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帝国的边疆:西汉河西戍卒的生活

    2022.11.26 | 历史网 | 次围观

    汉朝军队

    研究社会生活史,日常生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现代史学界有一种"眼光向下"的趋势,即是说相比于社会结构,更加关注"人"的生活,本文就尝试来揭示一下西汉河西戍卒这一群体的日常生活。

    河西四郡

    作息表

    说到日常生活,作息表是必不可少的,现代全世界通过二十四小时制,几点起床,几点下班,几点睡觉都有条不紊的进行。但对于西汉的古人而言,时制和现代却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和常识认知里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也相去甚远。

    事实上,一天为十二个时辰即十二时制的流行,是东汉章帝年间的事情,在西汉十二时制虽已出现,但从现今出土汉简来看却是极少有人使用。对西汉人来说,他们有夏令时和冬令时之分,从汉简推测,夏令时应当是把一天十六个时段,白天有十一个,夜晚有五个,而冬令时则是把一天分成了三十二个时段。

    关于西汉的夏令时,这部分的资料还不够详实,无法完全揭示西汉夏令时的具体时刻与现代对应。但是很幸运的是,近来公布的悬泉汉简展示了汉代关于十月至十二月的完整冬季时刻表。

    在汉代史料中,多次提到办公时间是朝晡(汉代更习惯用一个食字旁+甫写晡字,本文为了方便直接写作晡),例如《淮南子叙》中高诱提到自己为此书作叙是在"以朝晡事毕之闲",《太平御览》有"功曹须立严科,太守观察朝晡"。"朝"字很好理解就是早晨,而"晡"需略作说明,《说文解字》对申部的解释为:申……吏以晡时听事,申旦政也。"也就是说晡时对应的是后来的申时,就是傍晚。

    日本学者永田英正总结了居延汉简中甲渠部的诣官月表,整体来说诣官者在早食和下晡两个时段最多,在更早和更晚的平旦以及日入同样也有一些,由上图所得到的时刻表,则可更精确的得出河西的戍卒和官吏的工作时间,戍卒们的工作时间大多是早八点到下午四点左右,但也可能会出现加班或夏季冬季昼夜长度不同,从而需要提前上班或延迟下班。

    汉代步兵

    职任

    了解到了戍卒们的作息表之后,自然要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戍卒这个称呼仅狭义来讲,纯粹是指最基层的守边士兵,如果扩大一些到了整个守边的军队的话,那么就是把各级军官以及骑士也全部包括在内,他们的职责自然是和基层士兵不同的。

    对于基层的士兵的职责,陈家梦先生的《汉简缀述》认为主要有三:(1)谨候望,即窥伺塞外敌情动静;(2)通烽火,即举和烽火;(3)惊戎便兵,即对入寇及盗贼作防御和应付。

    具体到工作落实,自然会有很繁杂的流程,本文只举一例,巡逻工作,戍卒处于汉匈边境的一线,自然不能轻忽,巡逻时要携带一种名为"日迹符"的物品,当相邻两个方向的巡逻部队在临界处汇合后,需要互相在对方的"日迹符"上刻上痕迹也就是"日迹",事后由燧长进行检查。关于"日迹",一般普通的戍卒大体只需要在相邻的两个烽燧之间进行巡逻,距离约为三汉里,而候长、候史作为军官职责更重,往往需要对多处烽燧进行检视,距离约为二十汉里。而"日迹"的数量也是重要的业绩组成部分,"日迹"次数越多代表着此地的戍卒和军官越恪尽职守,同时戍卒们的日常工作情况会以"日迹簿"的形式按月汇总上报。

    敦煌西北D29(T16)烽燧望楼内景

    戍卒们的管理者是候官—候长—隧长,这些都是戍卒们经常能接触到的,隧最基本的候望管理体系,戍卒受本处隧长直接管理,候官候长虽是更高级的长官,但巡查各隧是他们的日常工作,所以和戍卒也是常常接触的。与候长同设的还有士吏,负责候部内的行政工作并且拥有大事的最终决定权。当然,比起这些,本文想更多的谈谈边境守军中另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骑士。

    所谓骑士就是骑兵,但被称作"士"就跟已经说明了他们和"卒"有根本的不同,在河西地区作为最基层士兵的戍卒出身一般都不大好,西汉自晁错开始倡议移民实边,用移居的本地人担任戍卒,武帝开拓新郡,移民工作更是十分重视,但这些移民有许多都是刑徒罪犯,所以班超说"塞外吏士,本非孝子贤孙,皆以罪过迁补边屯"。也就是说普通的戍卒社会地位比寻常的平民百姓还有低一些的。

