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袁绍为什么不迎接汉献帝

    2022.12.11 | 历史网 | 次围观

    在兴平二年(即公元195年)的七月,汉献帝脱离李傕、郭汜的魔掌,向洛阳进发。但是在中途中李傕、郭汜等人返回,来拦截汉献帝车驾。在同年十一月,李傕和郭汜与保护汉献帝的杨奉、董承等人交战,结果汉献帝一方大败。这件事对当时的局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汉献帝落魄的模样更激发了袁术僭号的决定;而曹操和袁术走了相反的道路,他保持与汉室的联系,后来汉献帝成功回到洛阳的时候,曹操成功抢走汉献帝,成为汉室的代言人。

    这个举动为曹操取得了巨大的优势。除了这两种态度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态度,就是犹豫不决。典型的就是袁绍。袁绍有意迎接汉献帝,但是最终因为某些因素而作罢。史料上对袁绍放弃这个决定的原因有较为明确的说法,不过小编认为还有一件事,可能对袁绍对汉献帝的态度起到了很大的影响,那就是臧洪背叛袁绍一事。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史料中对袁绍放弃汉献帝的原因的记载

    史料中对袁绍放弃汉献帝的原因的记载比较明确。首先袁绍曾经并不支持汉献帝。这件事发生在初平元年到初平二年(即公元190年到191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当时除了南阳的袁术或者说孙坚这一路,其他的关东联军的成员在面对董卓的时候都是失败。孙坚的胜利也是发生在初平二年,可以说在初平元年经历多次战败后,关东联军的士气已经是非常低落,而且有了内讧的倾向。

    击败董卓、救出汉献帝成为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那么该如何与董卓对抗呢?袁绍、韩馥想了一个主意,咱们不要这个汉献帝了,拥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和董卓互相对抗。袁绍和很多人商量过,比如曹操、袁术,但都遭到了反对,包括刘虞本人。所以这个计划就失败了。等到汉献帝东归的时候,向袁绍和曹操的距离都靠近了一些,有人请求迎接汉献帝,但是袁绍毕竟否定过汉献帝的法理,所以史料上将袁绍放弃汉献帝归因于“帝立既非绍意”、“天子之立非绍意”。

    其次是顾忌到汉献帝对自己的影响。当时有人提出迎接汉献帝(具体是哪一个有争议,《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中记载为郭图,《后汉书·袁绍传》、《献帝传》并云沮授,小编倾向于后者,理由在下文),袁绍本来是想答应的,但是又有人反对(《后汉书·袁绍传》与《献帝传》记载为郭图、淳于琼,《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无记载),理由是汉献帝的权威容易影响到袁绍的权威。把汉献帝迎接到邺城,“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处理不好要出麻烦。于是袁绍就否定了这个计划。

    对史料所说的原因的个人看法

    史料所说的原因很明确,但小编认为还是有一定的问题,当然是一些个人看法。首先是对汉献帝的态度。虽然袁绍曾经否定过汉献帝,但是那是基于汉献帝在关中救援无望的基础上,并且还有刘虞这个第二选择。不过在兴平二年的时候,汉献帝已经从关中逃出来,刘虞也彻底回绝袁绍的支持。如果还想在东汉王朝这个框架之下生存并且发展,就必然要承认汉献帝的地位。

    事实上袁绍也是这么做的。在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的时候,李傕、郭汜控制的汉室派出太傅马日磾和太仆赵岐抚慰天下,赵岐来到河北为袁绍和公孙瓒调停,袁绍的态度是“皆自将兵数百里奉迎”,接受赵岐的调停;汉献帝脱离李傕、郭汜的追击,来到河东暂时落脚的时候,袁绍也派遣郭图为使者积极与汉室维持联系。这与刘焉令张鲁截杀汉使;袁术强行扣留马日磾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小编认为袁绍虽然曾经否定汉献帝,但是在拥立刘虞无果后,无论是他所需要的条件,还是他做出的客观事实,都是重新支持汉献帝。“帝立既非绍意”,可能不会对袁绍的战略起到太大的影响。

