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东汉士族开始逐渐形成:士阶层已经彻底世俗化

2023.08.07 | 历史网 | 次围观

在春秋战国这五百多年里,中国文化发展迅猛,史学家把这段历史文化称为先秦文化。先秦文化的灿烂,令人神往,诸子百家并起,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为主流的文化更是流传至今。

而其中又以儒家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可以说儒家的思想统治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在儒家典籍《论语》中记载着,"子曰:士志于道......"译为读书人应当立志追求真理。又有"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译为君子应当有远大的志向。

在这些儒家经典里,不难看出,儒家思想对君子、士等读书人约束很大。儒家思中,士需要有追求世间真理的远大抱负。

随着历史的前行,儒家思想在西汉受到冲击,士阶层从春秋时期的"士志于道"渐渐演变成了"士不免俗",那么为何西汉、东汉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这样的转变呢?

一、西汉官吏倍增,士阶层良莠不齐

1.察举官员增加,俸禄不足

关于这个问题要了解西汉的阶层级别。首先是核心层,以皇帝为首包括王侯、皇室成员等。

第二阶层就是士阶层,这一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主要是读书人为主,在春秋时期,士阶层是贵族里的底层阶级,因为这个阶层在血缘上与皇室已经没有太大关系。

在士阶层下面还有两个阶层,以普通百姓和奴隶为主,所以士虽然是贵族中的最底层,但是相对具有庞大基数的第三阶层和第四阶层而言,士依旧是许多人难以企及的阶层。

受儒家思想影响,西汉初期的士阶层的思想都以天下为己任,心中存着"士志于道"这样的远大抱负。坚定心中的道,一心兼济天下,这个阶层的群体是伟大而又寻常的。

然而,历史前行到了西汉中期,此时科举制还未出现,除世袭之外,普通人要想为官只能通过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确立在汉武帝时期的选官举措,由地方官员考察、选举,最后推荐给中央而后任命官职的一种手段。

西汉初期,官吏数量较少,朝廷俸禄足够养活一家人。西汉中期,在察举制这一制度下,西汉的官员人数呈直线上升,最初一县地方官员不过寥寥几个,大家各司其职。后来则发展到一县官员上百名,此时朝廷有了压力。

西汉农业并不是很发达,官员俸禄又是以粮食为主,因为地方官员数倍增长,俸禄成了朝廷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么降低地方官员俸禄,要么增加税率,增加税率无疑是在要老百姓的命,所以朝廷决定降低地方官员的俸禄。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首先地方官员都是士阶层,俸禄下降,凭一己之力养不活一大家子,连家人都养不活,又如何能有兼济天下的抱负。所以士阶层不得不想办法养活一大家子,这么一来所谓的"士志于道"也就难免落了下风。

2、追名逐利,士再难免俗

《后汉书》记载陈潘所言: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朋友则反驳他说道:"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陈潘认为大丈夫当以扫除天下祸患为己任,怎么能在意一个房间的事呢?这里的陈潘思想便是"士志于道"。而他的朋友则认为,如果连一个房间的事都处理不好,又如何能肃清天下。

这里一个房间的事隐喻小事,也可以认为是家事。其实这段记载就表明了西汉士阶层矛盾开始出现,有些士阶层心中依然保持"士志于道",有些则认为自己的家事都没搞定,又如何心中装着这天下呢?

