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公元二世纪末,神州大陆上最接近“天”的男人

    2023.05.01 | 历史网 | 次围观

    “黄绢幼妇,外孙虀臼。”

    说到这八个字,通常我们都会想起杨修跟他的解答——绝妙好辞。

    但我们经常都会忘记,这道曹操也要想上三十里路才能解答的谜题,是蔡邕所设下的。而蔡邕正是“胡茄十八拍”蔡文姬的父亲。

    蔡邕,一个在董卓死后,唯一在王允面前流露出哀悼之情的士人。

    他也是原本应该成就《后汉书》的才子。对范瞱来说,《蔡邕列传》必然相当特别。

    即使在三国前英雄中,蔡邕的年纪也是相当大,跟董卓差不多大。

    但他可不是边疆人士。

    蔡邕出生于兖州陈留,就在东汉第一士人产地颍川的隔壁,是黄老士族。

    这一派在王莽之后就没落了。

    黄老之术虽非当代主流,但总有些跟儒家藕断丝连的关系。

    蔡邕出生于张衡造侯风地动仪的同一年,是汉顺帝时期。也是左雄变法的那一年。

    蔡邕是当地出名的孝子,他母亲曾经有三年都卧病在床,除非季节变换,不然蔡邕绝对是衣不解带的照顾母亲,更有长达七个月都不曾上床睡觉的记录。

    父母过世后,继承家产的蔡邕跟叔父与堂弟同住,也没有打算划清界限。别说东汉人,放在现代也没人会养叔叔跟堂弟的。

    蔡邕为人孝顺,又轻财高义,倒是没举上孝廉。但也正巧,在蔡邕小时候,尚书台一位名士胡广来到这边担任太守,蔡邕就拜在他门下学习。

    除了喜欢写文章,蔡邕更对于天文数术极有兴趣,特别在音乐方面很有才华,他对于当官却没什么兴趣。

    蔡邕在胡广门下没有学多久,老师胡广就被调回京城代太尉,录尚书事。要是蔡邕跟着去,怎样也可以在三公府里混个位子。

    但他没去。

    等到蔡邕差不多二十岁时,大将军梁冀被诛,宦官五侯崛起,听闻陈留有“东汉周杰伦”,就要皇帝把这个年轻的音乐才子召入宫中。

    蔡邕勉强上路,快抵达洛阳时,就跟使者说他有僵直性脊椎炎不能去了,要回家。回到家当然是赶快躲起来,并且学习东汉前期著名文人,写下了《释诲》讽议“自己”。

    嗯,这是一篇对话故事,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以及蔡邕自己的抉择。

    三国时代,谯周也用过同样的体裁来指责姜维。

    蔡邕在这里写一些年轻人去请教“胡老”,说当今圣上清明,是不是应该要出来为国家百姓做事?

    胡老在暗指他自己的老师胡广,但其实也是蔡邕自己心声的抒发者。

    而“胡老”就搬出了黄老道术那一套,表示现在的情况看起来是这样,但你若明白天地万物的道理,就知道事情背后真正的样貌。

    政治斗争,荣辱利害,世事本就如此。

    出仕也好,隐居也罢,都没有谁比较厉害的啦。

    对蔡邕来说,世间万物的答案,就在音乐中而已。

    我这边大概就传达蔡邕寓言大概百分之一的意思。

    说到底,其实是这个年轻人自认世情通达,而当你知道了桓帝年间的高潮迭起,也很难说蔡邕装懂。

    他的不入朝为官,不与人往来,恰恰帮助他避过了东汉年间最大的社会运动,以及后续带出的大型祸事。

    二次党锢之祸后,蔡邕接受了桥玄的征辟出仕,当了个县长,又召还为郎中,入东观,又为议郎。

    这时候,蔡邕已经将近四十岁了。别说他一副清高做派还是要出来当官,他可是躲了二十年的。

    而且蔡邕一开始就“意在东观”。

    东观就看成东汉的国家图书馆可以了。

    朝廷存放过去的经典籍册,当代的名著、史料,最多最完整最有公信力的地方,就是东观。

    党祸带给每个人的启示不同,而蔡邕的角度,说直白点,就是他认为党人自找的。

    什么意思?

