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探秘天子坟-六朝三国时期东吴景帝孙休墓葬发掘纪实

    2023.05.14 | 历史网 | 次围观

    摘要:2015年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马鞍山市当涂县洞阳村的天子坟开始了抢救性发掘。这座在民间传说中藏有无数奇珍异宝的墓葬,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一个唐代灯盏、一个盗洞、一面残破的墓门、数十件散落在泥土里的金器,帮我们推演出一个盗墓的故事。经考古专家判断,这是一座六朝三国时期的高等级东吴贵族墓葬。

    传说在围屏乡的山中有一座天子坟,清朝道光年间因山洪暴发曾短暂的暴露于世间,藏有奇珍异宝无数。“有人打开天子坟,要发江南一省人”的俗语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2015年,当地政府准备在围屏乡一带修建道路,规划中的道路恰好要经过天子坟,为了更好地保护天子坟,当涂县文物部门向安徽省文物局提出抢救发掘天子坟。

    2015年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一支考古队正式入驻洞阳村展开对天子坟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在我小时候听我们家里人说,我们这一带有很多宝藏,据说还有石人,石马,究竟什么事情是什么我也搞不清楚

    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考古队员根据村民指认的方向找到了天子坟的位置并进行了考古勘探。

    从外观上看,传说中的天子坟是一个大土墩,它北依十里长山,南眺姑溪河,坐北朝南,空间开阔,风景如画,按照古人对风水的要求是非常符合的。

    天子坟外观

    通过考古勘探,考古队员发现土墩内外的泥土有着明显的差别,外围的泥土结构松散,而里面的泥土非常紧实,明显是被人为夯实过。由此看来,这座隆起的土墩很有可能是一座大型墓葬的封土。

    南京是六朝古都,六朝时侯都城叫建业,当涂到南京的直线距离有五十多公里,是古都南京的京畿之地。

    结合这座墓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规模,它作为六朝时期高等级墓葬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由此看来,洞阳村的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这座巨大的土墩很有可能是六朝时期一座高等级的贵族墓葬,甚至有可能真的是一座帝王墓葬。

    这个巨大的土墩长约20米,宽约13米,高约10米,占地面积有两百多平方米。

    规划好发掘方案后,考古队员开始了对封土的发掘,在发掘的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墓葬的规模已经超过了300平方米。在对封土的清理中,考古队员发现了大小、深浅不一的坑。

    夯窝

    这些坑叫做“夯窝”,它是在对封土进行夯实的时候,夯杵留下的痕迹。在夯筑封土的时候,工匠有时会遗落一些物品掉落在封土中,这成为判断墓葬年代的线索。

    很快,考古队员就在填土中发现了一件瓷器。

    填土中发现的器物

    经过辨明,考古队员发现的瓷器是一只灯盏。

    唐代灯盏

    经过专家们的初步判定,这个灯盏来自唐代,它的做工和质地比较粗糙并不名贵,是民间常用的物品。

    在墓葬中发现了唐代灯盏,说明这有可能是唐代的墓葬,六朝贵族墓葬的推测受到了质疑。

    然而考古队员发现这座灯盏只是普通的平常百姓家用的灯盏,而这座墓葬的环境与规模绝非普通人的墓葬。发现的灯盏和墓葬的规格极不吻合,考古队员心中存疑。

    不久之后,考古队员又清理出几块破损的瓷器残片,虽然出土时已破损不堪,但通过清洗和拼对后,仍能看出它的色泽与釉面的华丽。

    三足青瓷樽

    经过修复之后,考古队员发现这是一件三足青瓷樽,经专家判定,它来自六朝三国时期的东吴。

    六朝时期,南京及周边地区青瓷制造业高度发达,这座青瓷樽胎质细腻致密,釉色均匀,以丹青色为主,同时有釉下彩工艺,是六朝时期一件非常有代表性的精品

    三足瓷樽的出现,让这座墓葬的年代判定又回到了之前的推测,这很有可能是一座六朝时期的贵族墓葬,在当时能拥有这种釉下瓷樽的人,地位应该非常尊贵,联想到发现的唐代灯盏,考古队员怀疑这座墓葬可能已经被盗了。