这就是西汉士阶层思想上的转变,一屋不扫,如何扫得了天下。长此以往,可在心中的天下大任,士志于道的坚定目标也开始变得松动起来。

再加上察举制的漏洞,选举出来的官员并非都是德行过人的,他们先开始抱着私心,而后迫于现实,一些心中尚有"道"的士阶层受影响也开始渐渐追名逐利,变得世俗起来。

所以说,西汉中后期已经有些士阶层因为种种原因从最初的"士志于道"转变成"士不免俗",不过这只是一部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思想观点一直影响着西汉,所以大多数士阶层的人心中还有儒家那份追求。

二、政治同化,士阶层不免于俗

1、东汉士阶层政治化

虽然西汉时期士阶层已经有部分向世俗化转变,但是东汉时期,士阶层的风骨尚存,并没有完全消失,当然也只是寥寥无几。

士阶层最大的变革在东汉之后的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的士阶层已经完全世俗化,他们追求名利,没有了先秦时期的风骨。但是史学家认为,魏晋的士族崛起,与东汉中后期士族有着难以估量的关系。

至于东汉如何会发生这种质的变化,大概可以归结于政治方向。东汉官制沿袭了西汉,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官员为辅,同时极大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但是地方上却有些不同,原本的郡县制变成了州郡县制,将原本的地方权力更加分散,也更加细致,如此一来,地方官员对应的职责也更加细化。

这种制度下,普通士阶层的人是无法接触到中央的,但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地方政事。如按从事的方向分,有盐官等,按职责分又有县令、里正等官职。而这些地方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士阶层。

此时,士阶层普遍都为地方官员,受皇权制约。为了生存,在政治上被同化,丢掉了文人与士人的人格和风骨,成为依附于皇权而活的工具。渐渐地,原本凌云壮志、满腔抱负的士人向世俗妥协,不再坚持心中的道。

2、东汉士阶层妥协于世俗,难抵诱惑

士阶层在两汉之前,一直被人们称为士人,因为他们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心中存道的个体。但是东汉末年,士阶层已经发展成了士族。从个体到家族的转变,都在表明经过整个东汉时期,士几乎完全世俗化了。

东汉中期,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农业,选拔出了更多的官员治理。此时古代意义上的"地主"已经出现,他们就是士阶层,受利益影响,他们不是想着如何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而是想着如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家族更加强大。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士阶层更难抵抗诱惑,士的思想也越来越腐朽。

而千百年来,人心是不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也很好诠释了环境与思想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士人忘了初心,被名利蒙蔽,开始追名逐利。

3、东汉士族逐渐形成,士完全世俗化

士阶层彻底世俗化,应该是在士族形成后。东汉中期,士人已经有了家族的观念,家大于国在心底扎根。

东汉末年,已经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东汉四大家族——杨氏、荀氏、陈氏、袁氏。这些士族多是出现在东汉前中期,以杨氏为例,东汉中期,杨氏先祖杨震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德行被世人景仰。

从这时开始,杨氏就已经在积蓄家族力量,杨震的儿子不像他一样保持着士阶层的抱负,他的儿子坚信"家天下",只有家族强大,才是生存的根本。

所以他的儿子一心发展家族势力,无论是在农业还是军事上都能立足,甚至与中央抗衡,和周朝诸侯国有些相似。时间到了东汉末期,杨氏与其他三个家族成为东汉末年四大家族。

而我们熟知的袁绍便是四大家族中的袁氏,从东汉中期到东汉末年,士族崛起,也意味着士阶层的崛起,这一阶层不再是贵族中的底层。但这对历史或者社会并不是什么有益的转变,士族被史学家称为腐朽的制度与势力。

此时,士已经从西汉初期"士志于道"彻底演变成了"士不免俗,士阶层的世俗化已经完成。

三、结语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士从胸有锦绣山河到难抵世俗诱惑的转变,开始于西汉察举制选取官吏,完成于东汉末年士族的形成。其中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政治同化,把原本不献媚、风骨尚存的士变成了依附于权贵且谄媚的士族。

而造成这一点的又是因为中央的举措,地方官员的增多,导致士阶层的增多,也就渐渐演变成了心中只有"家天下",再无"国天下"。"士志于道"的思想观点,也随之成了"士不免俗"。

参考文献:

《史记》

《后汉书》

《礼记》

单字解释: 东 汉 士 族 开 始 逐 渐 形 成 士 阶 层 已 经 彻 底 世 俗 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