    蔡邕认为,儒家的经典是好物,但是随着年代久远,大家各自开班授课,随意解释,票多的就赢就成为有公信力的说法,是造成士人误入歧途的开端。

    “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从《释诲》跟蔡邕早年的经历你就能看出,他不跟人来往,不涉入政治,不是因为他像当代士人脾气古怪自命清高。

    蔡邕看得清楚,但是不想做而已。

    如今有了这个“传授正确知识”的想法,蔡邕也不含糊。

    他结交了许多在朝廷里面有名声有地位,学识也比较“正确”的伙伴,蔡邕跟大家一起联名上书。

    上啥?希望汉灵帝能够允许蔡邕出一本“正确”的六经诏告天下。

    汉灵帝表示:准。

    熹平四年,蔡邕推出了“蔡版”六经正义,刻在石碑上,立于太学门外。

    每天有一千多辆车载着文人,来到太学抄写这份国家编译馆新出教科书。

    所以“蔡版”六经,又被称为熹平石经。

    入了江湖,那就没有回头路了。

    蔡邕其实某种程度上相信汉灵帝是可以的。这里要注意一下,这个时间点上,外戚无力,宦官曹节当政。

    曹节真的没有太差,之前也聊过,汉灵帝也要等到他过世才敢乱来。

    活脱脱就是阿斗跟董允的原版。

    在这个时候进场赌一把,其实真的比宦官五侯与党人运动时期要安全得多。

    至少水面是平静的。

    当时由于党事,东汉弄了个三互法。

    这个三互法的细节并无史载,蔡邕传只记原本是“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三互法之后更严格。

    复习一下,党事的起源就是甘陵南北互杠。扩大之后大家又以地缘出身在太学结党。

    而真要办下去,有一大堆的婚姻关系,牵连太广。

    所以桓帝后有此禁忌。

    你想想,党锢之后加上三互法,士人们性命还保留着,但担任公务员的权利,却几乎都被禁止。靠关系收受贿赂来成为公务员的情况,只会更加严重。

    甚至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官吏的真空期。

    蔡邕就一度上书,希望汉灵帝应该针对“在任者”进行监察,而非剥夺士人当官的权利。

    内容上没有什么出彩的,这本来就是两难的题。

    蔡邕最主要的杀手,就是跟汉灵帝说不用插小汉桓帝的规定,做真正好的事情就可以了。

    不过蔡邕的这封信还是石沉大海了。

    朝廷也不是摆烂,最后提出的应对是“试太学生年六十以上百余人,除郎中、太子舍人至王家郎、郡国文学吏”。

    蔡邕绝对是个奇才,但并不表示他说的一定就是对的。

    至少我认为在当时来说,直接考核“身家清白”的太学生就更为快速有效。

    当然,长远来说“党锢”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而蔡邕建议解决掉党锢相当睿智。

    可谁也没办法肯定,东汉当时是否禁得起解除党禁带来的冲击。

    是会加速黄巾之乱引爆?还是让黄巾之乱消弭于无形?

    隔年七月,汉灵帝“制书引咎”,这大概是比较低级的“罪己诏”。

    汉灵帝下令百官可以提供政治管理与施政的要点。

    议郎蔡邕老实不客气地上了“七大事”。

    第一,祭祀、礼教、正规化,避免歪风。

    前任汉桓帝这方面是很开放的,也给了阴阳儒再起的机会,甚至产生了太平道与五斗米教。

    蔡邕看似迂腐又迷信的建议,其实相当切中核心。

    第二,像这种广知地方意见的活动,应该要经常举办。

    第三,优秀的人才,未必面面俱到。用更广阔的心胸来采取有效的意见,会更有帮助。

    第四,刺史类的监察官,是天子的法槌,但不是每个人都很称职。过去曾有从中央加派八使的做法,可以再恢复。第五,地方举士天子选拔,乃是古法。蔡邕认为这种搞法会让大家竞相学习小道,选不出真正有大才者。

    他还认为要像西汉宣帝或章帝时那样,召开论经大会,从中选出有学识的人。

    第六,已经上任的官员,有功就升,有罪就罚,不能像现在这样,做错了就下台转调。

    第七,现在太子宫里都是一些有“孝子”之名的虚伪小人,应当多加核实,才能带给太子好的影响。

    提示一下,虽然皇子刘辩虽然已经出生,但汉灵帝并未立为太子。

    这七条感觉都不错对吧?