    其次是碍于汉献帝的权威所以放弃。这一点就关乎袁绍的战略眼光了,他是否真的看不到汉献帝带来的政治上的权益呢?袁绍在夺取韩馥的冀州后,与沮授进行过一番比较有名的对话,称为“邺中对”。在这番对话中,沮授向袁绍提出一个创业初期的战略,最后一步就是“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总结起来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时间要早于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而袁绍的态度是“此吾心也”,很支持沮授的战略。在和赵岐见面的时候,袁绍也表示“与岐期会洛阳,奉迎车驾。”可以看出袁绍是很了解汉献帝所具备的影响力,以及“挟天子以令诸侯”能够得到的利益的。结果在兴平二年的时候被谋士三言两语改变了固有想法,小编认为也是值得怀疑的。

    袁绍迎接汉献帝时的阻碍

    那么袁绍为什么没有迎接汉献帝,而让曹操得手呢?小编认为有一件事情可能对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就是袁绍所置东郡太守臧洪背叛一事。在兴平元年爆发了“兖州之变”,曹操攻打陶谦的时候张邈、张超、陈宫等人反水迎接吕布;在兴平二年的时候,曹操在与吕布的竞争中逐渐处于上风,在八月的时候已经彻底驱逐吕布,并且围攻张超以及张邈家眷所在的雍丘。当时袁绍所置的东郡太守臧洪,曾经是张超的故吏。臧洪打算出兵救援张超,但是受到了袁绍的阻拦,于是与袁绍决裂。

    雍丘被围攻是在兴平二年八月,被攻破是在同年十二月。袁绍兴兵围攻臧洪,持续的时间是“历年不下”。根据臧洪给为袁绍作说客的陈琳的回信中可以知道,臧洪抵抗袁绍的资本是“散三年之畜,以为一年之资”,有一年的粮食。而臧洪被消灭的原因是因为“粮谷以尽”,说明袁绍与臧洪之间的战争,确实持续了一年的时间。按雍丘最早被围攻开始算,则是兴平二年八月到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如果按雍丘被攻破,张超身死开始算,还要再往后推迟四个月。而汉献帝在河东的时间是兴平二年十二月到建安元年七月;曹操成功抢走汉献帝的时间在建安元年八月,都是正处于袁绍围攻臧洪的时间。

    当时袁绍的兵力非常分散,由袁谭率领一部分军队与公孙瓒争夺青州;由麹义率领一部分军队与鲜于辅、阎柔联合进攻公孙瓒;自己率领一部分亲自围攻臧洪所在的东武阳。邺城靠近太行山脉中的黑山军,也需要兵力来镇守。而汉献帝在安邑或者在洛阳,也具备一定的军事能力,比如杨奉、韩暹所领的白波军或者河内太守张杨的部队,从杨奉手中用军事手段夺走汉献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曹操曾经就遭遇过一次失败,后来通过董昭的计谋才得手。

    而这个时候袁绍深陷与臧洪的战争泥潭中,东武阳距离邺城直线距离仅有一百公里。如果不解决臧洪这个后顾之忧,袁绍率军前往安邑或者洛阳很有可能受到臧洪的袭击,从而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等到彻底解决臧洪的问题后,曹操也成功控制了汉献帝。所以小编个人认为,臧洪的背叛是袁绍对汉献帝态度冷淡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袁绍这个家伙是心怀不轨的。他是想立刘虞为帝,刘虞那是一个很有仁的王族,乌恒对他很信服,对老百姓也是很仁爱的,后来他跟公孙瓒发生了争执的时候,他跟士兵说不要伤到老百姓,结果被公孙瓒杀的大败,最后被公孙瓒逼杀。

    谋废立皇帝,其实在汉灵帝朝的时候就已经发生过一次。许攸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并试图劝说曹操一起参加,但曹操拒绝。最后被发现王芬自杀。许攸亡命,这个许攸也就是后来导致官渡之战失败的那个人。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冀州这边不臣之心早已有。

    汉献帝是董卓立的,有了董卓的先例,所以袁绍他也不怎么看重汉献帝。他本来想立刘虞,但是刘虞说死活说不行。同时威胁说,你再逼我的话,小心我跑乌恒去了不回来了。所以袁绍和韩馥不得不放弃。

