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三国时期的三个大佬,曹操奸得实在,刘备狡诈腹黑,孙权仁义宽厚

    2024.04.27 | 历史网 | 次围观

    吴学华原创作品,拒绝转载,转载必究

    聊完了刘备和曹操该来聊孙权了,我个人认为,三国时期的三个大佬,曹操奸雄奸得实在,奸得光明磊落,刘备看似忠义实则是阴险小人,腹黑狡诈,而孙权,则属于仗义和宽厚的那种人。

    孙权的王位,是从他爹孙坚和哥哥孙策那里继承来的,他爹孙坚曾经参加讨伐黄巾军,立下战功,也招揽了不少人才,奠定了东吴的基业,经过孙策的努力,东吴的基业已经安稳,虽然势力比不上曹操,但也差不到那里去。

    孙坚和孙策二人都属于开疆拓土的能人,只可惜活得太短,挣下那么大的家当却没来得及享受,都留给孙权了。

    孙权掌权的时候才18岁,孙策给他留下了张昭、周瑜、太史慈、黄盖、吕蒙、程普、阚泽等文臣武将,他自己大力招揽贤才,又有鲁肃、诸葛瑾、甘宁、陆逊等人来投奔。

    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孙策在临终前的遗言是: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孙策临终时要属下好生辅佐他的弟弟,事实上,张昭和周瑜等人,确实尽心尽力。

    那么,孙权究竟有没有治国的本事呢?

    根据《三国志·吴书》中的记载,孙策这样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别看孙权只有十几岁,但他自幼受父兄的影响,该学的本事也都学到手的,在用人和对待人的问题上,连孙策都佩服。

    果然,孙权的能力不输于他的哥哥,灭李术征江夏,短短几年东征西讨,平定了江东一带,隔江与曹操对抗。

    在拿下刘表的江夏郡之后,他看在诸葛瑾的面子上,联合刘备对抗曹操,把荆州借给刘备。当时说好只是暂借,哪知刘备居然不还了,还让关羽镇守荆州,孙权多次讨要荆州,好华恶话说尽,都没用,最后没有办法,让吕蒙带兵拿下荆州,灭了关羽。

    有玄学人士分析刘备曹操孙权三个人,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曹操是为金羊,刘备为土牛,孙权为水狗。在五行命理上,三个人相生相克。曹操是金命,一生惧火,也不敢玩火,却总是被火攻。刘备在五行上“旺”曹操(土生金),但在命理上,却是牛羊斗,所以两人一生都在争斗。刘备和孙权在五行上是土克水,所以在孙权这里占尽了赢头,可是曹操的五行又是旺孙权的(金生水),最后孙权在曹操的帮助下,关羽夺荆州。

    其实刘备是最有可能兴复汉室的,他看错了诸葛亮,如果不是诸葛亮激进,白白浪费蜀国的国力,否则蜀国和吴国也不会那么快灭亡,唇亡齿寒,这个道理孙权是很明白的。(我的另一篇文章里,说了诸葛亮在三国的布局,他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堂弟诸葛诞,他以为三国可以归诸葛,哪知归了司马。)

    《三国演义》是抬刘贬曹的,突出曹操的奸雄,来衬托刘皇叔的仁义,对于东吴孙权的笔墨,倒是比较少,更多的都说写鲁肃和周瑜吕蒙等人,在孙权的格描述上,不温不火,没有褒扬也没有贬损,可以看出,孙权属于那种能够从容纳谏的君王,听得进谋士的建议,所谓的小事含糊,大事决断。

    在对抗曹操的时候,只有他和周瑜坚持对抗,其余谋士和将士都心虚,有的还建议投降,但事实证明,他的决断是正确的。

    所以,孙权也是一个伐果断的人。并非《三国演义》中的那样没有主见,事事都听周瑜和鲁肃的傀儡。

    在《三国演义》中,孙权拿下荆州了关羽,把头给了曹操,似乎有些不厚道。可是站在他的角度,他已经非常厚道了,属于他的地盘,要了那么多次都不还,还把派去南三郡当县令的人都赶走。孙权想和关羽结亲,还被骂“虎女怎可嫁犬子?”

    士可忍孰不可忍,孙权不管怎么说,还是东吴的一国之主,关羽再牛,也只不过刘备部下的将领,给刘备打工的。

    孙权的仁义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外。第二、对内。

    我们无论是看《三国演义》,还是《资治通鉴》,而或是《吴书》,除了三国鼎立之前的江东征战,我们看不到孙权的主动出击,唯一的一次就是拿回搬来就属于他的荆州,其余的战事都是被动,别人来打他了,他才被迫还手。

    江东六郡本来就富庶,他遵循哥哥孙策的遗愿,只要能够守住江东就行,不要贪图中原,后来也不会去折腾刘备的四川。为了对抗曹操的南征,他不得不联合刘备,却也给刘备很大的帮助,拨给兵力和粮草,把荆州借给刘备让其站稳脚跟,对于盟友,他没有主动偷袭过刘备,显得非常仗义。

    后来刘备为了报关羽被之仇,率几十万大军出征东吴,当时东吴人心惶惶,孙权命陆逊出战,最终打败了刘备。

    据《蜀书先主传》记载:……先主军还稀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秩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琥亭驻营……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琥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琥亭还秩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以当时刘备的败绩,孙权其实完全能够举兵拿下永安,但是他没有那么做,只要刘备退去的就行,并没有继续掩,一方面,他考虑魏军会偷袭,另一方面,他必须留着刘备对抗魏军。倘若他和刘备打得两败俱伤,曹丕那边就开心了。

    我们再来看看他对内,无论是他哥哥留给他的老臣,还是他自己提拔的新将领,都一样看待,不分彼此,也正因为他的仁义,刘备的老婆舅麋芳,还有了张飞的张达和范强,都选择投靠东吴。为什么呢?因为东吴能够容人,不像刘备那样虚情假意。

    无论是《后汉书》、还是《资治通鉴》,即便是《三国演义》,都看不到孙权排挤属下的情节,更没有东吴将领主动投敌的事情发生,在《资治通鉴》中,还留下了“孙权劝学”的典故。一个老大能够做到露出虚心善待下属,实属不易。

    而反观刘备,在用人上,比孙权差几个档次,重用关羽和张飞,对两人放任,使他们两个人排挤其他将领。关羽之败,也是与诸将不和的原因造成的。关羽连刘备的老婆舅麋芳都看不起,更看不起荆州治中从事潘濬,此人还是蜀汉大司马蒋琬的表弟,弄得关羽出事,大家都不愿去救。

    最后,麋芳、傅士仁、潘濬等人,都归降了东吴。这些人后来在东吴的待遇还不错,就像潘濬,后来官拜少府,进封刘阳侯,又改太常。

    在魏蜀吴三方的势力角逐中,孙权采取的守势,他也是在曹丕篡汉之后,最后一个称帝的人。他的这种守成的思想传给了儿子,吴国最后才被司马家所灭,那个时候已经不是曹魏的天下。

    单字解释: 三 国 时 期 的 三 个 大 佬 曹 操 奸 得 实 在 刘 备 狡 诈 腹 黑 孙 权 仁 义 宽 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