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铁堂峡史话(下)

    2022.12.21 | 历史网 | 次围观

    铁堂峡史话(下)天水日报作者:阎虎林新闻时间:2023年01月11日来源:天水日报

    □阎虎林

    在门里沟的东侧,有一座小山,名叫姜维堡,约有百米之高,横亘于沟壑之中,沟底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一直通到堡内。斜逸而起的姜维堡,使西汉水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站在姜维墓上,鸟瞰铁堂峡,峡内的景物尽收眼底,东可以直抵上邽,西可以直达祁山。姜维堡是蜀军的一个瞭望台和观察点。姜维堡上面积并不大,仅能容纳一二百人,但堡西脚下的门里沟却能容纳数千人。进,可以堵截敌人;退,能够从容不迫,是天水关的一大重要关隘。虽然时过境迁,但姜维堡上的断壁残墙仍在,乃三国风云岁月的见证。

    在《元一统志》中记载:“姜维铁堂庄在天水县峡内四山环抱中,有孤冢,相传为维之祖茔。入峡数十步,右岩有‘石门上品’等大字及‘延佑三年二月初三日’等小字。”“延佑三年”就是1316年,到现在也有七百多年了。元朝诗人徐銮的《铁堂庄》诗云:“乱山深处一茅庐,原是姜公旧隐居。惟有铁堂空峡在,六韬留与子孙无。”我觉得这一首诗很能说明问题,试想姜维曾两次反叛,犯下的可都是灭九族之事,姜家人隐姓埋名,在这里隐居是很自然而又正常的事情。

    清朝举人,历任江苏教育总会两江学务及江南高等学堂国文教授程先甲先生在其诗《狄道咏姜伯约》中吟道:“铁堂峡旁古宅荒,惟闻哀猿号秋风。”

    在铁堂峡附近有一座山,当地人叫“姜维坟”,据传埋的是姜维的头颅。《天水县志》卷之一《地理志》记载:“蜀汉平襄侯姜维墓,在县城南七十里天水镇北山,大冢巍然,相传冬不积雪。”

    姜维在归附蜀汉后,受到诸葛亮的器重,被加封为义将军。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成为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和主要军事将领,对蜀汉政权的延续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为了继承诸葛亮未竟的事业,姜维先后率兵九伐中原。姜维不仅“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义,才兼于人”,更重要的是他“心怀汉室”,在后主刘禅屈辱降魏,姜维不得已而伪降钟会之后,仍然不忘东山再起,谋图复蜀,“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姜维伪降于钟会后,钟会颇有惺惺相惜之意,对姜维厚待之。但姜维身在曹营心存汉室,伺机想匡扶汉室江山。最终因钟会举事不密,被兵士用乱刀砍死,姜维自觉大势已去,仰天长叹一声:“我的计谋没有成功,这是天命呀!”于是拔出长剑自刎。姜维死后,身子仍然倚着柱子不倒地,眼睛圆睁着好像活人一般,魏兵吓得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去。这时,监军卫瓘上前一步,向姜维行了一礼说:“蜀汉的灭亡,是天意也是人祸,而不是将军的过错,请将军安息吧。”姜维的眼睛这才慢慢合上,身子也倒在了地上。魏兵剖开姜维的腹腔,只见他的胆有鸡卵那么大,比常人要大得多。司马昭令部下将姜维的遗体弃于荒野,不得掩埋。

    有两个天水籍的兵士,他们跟随姜维出生入死、转战多年,如今看到姜维遇难,不忍心让将军横尸荒野,便商量着要将姜维的遗体偷偷掩埋。无奈魏兵看守很是严密,无从下手,只好趁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悄悄带着姜维的头颅连夜逃出军营,昼伏夜行,翻山越岭,回到天水关。因为姜维的祖坟在铁堂峡内的铁堂庄,天水关也是姜维的军事生涯发生重大变化的地方,两人决定把姜维的首级埋在天水关。他们在看过一番地形后,最后选中了黄家坪山顶。此处北临铁堂峡,南靠石家峡,背后是将军当年屯过兵的扎营地,西面可遥望祁山,的确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两人刚开始只是堆了一个小土堆,后来被当地的老百姓知道了,便纷纷前来祭拜。大家你一抔土,我一抔土,渐渐小坟堆便成了大坟墓。因为姜维曾镇守过天水关,和当地人有着很深的感情。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姜维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大家都很爱戴他。天长日久,埋藏姜维首级的山头被大家称作“姜维坟”,而“姜维坟”也就成了这座山的名字,并且一直叫到现在。

    “姜维坟”在许多文编、对联中经常被提及。天水乡绅武振垣在祭文中说:“行人泪洒姜维墓,呜呼蓝翎玉游击。”

    铁堂峡和姜维有关的遗迹、传说,许多志书都有明确记载。《大明一统志》记载:“郡志:蜀汉姜维居此,峡有铁堂峡庄,四山怀抱,对面有古冢,相传维祖茔也。”《方舆胜览》记载:“姜维,本秦州天水县人,世代居铁堂峡,今有子孙。”《直隶秦州新志·卷之二·山川》记载:“铁堂峡,(礼县)东一百里,汉姜维故里,州志亦铁堂庄,今两存之。”据《元一统志》记载:“姜维铁堂庄在天水县峡内四山环抱中,有孤冢,相传为维之祖茔。入峡数十步,右岩有‘石门上品’等大字及‘延佑三年二月初三日’等小字。”并说:“铁堂山,即杜诗《铁堂峡》,相传为后汉姜维故宅,四山环抱中一孤冢,传为维之祖茔。”《天水县志》亦有如此记载:“铁堂峡在县城西南六十五里,俗名毛牛峡。杜甫《铁堂峡》诗所谓‘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者是也。”徐銮《铁堂庄》诗云:“乱山深处一茅庐,原是姜公旧隐居。惟有铁堂空峡在,六韬留与子孙无。”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有些文字的痕迹已然无存,但《甘肃通志》《方舆胜览》《元一统志》《天水县志》等许多文献志书都有记载。

    让铁堂峡声名大振的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铁堂峡在唐朝之前一直默默无闻,人们从水边走过,没人写过水的清澈;人们从峡里走过,没人赞过峡的幽深;人们从山崖上走过,没人感叹山的高峻。总而言之,人们似乎都忽视了它的存在。

    公元759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寒冷,这对于一家在外漂泊的人来说,不仅仅是缺衣少食的缘故,更是在心底里渗出来的一种冷。十华里长的路,对这一家老小来说,走的却是相当艰难,就好像是几百里路、几千里路,更好像是穿越了几百年、几千年的时空。瘦小的老头虽然领着家人朝着同谷走着,但他内心的迷茫和空旷却使他的前途充满了未知的成分,同时他也有了一种穷途末路的感觉。

    这位穷得“留得一钱看”的老头只能用诗来表达他此时的心情了:“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

    从这首名为《铁堂峡》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一家的窘境和当时在行程上的情景,因了杜甫的一首诗,从此以后,铁堂峡就被许多人都知道了。

    在历史的长河里,铁堂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地方或景点,它把茶马古道文化、三国文化、杜甫文化、秦早期文化等都归纳于一种范畴之中。铁堂峡不仅是这些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文化也是铁堂峡的一部分,它们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天水关文化广场的建成,十米高的姜维横枪立马的塑像挺立在天水古镇,成为天水三国古战场文化的标志性形象。

    ■铁堂峡

    ■门里沟

    单字解释: 铁 堂 峡 史 话 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