    但骑士就不同了,首先骑士的选拔,需要有一定的财产,《居延新简》中有提到骑士曾各出三石粮食以食寒吏,又曾记录某位骑士家有牛六头,史记的注解中有"楼船边郡选富者为车骑士",漠北之战除了官方十万骑兵标配的十万战马外,还有四万私马,以上种种都说明骑士属于有一定资产的家庭。

    西汉骑兵

    另一方面在汉简中有"除为骑士"的记载,在汉代"除"是升迁的意思,既然存在某人升迁为骑士,就是说骑士必然是属于军官阶层,而汉简中还出现了骑士有从使一说

    这个名叫何歆葆的人就是隶属于某位骑士的从史,也就是说骑士还能拥有随从官员,地位自然不是寻常的戍卒可比。在日常中,骑士和戍卒的工作差不太多,巡逻、检查修补破损的军事工程、为马匹储备粮草等等,而从出土的汉简中看,骑士的工作效率往往要比戍卒高很多,以治墼为例(制作未烧制的砖胚),普通的戍卒都是每日"人作六十五""人作七十",到了骑士那里却有"人作百五十"的记载。这可能是骑士选拔严格,身体素质优于戍卒,加上更加训练有素所致。

    除此之外,骑士还担任迎接护送使者的工作,例如悬泉汉简中就记录了与乌孙的外交活动中,当地骑士担任护送双方使者的任务

    甘露二年四月庚申朔丁丑,乐官(涫)令充敢言之:诏书以骑马助传马,送破羌將军、穿渠校尉、使者冯夫人。军吏远者至敦煌郡,吏吏晨夜行,吏御逐马前后不相及,马罢亟,或道弃,逐索未得,谨遣骑士张世等以:物色逐如牒,唯府告部、县、官、旁郡,有得此马者以与世等,敢言之。《悬泉汉简》VT1311④:82

    出鞠各二,左部骑士高谊里,建平五年二月送昆弥使者.....《悬泉汉简》IT0114①:70

    西域三十六国

    衣、食

    作为军人,戍卒们自然有国家给的军服衣物,军服主要是铠甲,头盔等防护用具,例如居延汉简有"白玄甲十三领,革甲六百五十,铁铠二千七百一十三"这应是对某个候部铠甲的统计,具体到个人的衣甲,同样有记录

    军服的管理颇为严格,会定期对戍卒的衣甲进行检查,如果有因戍卒的个人原因导致铠甲损坏,戍卒要进行赔偿。军服之外戍卒们还有常服,常服就是普通人穿着用来遮体保暖的衣服,这部分的费用应当是由地方政府出钱,汉书记载王莽时

    【边兵二十余万人仰县官衣食,用度不足】,数横赋敛,民俞贫困。常苦枯旱,亡有平岁,谷贾翔贵。

    这部分的史料同样得到了出土的居延汉简证实,诸如"右县官:犬袜子二口、常韦一两"这类记载,衣物前加上县官二字便是表明这部分衣物由当地政府提供。

    汉代兵俑

    就提供衣物这方面来说,从隧长开始,军官的衣物可能需要自备,汉简中有大量隧长向戍卒购买衣物的记录,而隧长们生活也并不富裕,往往无法一次性给清钱款,需要赊账,这些都被记录在册,也有个别隧长利用职务强行低价去买戍卒的衣物,被戍卒上告上去,最后依旧需要补足差价。

    再说粮食,古语言民以食为天,军队也是如此,河西的戍卒以月为单位发放粮食,一般每月定额是粟三石三斗三升(此处为小石,下同),如果是刑徒要抹去一个零头只有三石,《盐铁论》中提到“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戍卒的口粮为三石三斗三升,比常人食量高了一成,戍卒是劳动强度比较高的体力工作者,食量比普通人略大也是应该的。同时,在加班的情况下,戍卒会得到一些额外的粮食补贴。例如居延汉简有载:

    止害燧卒吴名,三月十二日作,加食二斗二升。

    除此之外,戍卒的家庭人员也可以领到国家的粮食补贴,根据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配额如下

    表中的大男,大女指的是15岁以上的成年男女,使女,使男为7-14岁的未成年男女,未使男,未使女则为2-6岁的小孩子。理论上讲,除非遇见灾年国家财政不足,戍卒一家的口粮是够吃的,但也仅限于够吃,至今出土的汉简中都几乎不见戍卒出售多余粮食的情况,可见他们也只是停留在温饱。

