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项羽为什么不定都关中,是不想像刘邦一样皇帝,还是要衣锦还乡?

    2024.02.09 | 历史网 | 次围观

    鸿门宴会结束,时为沛公的刘邦让出秦都咸阳,项羽则和其他诸侯兵一起进入咸阳。

    咸阳进入咸阳后,一个没有被历史记下名字的说客找到项羽,跟项羽说了这样一番话: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史记·项羽本纪》

    说客的意思很明确,关中是块宝地,有山河作为屏障,有肥饶的土地铲铲粮食,如果定都关中,是可以称霸天下的。

    面对如此有道理的建议,项羽是怎么回帖的呢?

    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

    很多人常常根据项羽的这句回帖来证明项羽没有政治远见。

    项羽的确是没有政治远见的,但项羽之所以回了这么一句话,其实是有原因的。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听了说客的话,也考虑定都关中,但看到秦都咸阳的宫室都被他和诸侯军给烧毁了,残破不堪,同时又想念家乡,为了掩饰尴尬,才说了那样一句比喻句,把富贵不还乡比喻成锦衣夜里行。

    项羽的没有政治远见,在一入关中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一到咸阳,就开始了烧杀抢掠。

    我不是说项羽不能抢,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胜利者拥有一切,他想抢,没人敢说个不字,关键是项羽抢了什么,项羽抢了金银珠宝和美女。

    这就显得很短视了。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刘邦进入咸阳后,刘邦的手下人也抢了,同样出手抢东西的萧何,抢的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美女,而是律令图书。

    这是有政治远见的表现。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后来,汉王刘邦和项羽打仗,刘邦只需要找到萧何抢来的律令图书,按图索骥,就知道天下厄塞,就知道各处人口的多寡和强弱,也知道民众的疾苦。

    这时候的刘邦,即便不定居关中,也未必会输给项羽。

    因为整个天下的模样,都被刘邦和萧何摸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项羽则是一无所知的。

    因此,项羽的不定都关中,也不能说是多大的政治错误。

    如果要在项羽身上找到一个致命的错误,那便是项羽不注重知识和信息,他并不能理解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他看重的,从来都是那些有形的东西,金银珠宝、美女、战马、壮士,从来都是这些。

    而只是和信息,项羽从来都是不屑一顾的。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年少时,对于知识,就很抵触,很厌学,还用自己的小聪明为自己的厌学找来种种借口,这样的人,怎么可能重视知识,怎么可能重视信息,怎么可能有远见?

    这样的人,就算给他定都关中,他就能像刘邦一样做皇帝吗?

    不能。

    所以,他项羽之所以不定都关中,既不是因为他项羽不想想刘邦那样做皇帝,也不是他项羽非衣锦还乡不可,只是因为他项羽没有远见罢了。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萧相国世家》

    单字解释: 项 羽 为 什 么 不 定 都 关 中 是 不 想 像 刘 邦 一 样 皇 帝 还 是 要 衣 锦 还 乡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