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古代满门抄斩,为什么不偷偷跑掉?

    2022.10.28 | 历史网 | 次围观

    古代被处以满门抄斩的犯人,为什么很少偷偷跑掉,其中的原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即便能顺利躲进深山老林,最终也难逃一死。

    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帝王下令对某个臣子实行满门抄斩时,整个家族都会被牵连。这样的处罚极其严厉,轻则夷三族,重则诛九族也很常见,即使是远房亲戚也难逃厄运。可能有的人会想,古代没有DNA技术,也不存在身份信息,满门抄斩时,为何不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改名换姓重新生活呢?

    诸葛亮从孙满门抄斩时携母逃亡,孝道感人却难逃一死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三国中重要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足智多谋著称,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却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享年只有五十四岁,让人惋惜。

    诸葛亮一生聪明盖世,他的后人却命运悲惨,最后落得满门抄斩的境地。

    诸葛亮有个孙子叫诸葛恪,那个时候在东吴担任步兵校尉,不大不小的官,兵力相当于现代的一个营。在仕途的道路上,要懂得圆滑处世,灵活变通才能走得更远,但诸葛恪这个人飞扬跋扈,过于专断,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自己武断决策,已经对吴国造成很大的影响。

    他的儿子看不过去,提醒不要权迷心窍,行事低调一点,但是诸葛恪根本就不听,把亲人的劝告当耳旁风,根本就不当一回事。

    吴国的大臣实在看下去,便向君主奏折,联名弹劾诸葛恪的专断蛮横,将很多的劣迹呈出来。

    于是吴主孙亮便向孙峻下令,谋划诛杀诸葛恪一家,孙峻得到命令之后,便在府中设宴。诸葛恪不知是鸿门宴,还是被蒙在鼓里,带着丫环赴宴,孙峻将诸葛恪杀害以后,那个丫环趁着混乱之际从府中逃了回来,并把整个过程告诉了诸葛恪的夫人。

    接到报信以后,夫人觉得事态严重,关系到整个家族的生死存亡,赶紧告诉两个儿子。诸葛竦和诸葛建得知父亲被杀,家里的大大小小脱不了干系,商量之后,便连夜离开府地,踏上了逃亡之路。

    大儿子诸葛竦在吴国任长水校尉,逃跑时兵分两路,可能运气不好,还没跑多远,就被吴军的追兵抓到,命丧黄泉去见自己父亲。

    小儿子诸葛建官拜步军校尉,是出了名的孝子,带着母亲一路逃亡,好不容易渡过了长江,原本打算去投靠曹魏。由于他的身边带着母亲,逃亡的路上已经没有力气,再也走不动,只能放慢速度在中途休整。

    可是吴军那些追兵并不是善茬,即使过了长江也没有放弃追捕,在路上将母子二人截获,带回吴军阵营,最终被处以绞刑,整个家族被满门抄斩。

    诸葛建带着自己的母亲逃亡,都已经快逃到曹魏的地盘,也被抓了回去,可见吴主一心想将他们家的人处死,防止他回来寻仇。

    如果当时诸葛建没有带着母亲,自己骑马速度就会快很多,逃出生天也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诸葛建重孝道,在那种情况之下,不可以丢下母亲不管,虽然孝心可嘉,却让他们母子二人双双遇难。

    满门抄斩真的有可能逃跑吗

    古代的时候,家族被君主赐以满门抄斩,就证明这样的家庭是官宦之家,有人在朝中身居要职。

    满门抄斩可不是小事,大多数都会株连九族,犯了大事才会这样,要么是得罪了君王,一个不高兴就会让全家遭殃。要么是密谋造反,对皇位构成威胁,被发现以后君王就要一网打尽,永除后患。

    下达命令的人,是朝廷里的大官,对当事人的生死能起决定性的意见。

    官兵在进行抓捕之前,不会将消息透露出来,以防有人逃跑,并且还会加强防护的措施。行动的时候,会直接派官兵把府邸包围,并将所有的家庭成员控制起来,这个时候家人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过已经晚了,想逃已经来不及。

    试想一下,那个年代没有电话和汽车,即使朝廷里有同情的人,不想看到身边的人被满门抄斩,但消息也没那么快传过去。更何况向重罪的人通报消息,会被视为同党,自己和家人会受到牵连,也没有人敢这么做。

