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惯性思维的悲剧:蜀汉灭亡的三个直接原因,姜维担不起覆国的骂名

    2024.02.20 | 历史网 | 次围观

    蜀汉灭亡之后,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姜维,他这个蜀汉的大将军究竟错在哪里,值得后世如此口诛笔伐!

    费祎不死,姜维永远只能排在第二;终于坐上了大将军的位置,本以为可以成就一番伟业,不想刘禅偏偏宠爱黄皓如同亲儿子一般,不仅掣肘,还要夺权……

    可蜀汉灭亡真的能全怪罪到姜维头上吗?三个直接原因,给你解答真相。

    蜀汉大将军姜维

    镇守阳安关不应该用蒋舒

    蜀汉对汉中的镇守情况要从汉中之战以后说起。

    汉中之战后,刘备将镇守汉中的重任交给了魏延。魏延镇守汉中的策略是:在各个围戍内布下重兵,若敌人来犯,可将其抵挡在关外,使其无法进入汉中。可惜魏延还没等到曹魏大军前来进攻,他就去世了。但魏延死后,接棒镇守汉中的王平,却在兴势之战中成功的验证了魏延策略的可行性,不仅击退了魏军的进攻,曹爽的大军还差点全军覆没。

    所谓差点就是必须绕道才能对魏军形成包围之势,这就为魏军撤退赢得了时间。所以魏延的策略重在防守,而不在于歼敌。

    魏延

    姜维有鉴于此,放魏军入境,一直到阳安关口,在蜀境内形成一个大纵深的伏击圈。坚壁清野,让魏军不能在当地获得粮草补给,蜀军在以一支游击部队适当出击魏军的薄弱环节,如此一来,魏军战线拉的太长,必然补给困难,时间稍久必定撤兵。

    当魏军撤退之际,关口与汉城、乐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兵力同时追击魏军,即便不能全部歼敌,也可大获全胜。

    姜维的策略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效果明显更胜魏延的防守策略,可惜所有的一切都败在了阳安关副将蒋舒身上。

    蒋舒

    蒋舒本是武兴督,因无所作为被解除了职务,之后被派往边关协助傅佥一起守卫阳安关。把这样一个毫无作为的人,贬官之后放在镇守边关要塞上,不知道是谁从中拿了大红包!

    如果按照姜维的策略,当魏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傅佥与蒋舒的责任就是守卫阳安关,而不是出击。可蒋舒却偏偏背道而驰,借出城与魏军交战之名,偷偷的跑到魏将胡烈军中投降了。

    最终胡烈趁机拿下了阳安关,傅佥格斗而死。关口攻破,汉、乐二城围起来之后,钟会就率大军直奔汉中了。

    阴平桥头的惯性思维

    姜维用计将诸葛绪调离阴平桥头的之后,自己就率大军占领了这里。当得知钟会大军已经攻入汉中的时候,姜维紧急撤退到剑阁,以防钟会大军继续向成都前进。

    司马昭伐蜀线路图

    几乎没有任何资料记载中体现,姜维路过阴平桥头时内心想的究竟是什么。但若想走阴平道,这里却是必经之路。姜维为何已经走到这里了却没有想到派一队轻装,提前给涪城守将张邈报个信呢?

    事实上,成都的屏障并不是涪城,而是阴平。几十年来,汉中一直都是归蜀汉所有,阴平防守薄弱,涪城守卫更是等同虚设。可是,当汉中不在为蜀汉所有的时候,阴平变成了蜀汉致命脉门。

    涪城张邈的投降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几十年来,恐怕每一任涪城守将的思维都是:如果汉中在,涪城便不会有敌军出现。可现在魏军已经出现在了涪城,那汉中还在吗?阴平还在吗?即便是三国那些名将放到此时此地都会有种神兵天降的感觉,更不用说名不见经传的张邈了。

    惯性思维

    难道姜维就没有这种惯性思维吗?如果没有当时为什么不派一小股兵力,前往涪城,如果张邈能提前在心理上有所准备,或许武庙中便不会再有邓艾的身影了。

    当然,这也是我一直认为魏延“子午谷奇谋”可行的原因,潼关在曹魏眼中的又何尝不是第二个“阴平”呢!

    千年难遇的邓艾

    姜维遇上邓艾是他的不幸,这倒并非说姜维的军事才能不如邓艾,而是邓艾这个人用兵很邪。论及古代名将,邓艾算不得出众,甚至在国外一些记载中,三国的军事家只有两位:诸葛亮与曹操。

    魏太尉邓艾

    如论功绩,邓艾偷渡阴平有灭亡蜀汉之功,这份战绩似乎还在诸葛亮之上;如论战术,七百里无人区运兵,邓艾的偷渡阴平一战效果与结果都在韩信还定三秦之上。甚至偷渡阴平一战也被列为入川战役中最经典的一仗。

    可这样一位将领,又打了这么经典的一场战役,为何人不如战役出名呢?

    这不禁让我想起《团长》中,龙文章打南天门的那场战役。龙文章率兵偷偷爬上了南天门的树堡之中,算得上奇兵。但身为团长龙文章论统兵作战的军事才能恐怕连个连长都不如,甚至可能比不上那个烦了烦了的孟凡了。

    龙文章

    邓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陇右与姜维交战,始终都是互有胜负,有好几次姜维败阵还是因为自己友军不给力,即便如此姜维也能全身而退。若以综合国力为评判依据,邓艾早已输给了姜维。

    姜维的不幸,就在于他遇到了邓艾,一个很轴的邓艾。七百里无人区,不知死了多少将士,最终成就了偷渡阴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代几千年战争史,只此一例,恰好让姜维遇到了!

    结语

    姜维虽然在路过阴平桥头的时候,没有派兵从阴平前去通知涪城的守将,但这样的惯性思维自古都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如果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夺取了潼关占领了关中,是否能证明魏延的军事才能呢?当然不是,曹魏也有同样的惯性思维而已。

    遇到邓艾,姜维的悲剧人生已注定。只是他承受了太多本不该他来承受的,那些口诛笔伐起于陈寿,不知终于何处……

    单字解释: 惯 性 思 维 的 悲 剧 蜀 汉 灭 亡 的 三 个 直 接 原 因 姜 维 担 不 起 覆 国 的 骂 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