    在随后的发掘中,考古队员在墓室位置的泥土中,发现了一些铜制的钱币,经过仔细辨别,考古队员发现这些五铢钱有两种,一种是“汉五铢”,另外一种是“直百五铢。”

    填土中发现的铜钱

    五铢钱是从汉武帝时期到隋朝末年一直都在流通的货币,唐开国之后改铸开元通宝,五铢钱才被废止,仅凭发现的铜钱,考古队员还无法进一步的判断墓葬的年代,需要更加有力的证据。

    很快,考古队员在墓道东侧发现了一根体形修长的铁器,它的长度约80厘米,宽2-3厘米,一端呈环状,一端虽已锈蚀,但仍可以看出曾经尖锐的轮廓。

    环首铁刀

    专家们从外形特征判断,这是一把环首铁刀,但因锈蚀严重,刀身的细节与纹饰已无法辨认,不能给墓葬的年代提供更多的信息。

    在清理墓室的时候,考古队员发现这座墓葬的墓室顶部已经损坏,在墓室中淤满了泥土,为了防止淤土中的随葬品遗漏,墓室内的泥土都需要经过仔细地筛查。

    墓室顶部

    经过对墓室泥土的仔细筛查,考古队员们有了新的发现,在正对墓门的墓道中,散落着许多但体积细小的金银器,经过仔细辨别,一共出土了87件细小的器物。

    金龙

    金片

    这个发现令人震惊,这些金器虽然体积不大,但是涵盖了掐丝、金箔、炸珠等工艺,做工非常精美。

    掐丝工艺

    金箔工艺

    炸珠工艺

    其中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造型独特的执节金羽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执节金羽人

    在六朝的三国时期,道教在建康一带盛行,羽人便来自道教传说,它是一种背后长着羽翼,可以飞翔的神仙,手中拿着节杖,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道教中的羽形象人

    这种造型的羽人模样,流行于汉末到六朝时期,到了唐代,这种图案就已经非常鲜见,唐代的人选择六朝时期的纹样制作装饰品是不太可能的。这件金羽人的出现,让专家们相信这座墓葬就是六朝时期的。

    随着整座墓葬的清理,墓葬大大体形状也已经显现出来,专家们发现出土唐代灯盏的区域紧挨着墓葬的封门墙。

    盗洞区域紧挨封门墙

    被毁坏的封门墙

    考古队员们发现封门墙早已被损坏,露出了足有一人多宽的缝隙。出土唐代灯盏和金银器的区域的填土和周围的填土颜色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区域边界的形状也不甚规则。因此考古队员判定这是一个盗墓贼打下来的盗洞,而出土的唐代灯盏正是盗墓贼用来照明的器具。

    在盗洞中发现的金银器多达数十件,而它们只是大型陪葬品上的附属装饰品,虽然仅仅是附属装饰品,但制作也非常精美,那些被盗墓贼运走的器物更是令人遐想。

    经过近一年的清理,墓中的淤土逐渐被清理,整座墓葬的轮廓开始显露出来。

    清理后的墓葬轮廓

    这座墓葬的全貌终于清晰的展现在了考古队员面前。

    穹窿顶墓室

    这是一座穹顶结构的砖室墓,有前后墓室和双耳室,墓坑全长近33米,最宽处有13米,带有两条斜坡式墓道。

    这座墓葬为四隅券进式,前后室穹窿顶结构,是三国时期最高规格的墓葬形制

    天子坟所处的位置,正是六朝时期贵族墓葬分布较多的地区,在它的西北16千米处曾发现过三国东吴左大司马朱然的墓;在它东北51千米的南京曾出土了迄今规模最大的东吴墓。

    为了解读墓葬的更多信息,考古队员开始对墓砖进行拓片,在对其中一块砖进行拓片的时候,突然发现了文字。

    带有铭文的墓砖

    这块刻有“永安四年”的墓砖成为判断这座墓葬年代的重要依据。

    “永安”这个年号曾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多次,孙吴景帝、西晋惠帝、北凉沮渠蒙逊、北魏孝庄帝、西夏夏崇宗都曾用“永安”作为年号。但西晋惠帝永安年号仅用了不到一年,北凉、北魏和西夏的疆域也远隔千里,因此专家们认为这块纪年砖上的“永安四年”非常有可能是孙吴景帝的年号,也就是公元261年。