    《后汉书》的作者范瞱春秋笔法了一下,告诉我们,第一条跟第七条,汉灵帝马上办了,而且有始有终,但二三四六再议。

    说到底,二三四六,都会跟掌权派系有所冲突。

    他们的额外收入就是靠选拔官员产生的啊。很多人其实并非穷凶极恶,但是蔡邕的建议却侵犯到他们的利益。

    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呢。

    而宦官们如果心胸宽大到这个地步,东汉末年的罪魁祸首就不会是他们了。

    曹节的名声虽不差,但侯览在这种收受贿赂的方面可是差到爆炸。

    而《后汉书》也写下,第五条,也就是汉灵帝所开的鸿都门学仍是照旧,汉灵帝依然按照自己的喜好提拔那些“艺术家”跟“嘴炮家”。

    蔡邕是一个可以为着目标改变手段的人,但他决定了的目标,那就是不会改的。

    建议完七大事之后,又过了一年,各地出现了很多异象报告。

    曹节跟王甫仍是召蔡邕前来问明灾异的源起、意义,跟消灾解厄的方式。

    其实阴阳儒这个派系真的很有趣。基本上提议全面禁止的人就是张衡,也就是蔡邕童年时候。

    但如果没有人研究,皇宫需要的史官又从哪里来?台面上就是儒生入宫后稍微考一下这方面专长,然后进修。可事实上能通过考试的,自然也是蔡邕这种有偷跑的。

    问明灾异的时候,蔡邕非常仔细认真地回答,但说到要如何解厄,他就在那边支支吾吾。

    汉灵帝就下诏说,你把灾源写出来密封给我,保证不会让其他人知道。

    在东汉,这些灾厄是会对应到官员的。

    往大说,有司就会上书说这是三公的错,三公的哪位需要下台。

    不过这次异象有点多,真要牵连官员,那人数也会很多。

    要蔡邕一次过得罪这些人,他也是会怕的。有了汉灵帝的保证,蔡邕就放胆去写。

    不过蔡邕忽略了一件事。汉灵帝看奏章的时候,必然有宦官随侍。

    曹节亲自讨了这差事,趁汉灵帝看完奏章休息的时候,迅速地扫了一眼蔡邕开出的名单……

    但事实上,以执政的曹节来说,蔡邕是他的一件好工具。他并没打算弄死蔡邕,只是跟其他小宦官说起了这些事。

    小宦官们的派系就广了。而事情传啊传的,就传进了以打倒曹节三人为己任的阳球一伙耳里。

    蔡邕跟叔父一直以来就和阳球他们这一伙不和。

    简单说,蔡邕是“可以跟宦官合作”的和平改革派。

    而阳球则是“宦官不倒,东汉不会好”的激进派。

    在阳球眼里,蔡邕就是个为虎作伥的小人。这下给他逮到机会,立刻说这是故意想要借灾异残害大臣,把蔡邕给办了。

    四十六岁的蔡邕,写了一封遗书给汉灵帝……没错,蔡邕被判了死刑。

    但汉灵帝却觉得蔡邕好像也没那么坏,宦官中的好人哥吕强又出来帮忙说话,最终决定将蔡邕发配边疆。

    阳球不解气,又派了刺客去杀蔡邕。但刘备都可以感化刺客了,对蔡邕这个大文豪也说又有何难?

