成都接收到的情况。

    可怜的魏延,古今有多少像你这样的将军。

    战场上纵横四方,没有战死沙场,却死于政治战场上暗箭。

    可悲、可叹。

    (完)

    单字解释: 豪 气 万 千 的 魏 延 为 何 变 成 了 反 骨 仔 ? 他 为 何 反 抗 诸 葛 亮 的 军 令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