    这块刻有“永安四年”的墓砖说明这座墓葬建成应该是在永安四年以后。墓主人身份尊贵,墓砖应为造墓专门烧制,不会与墓砖的年代相差太远。

    经过漫长的求证,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一座永安年间的高规格东吴大墓,在全国已发现的东吴墓葬中,它的规模排在第二位,此墓葬的主人身份显赫,墓主极有可能是东吴的皇族。

    在天子坟中共出土了181件随葬品,其中有大量做工精美的金器、瓷器、陶器显示着墓主人身份的尊贵与显赫。

    这是一组在盗洞内出土的铜质胡人骑兽,共三枚,高度只有5厘米左右,小人头顶尖帽,是典型的胡人造型。

    铜质胡人骑兽

    现代人很难想象,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东吴和西域的交流已经如此深入。

    金箔

    这是一组金箔,有的呈树叶状,有的呈冠状,还有的呈锯齿状,它们薄如纸,部分金箔上还有极细的小孔。

    金蟾蜍

    这是两只工艺复杂的金蟾蜍,蟾蜍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有记载,不死灵药有五种,称“五芝”,其中“肉芝”就是活了一万年的蟾蜍,服之则长生不老,体现了东吴道教的盛行。

    有意思的是,出土器物中不仅有体现道教思想的器物,也有几件器物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飞天金饰品

    这件金饰品其造型为佛教的飞天,它头部抬起,双脚做腾飞状,形体飘逸。

    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又称为“香音神”,多画在壁画中,象征着灵魂飞升入极乐世界。

    银质饰品

    这件银质饰品人首兽身造型,据专家们推测它是载于佛典的一种神鸟--“迦陵频伽”。

    这种神鸟来自雪山,据传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故被称为“妙音鸟”。

    两汉六朝时期道教盛行,但这件飞天和妙音鸟的发现,反映了三国时期佛教思想已经在上层社会流行

    道教、佛教的文物同时出现在天子坟墓葬中,说明了三国时期江南一带佛道共存的社会状态,也体现了古人在宗教思想上的包容风度。

    蟾蜍戏龙金片

    这枚蟾蜍戏龙金片,金龙昂首挺胸,张嘴要吃掉蟾蜍献上的仙草,也表达了墓主人的身份尊贵与对长生的向往。

    龙与中国古代帝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件金饰的发现,从某个侧面反映了这座墓葬的墓主身份可能会与帝王有关。

    以龙为造型的器物、饰品反复出现,似乎告诉我们这里很有可能是一个帝王陵墓,但专家们认为它也很有可能是皇室成员的墓葬。

    墓室中不入盗墓贼法眼的陶器成为了判断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据。在对出土陶器进行拼对和修复后。考古队员发现这座墓中一共出土了九个陶鼎,其大小形态都非常接近。碗状的陶器--簋出土了八个,这种器物是盛食物的容器,在祭祀、宴飨的时候和鼎搭配使用。

    九鼎八簋

    这些看似普通的九鼎八簋却蕴含着极为特殊的含义。西周时期,统治阶层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祭祀礼乐制度,按照不同的身份等级,使用数量不同的青铜礼器。自春秋以来多用仿铜陶礼器替代青铜礼器。

    墓中出土的正是仿铜的陶制礼器。九鼎八簋是最高的级别它们的出现让专家们基本断定墓主就是帝王,虽然确定了墓主人是一位帝王,但他究竟是哪一位天子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明朝嘉靖十年纂修的《太平府治》称吴景帝陵在“县东,名洞阳”。因此天子坟很有可能是这位三国时期东吴吴景帝的墓葬。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公元252年,东吴的第一位皇帝孙权病逝,年仅十岁的孙亮登基称帝;公元258年,孙亮被废,孙权第六子孙休登基为帝,是为吴景帝。