    敦煌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灶台

    除了主食粟外,戍卒的伙食中还有多种蔬菜,见于记载的有葵菜、韭菜、荠菜、芜箐、葱、姜、芥菜等等,其中葵菜是最常食用的一种蔬菜,也就是现代的秋葵,冬葵,直到唐代从西域进一步引入大量外来蔬菜后,葵菜才逐步从主要蔬菜的地位中淡去。

    说到菜,自然是也免不了提肉,戍卒的生活虽然只是温饱,但偶尔也是可以吃到肉的,敦煌出土的悬泉汉简有多处关于肉类消费的记载,但悬泉经常接待往来官员与使者,这些肉类消费也是主要给这些人的,对于普通的戍卒而言,一般他们只能在春秋社稷,腊节这些重大节日中戍卒可以吃到肉,肉类有牛、羊、马、鸡、鱼。牛与马为战略资源,汉简中提到的牛肉马肉,可能是来自自然死亡或意外死亡的牛马。

    当然,居延的戍卒或许会稍微好一些,居延海(今尾闾湖)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在简册《候粟君所责寇恩事》有记录关于鱼价导致的纠纷问题,戍卒若是会捕鱼,那么是可以改善一下伙食的。

    居延海

    休假

    汉代戍卒们是有假期的,假期分为正常休假和病假,汉简多处提到"更休""当休",一般外出劳作的戍卒数日可以休息一日,同时在汉代节假日已经有不少,像比较重要的节日,如腊节不但会放假,还会给戍卒发放一小笔过节费。在汉简中有专门休名簿来登记戍卒们的休假,如果是请长时间的病假则需要先向隧长打报告,然后隧长会上报给候长,最后由候官批示,在病假结束后需要去销假。除此之外,还有事假、丧假。

    休名簿记录的两例戍卒休假二十天、三十天

    文教娱乐

    前文说过,戍卒的休假和权益受到侵害时需要上报上级,这里自然就需要戍卒能认识书写一些简单的文字,在西北边塞的考古中出土了麻纸、笔砚、札(小型竹片)等物,其中有些是戍卒们学习文字所用。出土的汉简有《仓颉篇》《急救篇》两本基础教材。

    对于戍卒来说,他们要会书写对上官的称呼还有下级对上级的常见的敬语。汉简中有戍卒们学字的痕迹,"吏吏吏吏吏""候长长长长""居延延延延都尉府居延都尉府甲渠""敢敢敢敢言之",吏,候长是对上级职位的称呼,居延,都尉府,甲渠是各级所属单位,敢言之是古代下级对上级言事的常用敬语。就是说戍卒会一些简单的文字,至少提交报告的时候,能用表达出自己是某某单位的某某人要向哪级长官报告,结尾也会用敬语结束。

    汉简中基础识字教材《仓颉篇》

    除了识字,戍卒们还有学习一些基础的算术和历法知识,在汉简中多次出土有"九九表",以及关于天干地支的纪年,前者是最基本的算术,后者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学会纪年是很有必要的。

    再有就是关于律令的学习,作为军人自然要懂法,学习内容一是皇帝所所下的诏令,另一方部分是军法和地方性法规,告诫戍卒哪些律法犯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有工作学习,自然也有娱乐,娱乐可以分作几个方面,有音乐类,1974年在甲渠候官遗址中发现有竹笛,那么不排除喜好音乐的戍卒吹奏以自娱,有体育类,汉代烽燧的遗迹中作为棋子或骰子的小木块出土,则戍卒无事时会博弈为乐。聚会类,节日时进行聚会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前文说过汉代过节戍卒们是有假期的,而且从出土汉简来看戍卒们似乎都颇爱饮酒,节日时聚会饮酒是会有的。

    西汉军队

    结语

    西汉取得河西之地后,通过移民实边充斥人口,同时设立边塞构建了烽燧和候望制度,戍卒在生活上有严格的作息表,有可以糊口的工资,有节假日休息,有受教育的日常,有几种娱乐,而官吏对戍卒的管理上有极其完善的文书制度,就当时的年代看,算是相当先进。

    参考资料

    《秦汉军制演变史稿》

    《秦汉时制探究》

    《西北汉简所见汉代边塞居室什物考》

    《西北汉简所见骑士研究》

    《汉代西北戍卒研究》

    《西北汉简所见士吏》

    《汉简所见的边地戍所肉食消费》

    《史记》

    《汉书》

    单字解释: 帝 国 的 边 疆 西 汉 河 西 戍 卒 的 生 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