    等曹操在董昭的帮助下,把汉献帝弄到了许昌的时候,刘虞又死活不肯,这个是袁绍才重新审视汉献帝的作用。就跟曹操说让汉献帝去冀州。但曹操又不是傻子,到口的肉怎么会丢呢?所以袁绍就错失先机。

    这里要说一下的,许攸,袁绍,曹操三个人,本来很早就是朋友。

    其他网友观点

    这就要比较迎接汉献帝对于袁绍和曹操的利益区别了。袁绍不是不想迎接汉献帝,而是犹豫的。有人也许会说,汉献帝是董卓立的,不是袁绍的本意,所以他不想迎接汉献帝。这个原因一开始是这样的,但是随着后来汉献帝成为已成事实,袁绍想要拥立刘虞又不成功,那么这个局面下迎接汉献帝是可能的。那为什么他会犹豫呢?就是我前面说的,这件事对于袁绍和曹操意义不一样。

    我们都知道,迎接汉献帝无非就是为了“名”,能够得到献帝这个招牌,提高自己的身份。而对于“提高身份”这件事来说,袁绍没有曹操那么迫切。袁绍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袁家的威望,可以说是当时最有威望的,单以威望来说,代刘者必定是袁氏。而曹操不一样,曹操没有那么高的威望,挟天子以令诸侯能够为他迅速的获得威望。

    第二,袁绍并有四州之地后更加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迎接汉献帝了。因为他的势力已经是最大的,当时没有多少人认为曹操能是袁绍的对手。再加上河北有地利之险,袁绍有稳固的后方,有天险,有人马,有粮草。这些都足以让他不那么积极地考虑迎接汉献帝的问题。而曹操不同,曹操的地盘为了中原四战之地,人马又不如袁绍那么多。

    第三,之前董卓和李傕,郭汜,这些人都挟持了皇帝,而他们都招来了天下人的一致反对。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袁绍也不太看重迎接汉献帝的作用。然而袁绍如果迎接汉献帝其实比董卓之流是得人心的。

    袁绍为人是色厉胆薄,做事太犹豫。等曹操迎接了汉献帝,他才后悔。而曹操把大将军之位让给他来向他示弱。袁绍虽然拥有河北四州,但是他能达到这个目的却不一定是因为他有多么厉害,一方面因为家族的名望,另外一方面是公孙瓒的作死,公孙瓒弄死了刘虞,导致刘虞的手下群起而攻之,而袁绍作为有名望的人,刘虞的旧部归属于他是没有问题的。

    袁绍

    虎牢关之战后,汉献帝被董卓裹挟进入关中,此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十分悲惨。董卓死后,受制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后来两人发生内讧,分别劫持了汉献帝和众大臣,率兵互相攻打。汉献帝在董承、杨奉等大臣的护卫下,一路逃亡,辗转至河东地区,后又重回洛阳。不久,曹操率兵前来,把汉献帝迎往许都,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实当时最有实力迎奉汉献帝的诸侯不是曹操而是袁绍,汉献帝有段时间曾经到达安邑地区,这里离袁绍的统治中心邺城很近,且中间并无大势力的阻隔,并且当时袁绍已经稳定了冀州的局势,可谓兵精粮足,可是袁绍却放弃了天赐良机。当时袁绍手底下的谋士田丰、沮授等人再三劝说他尽快迎回汉献帝,但是袁绍却说:“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其实袁绍的顾虑也有他的道理,他自己想代汉自立,如果把汉献帝迎回就好比说一块烫手山芋。这件事在历史上也有前车之鉴,楚霸王立义帝后又杀之,使他丧失天下民心。然而,袁绍错估了汉室统治四百年之久所带来的影响力,汉室为正统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如果哪路诸侯能把汉献帝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便能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可以靠此发号施令、笼络人心。

    与袁绍的短见相比,曹操明显更具有大局观。曹操当时虽然粮草缺乏,但是在谋士的规劝下,把汉献帝迎回了许都。迎奉汉帝立马给曹操带来实质上的好处,他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并且借汉帝之名下诏斥责袁绍“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相擅讨伐”。这时袁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过为时已晚。从后来历史的发展来看,这场迎帝之争,实际上也成为袁、曹两大势力集团此消彼长的转折点。