    宋地理学名著《舆地纪胜》中也有“吴景帝陵在当涂县东二十五里”的记录。但仅凭文献记载还不能证明“天子坟”就是孙休的陵墓。

    为了获得更有力的证据,考古专家展开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很快他们在墓土剖面和封门上发现了玄机。

    墓道的剖面完全呈现出来以后,我们发现两边的填土颜色完全不一样,封门砖上面的砌法、砖形也不一样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这说明天子坟中的墓道和封门都曾被打开过,然后又被填埋和修复。这便是考古学中所说的“二次封门”与“二次墓道”。

    根据《三国志》记载,孙休孙夫人甘露元年七月见逼薨,合葬于定陵,所以定陵是孙休和朱夫人的合葬墓

    公元264年,年仅30岁的吴景帝孙休突然离世,23岁的孙皓登基称帝,但孙皓专权暴虐。公元265年7月,孙皓逼死了孙休的夫人朱皇后,此时距离景帝孙休去世仅一年。后人将孙休的陵墓打开,将朱皇后葬入其中。

    二次墓道和二次封门的发现,大大提高了天子坟与孙休定陵的相似程度,但是仍不能直接证明这就是孙休的墓葬,在专家困惑时,另一组金器的发现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思路。

    这是在天子坟中出土的一组掐丝步摇金片。步摇是古代女子戴在头上的一种装饰品,在汉代以前,只有身份最尊贵的女子才能佩戴这种头饰,它一般垂有坠子或流苏,随着人的走动摇曳生姿,故名“步摇”。

    金步摇

    除了步摇之外,考古专家还发现了另外一件女性的头饰。通体被金丝缠绕,表面用掐丝和炸珠的工艺做出了立体花纹,留有能镶嵌小型玉石的空间,从它的外形特征分析判断它是一枚金胜。

    金胜

    金胜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西王母的头饰,古时为贵族妇女所佩戴,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这座墓葬发现了步摇、金胜等女性饰品,都是掐丝和焊珠工艺,工艺水平极高,这些女性饰品的发现一方面说明这是男女合葬墓,同时也与定陵特征相吻合

    专家们最终将目光放在了这块漆器残片上,希望能得到关于墓葬的更多信息。

    带有文字的漆器残片

    这块漆器残片是出土文物中为数极少有文字的物品,这对墓主人身份的考证至关重要。残片上面有一段残缺不全的文字,其中有着明确的纪年“永安三年”;此外还记录着“七寸铁镜合八枚”等字样。

    “永安三年”的文字透露着一个重要信息,这件陪葬品正是孙休在位时候被制造和使用的。专家们对这块漆器残片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推测它应该来自一个盒状物品,再结合残片上“七寸铁镜合八枚”这几个字,大家得出一致结论,这是一个镜盒的残片。

    “七寸铁镜合八枚”这与《魏书》记载的魏国皇后的规制是完全一致的,说明这座墓葬的墓主身份可能是皇后规格的。也就是说,三国时期东吴永安三年这个镜盒被一个贵族妇女使用,而当时与之身份相符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孙休的夫人朱皇后。

    至此考古发现与文献记录一点点吻合,历史的真相渐渐被拼贴还原。通过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可以从墓葬的地理位置、年代、形制、规模、出土随葬品规格等方面综合判断,这座墓葬与吴景帝孙休和他的夫人朱夫人的合葬墓是高度吻合的。

    2019年10月16日,这座被当地人称为“天子坟”的墓葬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洞阳东吴墓”。

    这座在传说中藏有无数珍宝的“天子坟”,在漫长岁月中几经盗掘,历经沧桑,却仍留下了令世人惊叹的丰富宝藏,记录下匠人们的灵巧与智慧,这些沉睡了千年的遗珍,拂去泥土与尘埃重回世间,将历史的波澜,王朝的兴衰,文化的变迁向人们娓娓道来,也将更多令人遐想的谜团留给了未来。

    单字解释: 探 秘 天 子 坟 六 朝 三 国 时 期 东 吴 景 帝 孙 休 墓 葬 发 掘 纪 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