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区区赵国就能把匈奴“打趴下”,为何匈奴却消耗汉朝100多年?

    2023.08.12 | 历史网 | 次围观

    赵国从来没有把匈奴“打趴下”过!

    赵对匈奴作战是以防御、防守反击为主;以挡住匈奴入侵,用一二次战斗胜利,打得匈奴再不敢轻易来犯为目标。所以,赵国什么时候真正把匈奴打趴过?

    答案是:从来没有!

    而匈奴势力遍及大漠南北、东西,彊域有万里之广,控弦之士百万,骑兵来去如风、飘忽不定。

    在冷兵器时代,以步兵为主力的农耕民族军团要打垮这样的游牧大国,就算打上个二百年也不算太久,何况一百多年。

    所以,汉对匈奴战争,才会断断续续,打打停停,持续了数百年。

    由此,区区赵国岂能与一统天下、并彻底打垮了匃奴的汉朝相并论?

    下面不妨来对比一下赵国对匈奴防御作战,与汉军出塞讨伐匃奴的不同。

    从李牧破匃奴之战看,赵国是不具备出塞远征能力的。

    每逢草原上秋高马肥时,也是农耕地区粮食收获季节。这时候,匈奴骑兵就会入寇抢掠。

    赵国虽然早就推行胡服骑射,骑兵骁勇。但是赵军骑士不论数量还是质量,终究比不上自幼在马背上长大的匃奴骑兵。

    再则,赵国的大敌是秦国,军队主力必须用于防秦,而不是对匈奴。

    所以,赵国部署于北方边境上的骑兵数量是有限的,还不足以正面对抗匈奴。

    当然,中原兵甲在近战完全可碾压匈奴,但是骑术与马匹又确实不如匈奴。

    赵军步兵亦骁勇善战,但步兵一旦远离营地以野战对决骑兵,很容易被骑兵截断粮道,断绝补给,然后分割包围歼灭。

    赵国名将李牧驻守代地雁门郡时,针对这一双方优劣对比,制定的防御策略是:一边训练士卒备战,一边整修烽火台、加强预警。

    匈奴骑兵虽利,但要正面与赵军在营垒前对决,却是赵军的坚甲利兵更胜一筹。

    于是,匈奴屡次犯境,皆无多少斩获。

    而赵军总是依托营垒不出战,却也让名将李牧得了个胆小之名。

    战国时期的农耕民,尚武之风很重,那可真是不怕打仗的。所以,就连赵军士卒,也暗自嘲笑李牧畏战。

    于是,赵王大怒,撤了李牧的职。

    而赵王不明白的是,李牧之所以要装出胆小畏战,目的正是要让匈奴产生赵军不敢战的错觉,然后诱使匈奴尽举重兵深入前来,才好让赵军“以长克短”,用强弓劲弩与甲士肉搏近战优势,狠狠杀一杀匈奴的威风。

