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康熙那些功绩背后的残忍,被影视剧过于夸大的皇帝

    2023.11.13 | 历史网 | 次围观

    曾几何时,一股子清宫热扑面而来,伴随着电视剧情在荧屏上大放光彩。街头巷尾的姑娘媳妇、后生大爷、张口闭口都在讨论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一时间"四爷很忙"成为了大家的调侃话。其实这祖孙三代都很忙,尤其是康熙。随着改编自二月河小说的电视剧《康熙王朝》的热播,观众们仿佛真真切切地听到了康熙老爷子"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的呐喊。这一题材的影视作品接二连三的出现,好像生怕老百姓不知道康熙是"千古一帝"似的。

    就是《百家讲坛》的某些所谓历史大家也在喋喋不休地为康熙歌功颂德,至于那些历史通俗读物,甚至号称专业的清史书籍也是对康熙赞声一片。受此影响,很多人甚至觉得清朝康雍乾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可谓"空前绝后"、恨自己不能生在那个年代亲身体验一下。

    康熙一朝乍一看还真的功绩不少。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打败噶尔丹、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喜欢学习西方科技、"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治河、修《明史》等、可是换个角度看、大家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功绩其实多有名不副实之处。

    先看平定三藩。三藩之中最有势力的吴三桂已经年迈,如果当时康熙可以隐忍一时,等吴三桂等人自然死亡后再去削藩、就不至于导致八年之战,害得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可以说,三藩就是康熙逼反的。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康熙恼恨江西、湖南等地百姓支持吴三桂军队,战中纵容清军对当地百姓烧杀抢掠,战后又刻意加重当地赋税以示报复。就是对未曾帮助吴军的百姓,康熙也默许清军对他们进行无差别的烧杀抢掠。身为天下之君、口口声声施"仁政"的康熙也可谓虚伪至极了。

    收复台湾向来被当作康熙的一项功绩。虽然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收复台湾确实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不过,此事本来完全可以和平解决。郑经说只要清廷让他们保持汉族服饰、他们是愿意臣服于清廷的。但是康熙不允许,坚持让他们接受剃发易服。要知道,这对于坚守汉族传统的人来说是极大的屈辱。所以固执的康熙把本来可以和平解决的台湾问题复杂化了。

    为了封锁明郑集团、康熙施行迁海禁海之策。沿海三十到五十里之内的百姓必须迁徙到内地、不从者杀无赦。很多百姓不愿意背井离乡,就被清兵当场杀害、这一血腥的政策导致了无数沿海百姓的惨死。禁海政策又导致中国长期跟外界联系的断绝。

    迁海令之后,沿海的经济被严重破坏,本来明末以来已经大幅度发展的海洋经济遭到

    沉重打击。这些地区的经济很多年后都没有发展起来。沿海的赋税多被转移到内地,这又导致内地百姓负担的加重。

    两次雅克萨之战其实是一场名不副实的胜利。面对几百个不是沙俄正规军的哥萨克匪徒,成千上万的精锐清军花了大半年才收复失地。这充分体现了清军的无能。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平等条约。外兴安岭以北、以尼布楚为中心的蒙古东北部一百五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割让给了沙俄,还默许了沙俄对西伯利亚的合法侵占。这是胜利者该有的姿态?

    至于说两次打败噶尔丹虽然有维护西陲土地的正面意义,但是康熙在战争中执行种族灭绝政策,大量无辜的准噶尔部百姓被无情杀戮。这也为后来乾隆彻底灭绝该部族做了"榜样"。

    很多人说康熙爱好西方科技,这没有错。他喜欢看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书籍,但这只是他作为"盛世"文治的点缀罢了。跟同时代的俄国彼得大帝相比,康熙对西方科技只是停留在个人爱好层面,并没有推广到国家层面。他担心百姓掌握科技会对大清的统治不利、愚民政策才是他奉行的王道。当时发明二十八连发的火器,康熙丢弃不用、他说满人专恃骑射,不可因鸟枪而废弓矢、后来还流放了火器的发明者戴梓。在他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清朝的火器发展长期滞后,以至后来左宗棠挖出明朝火炮时感叹不已,说要是早发展火器,中华不至于为外夷欺辱。

    康熙顽固地执行满汉分政政策。满汉不婚,阻滞了满汉融合;满官为正官,汉人为副官,汉人官员地位低下;康熙七年的封禁东北政策,又导致东北土地大量荒芜,防备疏松,以至十九世纪沙俄趁虚强占我东北大量土地。整个清代,满汉矛盾始终尖锐,在位六十一年的康熙难辞其咎。

    对于文化来说,残酷的文字狱就是康熙开的恶例。对知识分子的打压导致了思想界的全面停滞。明末以来激扬文字、指点朝政的风气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万马齐喑般的沉默。那时候的文人不敢过问政治、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于艰涩的考据之中。而《明史》的修纂更多是一种政治行为,以抹黑前朝为能事的修史活动恰恰彰显了康熙君臣极端的不自信。

    对于政治宽容度来说,康熙一朝更是难以比肩明朝。朝中一片奴才之声,清朝的皇权专制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

    康熙中后期的吏治腐败也是让人惊叹。康熙朝两大重臣索额图和明珠均招权纳贿,家财万贯,康熙却十几年视而不见。类似的风气在地方上更是司空见惯。开国不到百年就如此,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还真罕见。而各地府库亏空也成为后来雍正登基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向来被当作康熙朝的一项仁政来说事。可是不加赋只是不加正式的农业税,其他税外加征是非常沉重的。一名官员就说过江南漕粮的正税是四百万石,而百姓们实际要交的是一千四百万石,这多出来的一千万石落入了贪官污吏之手。康熙晚年对各地官员额外加赋税的做法听之任之,以至火耗成为各地百姓沉重的负担。继位的雍正干脆施行火耗归公,公开承认了额外加税的正当性,这明显违背了永不加赋的政策。

    他的立储也是彻底的败政,导致了后来诸皇子的内斗,这也是康熙朝晚期政治不稳定的一个因素。

    评价一个皇帝,要看他对国家、民族做出了什么贡献。如果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康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阻碍作用是极大的,并不是什么千古一帝。他当然有开拓领土、维护统一、发展经济的功绩、只不过不像后人吹嘘的那样伟大而已。

    单字解释: 康 熙 那 些 功 绩 背 后 的 残 忍 被 影 视 剧 过 于 夸 大 的 皇 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