    由此可见,满门抄斩的命令下达以后,在没有抓捕之前,当事人和家属很难提前知道这个事,根本就来不及逃跑。

    古城都会在重要的位置设一个城门,城内的安全才有保障,就这么一个出口和入口,每到天黑城门就会关闭。

    执行较大的抓捕任务前,会先通知驻守城门的官员,将城门关闭,被满门抄斩的家属,即使提前得到消息想逃跑,只要城门关了就没有机会逃出城外。

    如果被抄斩的家属在塞外,官兵没有那么快赶到现场抓捕,朝廷就会想尽办法,利用八百里加急,将抓捕任务升级,并通知当地的官府,第一时间执行抓捕任务,以防家属偷偷逃跑。

    可以这样说,皇帝下达满门抄斩,说明恨透了这个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将犯官和他的家人置于死地。

    虽然被满门抄斩的人难以逃脱,但也存在例外,有的人就可以利用机会,第一时间逃跑,远离危险。能逃出来并不代表安全,官兵抓捕时会核对人数,发现有人逃跑,就会在全城发布通缉令,只要在城内活动,就有可能被人举报,朝廷为了提高抓捕的效率,对举报的人也会发放高额奖金。

    正因为这种情况,被满门抄斩的人得到消息后,逃路的难度太大,未必能够成功,以后的生活在紧张中度过,每天都会担心被抓捕,就不会轻易选择逃跑。

    满门抄斩时,为什么不选择偷偷逃跑呢

    第一,古代的臣民,把面子看得太重

    古代的臣民,很在意后人的对他的看法,会把效忠二字看得很重,哪怕不是自己的错,被君主处死也心甘情愿。有那么一句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反映了当时官场的现状。

    宦官对三纲五常比较重视,在意自己的面子,他们觉得如果没有一个好名声,哪怕活在世上也是受罪。

    清朝就有这么一位叫阿桂的将士,他率领清兵征战沙场,将来犯领地的敌军打败,守住了城池,而且还凭自己的本领,帮乾隆皇帝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功绩和成就如此之大,自然少不了乾隆的封赏,得到赏赐后的阿桂到处显摆,遭到朝中大臣的嫉妒。

    没过多久,乾隆就收到关于他的弹劾,说是密谋造反,还拿出所谓的证据。乾隆看到这些奏折,虽然不相信,但毕竟他是帝王,还是决定试探一下阿桂的心思。

    于是便让皇子带着一杯“毒酒”去看望他,提前将消息透露出来,如果不喝的话就格杀勿论。

    阿桂看着手中的毒酒,最后还是喝了,但最后什么事也没发生,喝下去的酒并没有毒,只是乾隆试探而已。

    朝廷的命官,会将自己的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若是犯了什么事惹皇帝不高兴,哪怕是死也会接受惩罚。在他们看来,即使逃跑苟且活命,以后被当成逃犯,是对自己极大的侮辱,遭到世人的唾弃,还不如甘愿受死,保住自己的面子。

    第二,混官场的人,难免会有对头

    犯了大事才会被满门抄斩,当事人一般是大官,这种人在官场多年,有着不同的群体。一方面是自己的拥护者,相互之间可以得到好处,大多是利益关系。这种关系不太稳定,一旦犯事,对方就会远离,生怕自己被牵连。另一方面就是对头,毕竟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难免会树敌。

    官员被满门抄斩,这些对头就会瞅准时机火上浇油,给予沉重的打击,不会轻易让你逃跑。即使逃跑落入对头的手里,也没有好果子吃,还不如一刀砍过来干脆。

    第三,会成为通缉的对象

    遭遇满门抄斩的官员,会尽最大可能保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这场灾难中跑掉。抓捕的官兵会重点防范主犯,第一时间就会将他们控制,至于孩子或远房亲戚,不是第一批被抓,得到风声以后,有更多的机会逃跑。

    能够逃出去的人,通缉令贴得满大街都是,很难在城内立脚,只能去深山老林躲藏。独处的环境,不能买东西,没有食物来源,生活会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就算饿了可以吃野果,渴了喝河里的水,这样的日子又能坚持多久呢?更何况丛林里还有野生动物,很有可能会成为它们的美餐。

    写在最后

    古代被判处满门抄斩,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灭顶之灾,很少有人能够顺利逃脱。命令下达不会外泄,涉事人根本就不知道情况,措手不及根本就没有机会偷偷跑掉。就算能逃跑,全城通缉,往后的日子也在水深火热中度过,对身心是极大的煎熬,很难撑过这个难关,最终难逃一死。

    单字解释: 古 代 满 门 抄 斩 为 什 么 不 偷 偷 跑 掉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