    当李牧被撤职调走后,接替李牧之职的赵将更改了作战方式,每次匈奴来犯,都要遣兵出击迎战匈奴。

    结果以步兵为主力、辅以少量骑兵的赵军出城野战,每次追出野外,就欲战而不得,然后被匈奴骑兵拖得筋疲力尽,往往弄得自己损失惨重,屡战屡败。

    最后,在多次战败之下,赵王终于理解了李牧的用意,仍旧请李牧出镇北彊,并赋予了李牧全权决定战守之策,表示决不干涉。

    李牧重回雁门,仍恢复原来防御方略,一面加紧选拔士卒,练习车、步、骑合围战术,这是要给匈奴来一个狠的。

    而练兵末完成前,只要匈奴来犯,就继续坚壁示弱。

    如此,匈奴每年犯边抄掠,虽始终无所斩获,但却又加深了李牧胆怯,赵军畏战的错觉。

    于是,匈奴作出了赵军不敢出战的判定,终于决定集中十几万众、大举进犯赵国一次,狠狠抢上一把。

    然而,李牧统率下的赵军,经过数年的严格训练、与强忍不战的憋屈之下,将士们早已咬牙切齿、斗志昂扬,而各部间协同作战也已操练得娴熟无比了。

    (1)战车一千三百乘,

    (2)优良战马一万三千匹,

    (3)战斗技艺娴熟的车、骑、步勇士五万人,

    (4)训练有素的弓弩手十万人,

    这样的15万精兵严阵以待,只要匈奴进了赵军伏击圈,自然是来多少,便要让他死多少。

    待李牧麾下的赵军作战准备已完成时,赵军便开始了诱敌。

    如何引匈奴前来呢?

    就是驱赶出大批牲畜,让它漫山遍野的到处放牧,

    当有匈奴小股骑兵人马入侵哨探时,

    李牧就下令警戒的赵军惊慌败逃,把几千牧民及牲畜人丢弃给匈奴。

    注意,这一招,骄傲入骨的汉武大帝是绝不会干的!

    匈奴单于闻讯后,果然中计,便迫不及待的麾动十余万骑深入赵境,要来大抢一场了。

    而结果,当然是一头撞入了赵军以15万车兵、骑兵、步卒、弓弩手布置好的伏击圈内。

    赵军出击,以步兵、弓弩兵分左、右翼合围,车骑包抄其后路,万弩齐发,箭矢如倾盆暴雨,

    一场大战下来,毙杀匈奴十多万人马,并趁胜追击,灭襜褴、败东胡,收降林胡,匈奴单于仅率少数残兵逃荒窜。

    此战之后,匈奴十余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但十余年后,匈奴元气恢复,该入寇者,照样入寇抢掠不误!

    因为赵军缺乏国力支撑,没有像后世的汉军般反复出塞远征,雷霆扫穴。

    汉朝为灭匈奴,举国动员,并作了长期而全面的战略规划,这决不是赵国的单纯的地域防御战可比的!

    首先,无论赵军还是汉军,与匈奴正面对战,那都是可以大占优势的。而历来对匃奴作战最难的就是:

    匈奴利用骑兵机动,从不与汉兵硬抗,只是一触即退,拖着汉军追兵走,然后沿途不断施以袭扰,汉军毎毎败于长途行军的疲惫不堪时,让匃奴趁虚一击。

    汉高祖的白登之围,就是这样来的!

    其次,遣使交通西域诸国,以“断匈奴之右臂”。

    再则就是在边塞步步为营、屯兵聚粮,以保障大战时的出塞大军无后勤之忧。

    当汉朝的战争准备完成后,汉伐匈奴的主力,也已经全是骑兵大军为主、步卒为辅。

    霍去病五万骑兵出塞远征,朝廷征召了数十万步军与辅兵保障。

    保障什么?无非就是沿途屯兵、保护后勤粮道畅通。

    而这种规模的大战,真不是战国争雄时代一个区区赵国所能承受得了的。

    从西汉武帝起,直至东汉和帝止,持续了数百年的汉匈战争中,汉军在历次重大战役中,毎能充分发挥骑兵快速机动、远距离迂回、包抄、突袭的战术特点。

    并毎战皆连续进攻,穷追猛打,决不给匈奴以喘息的机会,聚歼了大量的匈奴有生力量,并迫使匈奴分化成了内附投降汉朝的南匈奴、与继续负隅顽抗的北匈奴。

    越打越猛的汉朝人,最后打出了“明犯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等等数千后、仍令国人毎读就要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

    这又岂是赵国所能做得到的?

    汉匈战争的最终结果:

    北匈奴一部被灭,一部投降,余部远遁极西之地,又留下了许多来自西方的传说。

    据说,此图为西方画家所作,各为“最后的匈奴骑兵”。

    单字解释: 区 区 赵 国 就 能 把 匈 奴 打 趴 下 为 何 匈 奴 却 消 耗 汉 朝 多 年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