    到了北方五原郡,阳球又买通官吏要毒害蔡邕,官吏也是跑去跟蔡邕说,要多加小心。

    对,这就是一个没有左关羽右张飞,大家还是不敢动他的刘备物语原始版。

    被流放之前,蔡邕跟卢植等人本来正在作官方所编的《后汉记》,在五原安定下来后,蔡邕就把自己已经订好的章目大纲寄回去洛阳。

    汉灵帝看了看,觉得这个官方正史,少了蔡邕可能会大为失色。

    光和二年四月,适逢大赦。

    汉灵帝下诏要被贬九个月的蔡邕回陈留居住。

    五原太守王智很开心,就帮这位名士办了饯别宴,更在宴会上主动向蔡邕邀舞。

    “我不跳。”不知道为什么,蔡邕拒绝了。

    王智很生气,蔡邕也很生气,双方不欢而散。

    这个王智,是王甫的弟弟,一回头就快马加三十鞭,送了一封告状信去洛阳。

    宦官们听说蔡邕在五原这九个月都在毁谤朝廷,个个都很生气,决定要在蔡邕回来之后好好对付他。

    蔡邕回到家之后知道了此事,就不敢入京,也不敢久留,逃亡到江东去了。

    附带一提,帮助蔡邕逃亡的是“泰山羊氏”,后来蔡邕的一个女儿就嫁到羊家,生下了西晋名将羊祜。

    以上为官方说法,不过其实当年大赦前几天,“中常侍王甫及太尉段熲并下狱死”。

    王智还有个狗屁影响力。当时的宦官人人都怕被阳球抓去杀了,而阳阳球六个月后也被诛杀了。

    蔡邕在江东一待就是十二年。

    是的,蔡邕就一直待到灵帝驾崩,被董卓强行召回为止。

    蔡邕的江东十二年,或许是个谜,也或许不是。

    在江东,蔡邕有一次碰到人家在焚烧桐木煮饭,听着那劈哩啪啦的声音,蔡邕说,这是上好的木头啊。

    蔡邕抢出了那段桐木,请人制琴,是为“焦尾琴”。

    却说蔡邕在陈留时,邻居请他来吃饭。

    蔡邕到的比较晚,才进门听到有人在弹琴,就偷偷过去。

    听了一阵,蔡邕感到琴声中有杀伐之意,觉得不妥,就跟仆役说了一声,转身离开。

    蔡邕是乡里名士,主人听说他不食而别,连忙追上。

    两人互诉来由,决定找弹琴者一问。

    弹琴者说:“啥?我就是看到一只螳螂正要捕蝉,有点紧张,不知道螳螂能不能成功,这样你也听得出杀意?”

    整段就是一个说蔡邕耳力超好的美谈。

    但你往回翻一下《释诲》,蔡邕二十岁以前,其实对于政治无感。对他来说,人生最大的救赎,就是音乐。

    四十六岁的蔡邕,亲身体验了政治最黑暗的一面。并且看着王甫。阳球你争我夺,两败俱伤。也就在没多久之后,曹节过世,汉灵帝完全放荡。

    如果你是蔡邕,你还会觉得汉灵帝有协助的价值吗?

    或许是为了躲避宦官,也或许是为了躲避阳球,或许是对汉灵帝失望透顶……不过我更相信,蔡邕是为躲开政治,得到他人生最大的救赎。

    焦尾琴,把蔡邕带回了那个最纯净,最美好的音乐世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蔡邕在江东居住了十二年。后来江东虞翻、陆绩,个个都是天文算术方面的一把好手。

    教育后世,继往开来也是蔡邕的一大愿望。

    我会觉得,这种种因素交叠在一起,才是蔡邕留在江东十二年的真相。

    后来,董卓以诛杀蔡邕族人为名,威胁这个天下第一算师回京为他服务。

    粗鲁的董卓对待蔡邕居然非常敬重,但蔡邕也觉得董卓治国大事都讲不听,只有一些灾异寓言会听感到很烦。

    等到董卓倒台,掌权的王允却立刻要人治蔡邕的罪,而蔡邕也不抗辩,只是希望不要杀他,可以刺脸削足,让他能留下双手继续完成汉史的写作。

    王允却不想放过蔡邕,跟来求情的太尉马日磾说:“汉武帝就是没杀司马迁,才让司马迁留下毁谤他的书……这人非死不可!”

    蔡邕最终死在长安大狱中,年六十一岁。

    马日磾后来就跟人家说:“杀害国家的好人,禁绝国家的真实记录,这种国家,怎么可能长久呢?”

    蔡邕留下许多著作,在东汉末年历史的各种研究中,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今天的文章很单纯就《后汉书.蔡邕列传》来描述,不过我觉得也很够了。

    蔡邕确实是一代奇人,也难得的既不是政治家,政客,也不是武将,谋主。是一个误入歧途的音乐家。

    希腊人认为,音乐是调和宇宙的艺术。精通天文算术与音律的蔡邕,也从中看见了宇宙的真理。但他却不能使用这种力量。不管是用来拯救这个国家,或是拯救他自己。如果同样要找一个当时的人物跟蔡邕作对比,我想最适合的就是张角了。

    虽然他们的人生没有任何的交集,但或许同样是……

    公元二世纪末,神州大陆上最接近“天”的男人。

    张角所留下的,是割据之志,是人在社会中的终极追求。蔡邕为大家带来的,却是人类精神上的升华。

    (完)

    相关阅读:

    魔王董卓也曾是行侠仗义的好少年,却一步步迷失在权力的游戏中

    赵云的美男子形象究竟是从何而来的?赵云的形象变迁

    赵云是被吹起来的,他只是个贴身保镖?

    赵云与张郃,这两位河北老乡,谁更强?

    有关赵云的一切,是一条又一条的谎言所编织而成的海市蜃楼?

    单字解释: 公 元 二 世 纪 末 神 州 大 陆 上 最 接 近 天 的 男 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