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这位皇帝为保护百姓,装傻充愣,谁知人们给他造了个成语

    2024.03.17 | 历史网 | 次围观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自刘禅的生平事迹。刘禅,是刘备的儿子,也就是人们口中常常提到的“扶不起的阿斗”。刘备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辉煌的。通常说的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到刘禅这里完全没用。他不仅碌碌无为,最后成为俘虏之后,还能够在敌人给他的福利里安居乐业,声色犬马。这样的人,简直令人唏嘘不止。

    但最近也有人对其产生了质疑。认为刘禅乐不思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他是在装傻充愣,他做这一切,只是忍辱负重,为了人民的安危。

    不过,刘禅治理蜀国时,确实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他既不像曹睿那样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得百姓怨声载道;也不像孙皓那样残暴残忍,滥杀无辜。刘禅执政期间,百姓的日子还是比较太平安稳的。如此看来,他的傻,还真是有些疑问。

    蜀国被灭之后,后主刘禅仍旧留在成都。司马昭这个时候感觉有些不太妥当,就将自己的心腹贾充派过去,把刘禅接到洛阳。刘禅到了洛阳之后,被封为安乐公。何为安乐公?仅从字面上,就能读出一股浓浓的鄙视味道。

    一次酒宴中,司马昭特意选了一些蜀国的歌舞让刘禅看。而且,故作关心地问刘禅:你还想念你的领地不?司马昭这样做的用心很明显,他在用这种方式来打压和贬低刘禅,顺便测试一下刘禅还有没有复国的想法。刘禅好歹也是刘备的后代,他执政期间,诸葛亮还辅助了十二年。这十二年里,就算是个傻子,也会学到点皮毛。所以,对于司马昭的心思,刘禅应当是心知肚明。但自己的生死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不敢不俯首称臣。如果不忍这一时之气,那么就没有以后了。

    想到这里,刘禅若无其事,乐呵呵地回答:这儿比蜀地好多了,我在这里非常快活。就因为这件事,成就了成语“乐不思蜀”。而刘禅以后就被形容成扶不起的阿斗。

    其实,刘禅执政的四十一年,蜀地的政局稳定,人民也安居乐业。如果他真如其他人所言,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能撑这么多年?可见世上事,传言还真是无法相信。刘禅投降魏军,确实是一种耻辱。但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正是他明哲保身的表现。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命都没有,还何谈什么救国复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嘛。更何况,当时蜀国的国力和兵力,根本无法跟魏国的兵强马壮相提并论。如果开战,只能是死伤惨重。而且,他不抵抗,恰恰成全了百姓的安危,使得他们避开了战争带来的伤害和杀戮。从这些方面分析看,刘禅倒真的有些意思了。也许,他应该算得上是一位“通明智达”的王者,算是一位明君。

    还有一点必须要提起。曹魏政权发生变故时,有个叫夏侯霸的为了躲开司马一族的陷害,逃到蜀国。他的名声不是很响亮,但若提起他的父亲,也就不一样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夏侯霸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夏侯渊。这个夏侯渊死于汉中战役,被刘备军队中级别最高的杀死了。夏侯霸一直立志要为自己的父亲报仇,这次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他却反而要躲进仇人的地盘内。夏侯霸当时十分尴尬,倒是阿斗打破了僵局。阿斗告诉夏侯霸,你的父亲是被战争杀死的,而不是哪一个人,哪一派。而这些,跟仇恨没有关系,所以,我们不应该心存芥蒂。

    夏侯霸听了阿斗的话,心里泛起了波浪,感觉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从以上的桩桩件件,能够看出刘禅不是一个真正懦弱和只知享乐的君王。他的乐不思蜀,是为了保存实力,也为了保护百姓的安危。只不过,后人只是将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强加进去,改变了事情原有的样子。

    历史背后,有多少真相被淹没?没有谁会说得清楚。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单字解释: 这 位 皇 帝 为 保 护 百 姓 装 傻 充 愣 谁 知 人 们 给 他 造 了 个 成 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