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秦始皇攻六国时丝毫不惧,打匈奴却建长城防守,原因:果然够高明

    2022.10.21 | 历史网 | 次围观

    後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

    根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始皇灭掉六国之后,派蒙恬率领十万人,向北去攻击胡人,把黄河南部的地全都给收回来了。

    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秦始皇第三十三年,又派兵向西北驱逐匈奴人。匈奴地区,从榆林到黄河以东,都被划入阴山境内,总共44个县。在这里,秦始皇让人建立了边塞。之后,又让蒙恬渡过黄河,从匈奴那里夺取了高阙等土地,驱逐胡人。

    当然,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还修筑了一些工事。这些工事不止是长城,还有县城,直道等基础工程。史书记载,秦始皇以黄河为要塞,修筑了44座县城,在那里安排了戍边的百姓。之后,又修筑了直道,亭障等基础工程来辅助建设。

    不过,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攻六国他丝毫不惧,打匈奴却建长城防守,把匈奴打死打残,最终消灭不行吗?秦始皇是害怕了吗?看完以下几点主要原因才明白,他果然够高明。

    其明年,山东被水菑,民多饥乏,於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

    根据《史记》中的《平准书》记载,山东地区因为水旱灾害,百姓们大多都饥饿困乏得很,于是汉朝的武帝派使者到当地开仓赈济灾民。这段场景是卫青与霍去病攻打匈奴,获得很大的胜利之后的场景。汉朝百姓获得了很大的胜利,可是同样也付出了非常大的牺牲。汉武帝北击匈奴,仗打完了,人也穷了。

    可以想见,秦始皇如果一直不停地打匈奴,不防守,不休息,百姓肯定也会吃苦头。因为秦始皇时期的百姓,已经经历过漫长的统一战争了,正需要休息。而且,后来不断和匈奴打架的汉武帝,也采取过防守措施。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贤明的君王,在应对外敌的思路中,是一致的,都是有攻有守,有急有缓,劳逸结合。

    根据记载,汉朝太子刘据去世之后,匈奴人一看卫青和霍去病死了,太子也死了,又开始兴风作浪。他们在上谷等地劫掠,在酒泉,五原等地杀害官吏和百姓,可以说是无恶不作。这些匈奴人简直就是打不死的白眼狼。把他们打疼的武帝还没驾崩,只是稍微有点老迈昏聩,他们就又开始了,可见暴力打击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在秦始皇的身上,这些匈奴人的表现也是这样阳奉阴违的。始皇去世之后,头曼单于,冒顿单于仍然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慢慢复苏,丝毫没有被打得服帖的迹象。

    所以,当中原的大规模步兵进攻匈奴时,并不能产生好的效果。而同样是骑兵对决的话,就产生了双方都是灵活作战,并不能占领地盘的尴尬。无论是秦朝,还是汉朝,毕竟都是靠种地吃饭的。匈奴一直来去如风的抢,可中原百姓不能不种地。所以,面对匈奴,不论胜负,逐步建立要塞和城墙,采取防守休战、进攻打击相结合的举措,才是正确的选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据记载,包括张良父亲在内的张氏的五世的男子,已经为韩国做了五世的相邦。韩国灭了,张良家还能养得起三百个仆人。他弟弟死了,他也不厚葬弟弟,反而花钱买刺客刺杀秦始皇,打算为韩国报仇。

    其实,当时伺机报仇的六国贵族何止张良一个,意图为魏国报仇的张耳,想要为楚国报仇的项羽,等等,这些人都是残存的六国势力。他们不是为了刺杀秦始皇,就是想要起兵。

    秦始皇做事情很有条理,更有大局策略,他先灭六国,后打匈奴,一步一步实现着庞大的愿望。不过,当看到人心不齐,内忧外患后,秦始皇还是适当采取防守措施,稳定内政,安抚百姓,以便让自己的庞大帝国可以长久的稳定持续下去。

    总得来说,秦始皇主动防守匈奴,并非是一种消极的策略,而是一种积极的应对。修建长城,也是为了加强边地管理,巩固地方安全,在当时来说,确实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策略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单字解释: 秦 始 皇 攻 六 国 时 丝 毫 不 惧 打 匈 奴 却 建 长 城 防 守 原 因 果 然 够 高 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