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寿比南山,真是福如东海吗

    2024.03.02 | 历史网 | 次围观

    中国历来崇尚长寿,有多崇尚呢?自古至今,在向尊者致意的场合中,祝寿词从不过时。日常生活中,小辈们常常会送给长辈一句寿比南山、长命百岁的吉祥话,听闻的老爷子老太太也会发自内心地笑得合不拢嘴。在古代,唯我独尊的皇帝除了专享一个自称的“朕”,还独霸了独一无二的祝寿词“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但从古至今,从没有哪个皇帝真正能够万岁,百岁老人虽不至于古今罕见,但也还是凤毛麟角少数中的少数。其实,话题铺垫到这,有一个问题就值得再认真思考一下了,长寿就真是有福气的象征吗?

    长寿和有福气,两者间貌似还真不能简单的划等号。记得有个段子,某青年人热衷于发布自己飙车的酷飒视频到网络平台。有人看了视频后大感惊心动魄,于是就在评论区问起安全性的问题。对此,该青年不置可否的回复称,经命理大师测算,自己能够活到七老八十。想说的意思就是,飙车惊险也无所谓,反正丢不了小命。结果自古评论区出人才,一句神评终结了这个聊天对话。又冒出的一个网友回复该青年道,大师只说活到七老八十,可没说是不是以植物人的状态,只要飙车失败一次,再以植物人状态躺上三五十年后自然死亡,大师算的也没毛病。

    段子只是段子,但道理还是直观现实的,长寿与有福气中间确实还有一段距离,其中有一个决定性的关键因素,就是长寿者自身的身体素质要过硬。为什么说是过硬,因为人进入中年时期,就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早年混不在意的生活习惯,从冬天的冷水洗头到不穿秋裤,可能就会变成到头来悔不当初的忧愤。即便没有早年的不良生活习惯,人到中年的身体素质也会自然而然进入一个加速下坡的阶段,到了老年阶段更是会被各式各样疾病困扰,身体倍棒的人生时期便成为了一段值得记在心头、挂在口头的美好记忆。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健康的身体,老年生活的质量确实要大打折扣,甚至极端一点的,我们考虑到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又或者医院里全身上下插满各类管子的人,可能真是完全没有幸福感可言了。

    老年人是否有福气,不光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还牵涉到整个家庭,比如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子女是否孝顺。网络上有一句令人心酸的话,一个人什么时候才能算真正的老了,答开始对子女小心翼翼的时候。有一点不得不说,这个世上,人们对于子女的疼爱,大概率是会要超过对父母的关心。人们会习惯性地把更多的关心、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下一代的成长过程中去,但相对而言,可能是父母在大家心目中,作为一个付出者的形象过于深入人心,同样需要家庭投入更多资源的老年群体,经常会自动让或者被动忽视掉一部分关注,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心酸。

    长寿就是福气的观念,应该是来自于我们的传统。中国古代一直是农耕文明,在农耕文明里,庞大的家族就代表着庞大的生产力,几世同堂的大家庭肯定会为小门小户所艳羡。作为家庭的大家长,辈分越高的老人对于凝聚家庭乃至家族的作用越强,因而能够调动支配的资源也就理应更为优渥。两千多年前,孟子在见梁惠王时,描述了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时代中,贤明治理下的老年人如何安享晚年的美好图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可是,孟子的理念也只是存在于理想状态中,纵使孟老夫子本人被后世尊称亚圣,享受帝王般的祭祀供奉,纵使他自己84岁的寿数已然当时的老寿星,但毕竟他老人家在世之时,常常是颠沛流离、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长寿在他在世之时并没有带来福气。不过孟子确实伟大,指出了文明社会,无论是社会层面和家庭层面,都应该给予老年人尊荣,应该将资源向老年群体倾斜。毕竟人人都会老,尊老爱老也是教导小辈们有样学样,给自己一个更完美的幸福晚年。

    单字解释: 寿 比 南 山 真 是 福 如 东 海 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