    官渡之战是影响三国历史走向的一次重大战争,在这场军事较量中曹操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打败了北方强大的袁绍。曹操之所以能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因素有很多,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是在官渡之战前曹操曾将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地盘成为他手中的王牌,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不仅对外作战师出有名而且还能借此给他招揽许多人才。从后来历史发展来看曹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的确是考虑深远,而袁绍作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一个诸侯为什么不将汉献帝迎接到自己的身边来呢?他难道没有想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点子以至于让曹操抢占了先机呢?

    事实上早在曹操要迎接汉献帝之前就有人向袁绍提出迎接天子的建议,这个人就是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在袁绍占据冀州的时候沮授给袁绍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建议那就是先立足河北占据青州再平定黑山贼张燕和幽州的公孙瓒,这样一来北边的匈奴戎狄就会附庸这时候再去长安迎接汉献帝恢复东汉的都城洛阳,以汉献帝的名义加上袁绍强大的势力来号令天下,那些其它势力的诸侯谁能与之为敌?袁绍听了沮授的建议之后也表示沮授的想法和自己是一样的,然而等到袁绍平定河北独霸一方的时候他的看法去发生了转变,袁绍的谋士郭图这时候也建议应该迎接汉献帝而袁绍这次的态度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郭图和沮授的建议置之若罔。那么袁绍对迎接汉献帝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据《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第六》记载袁绍不立汉献帝的原因是:“天子之立非绍意”。

    原来汉献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完全是拜董卓之赐,当初董卓经京之时为了方便掌控朝政便准备将汉少帝废掉以立年纪稍少的皇子刘协为帝。董卓召集群臣将自己打算废掉汉少帝的想法公布于众,袁绍听后立即站出公然反对董卓废掉汉少帝立皇子刘协为敌的想法,两人争论之手剑拔弩张最后袁绍甚至不理睬董卓直接退出了这次朝议。

    不过袁绍的反对在当时没有奏效,董卓以其强硬蛮横的手段强行废掉了汉少帝拥立刘协为帝,刘协即为后来的汉献帝。这也是后来为什么说“天子之立非绍意”的由来,不过说袁绍不迎接汉献帝的原因仅仅时因为汉献帝不是他拥立的这个说法实在时有点牵强。而且当初袁绍刚在河北的时候沮授曾建议过袁绍迎接天子,史书上也说了袁绍认同沮授的看法(当时汉献帝已经在位很多年了)后来等袁绍平定河北之后又说袁绍时因为嫌弃汉献帝不是自己拥立的而不迎接他,这个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那么袁绍后来为什么不迎接汉献帝呢?我认为真正的原因应该是袁绍的野心膨胀了,袁绍的野心已经不再是想当个称霸一方的诸侯了而是想做皇帝了。早在袁绍没有雄踞河北的时候他的野心就暴露出了,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袁绍曾得到过一个玉印曾在曹操的面前显摆,曹操自此明白了袁绍想当皇帝的野心逐渐开始厌恶袁绍起来。我们说当初沮授建议袁绍迎接天子的时候袁绍的翅膀还不是很硬,当时他的北边有强大的公孙瓒,中山地区又有张燕的黑山军,这时候袁绍能虚心听从沮授建议的建议完全是因为他的羽翼还没有丰满。

    等到后来袁绍兼并了幽州的公孙瓒又重创了黑山军之后实力骤增俨然成了当时雄踞北方的霸主,袁绍就觉得自己完全有当皇帝的实力了,因此他也没必要将汉献帝迎来成为自己当皇帝的绊脚石。不过后来他没想到的是汉献帝在落到曹操手上的时候居然发挥出那么大的效用,史书记载曹操得到汉献帝之后关中地区全部依附了曹操,不久之后袁绍察觉之后立即就后悔了。正因为袁绍的这一步棋下错给了曹操一个逆袭的绝好机会,这也是袁绍之所以后来在官渡被曹操击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单字解释: 袁 绍 为 什 么 不 迎 接 汉 献 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