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姚广孝临终时,明成祖朱棣问他有何心愿,姚广孝回答:请放了此人

    2022.08.24 | 历史网 | 次围观

    1418年,84岁的姚广孝病重,明成祖朱棣前去探望他,问他还有什么心愿未了。

    姚广孝想了想,回答道:“溥洽已经被关在牢里十几年了,希望陛下能够赦免他。”

    溥洽是明朝有名的僧人,他是朱棣的侄子建文帝的主录僧。十几年前,朱棣攻占南京时,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溥洽被擒。朱棣原本指望着能从溥洽嘴里探知建文帝的下落,可惜,十几年时间过去,溥洽却丝毫没有透露关于建文帝的任何讯息。

    或许是出于对同类人的怜悯,或许是因为临终时的一丝善念,总之姚广孝临终时除了请求明成祖释放溥洽之外,再没提其他要求。

    明成祖一向尊重姚广孝,于是很快释放了溥洽。

    此时,溥洽已经七十多岁了,他长期被关押于狱中,白头发长得老长,看起来苍老又狼狈。获得自由之后,溥洽跪在姚广孝的床前,感激地说道:“我的余生全拜您所赐啊!”

    姚广孝看着这位和自己因缘极深的僧人,想到自己错综复杂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顿时觉得心愿已了,不久就溘然长逝。

    1、精通三教的僧人

    和溥洽一样,姚广孝的身份原本也是服务于明朝皇室的僧人,只不过除了对佛学有研究之外,他还颇通儒家学问,也曾经学习过道家的阴阳术数之学。

    姚广孝是长洲(现在的江苏苏州)人,他出自一个医学家庭,14岁的时候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出家不久,道衍又跟随苏州相城灵应宫的道士席应真,向他学习阴阳术数的学问。

    洪武年间,道衍曾到嵩山游玩,在那里碰到了著名的相士袁珙。

    袁珙仔细端详了道衍的相貌之后,感慨说道:“你这个僧人相貌真奇特:眼眶像三角,形态如同病虎,天性必然嗜好杀戮,就像当年的刘秉忠一样。你可要注意自爱啊!”

    刘秉忠是元世祖忽必烈时的重臣,他从小精通儒、释、道三教,博学多才,颇有治世才能。忽必烈征伐大理和南宋的时候,因为刘秉忠的建议而下达止杀令,攻克城池后没有妄杀一人,许多老百姓因此而逃过一劫。

    道衍虽然身在佛门,但是显然他对世俗的建功立业还挺有兴趣,所以听了袁珙的话后非常高兴。

    后来道衍的经历果然验证了袁珙的话。

    2、辅佐燕王朱棣

    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去世,明太祖召集天下高僧跟随各位王爷,让他们随时诵经祈福。

    道衍也在被召集的高僧行列之中,他和当时的燕王朱棣很谈得来,于是请求跟随燕王,朱棣答应了。道衍跟随朱棣回了北平之后,在北平的庆寿寺担任住持,经常去燕王府拜访。每当道衍来访,朱棣就屏退众人,单独和道衍密谈,对道衍十分器重和信任。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后,马上实行削藩政策,他的几位叔父,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都先后被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也被人指控谋反,朱柏一向忠孝,受此冤屈之后,他痛哭一场,焚烧宫室而亡。

    朱棣在北平听到几位兄弟的遭遇之后,难免有唇亡齿寒之感,他再次和道衍密谈,商议应对的策略。

    道衍十分笃定地劝朱棣举兵。

    朱棣深知,朱允炆遵照父亲朱元璋的旨意即位,天下归心,自己这个长辈举兵的话很容易招致别人非议,于是他叹息道:“民心都倾向于他,这怎么能行呢?”

    道衍回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考虑民心!”

    道衍知道仅凭自己不容易说动朱棣,于是把袁珙和另一位善卜者金忠推荐给朱棣,让他们帮助燕王分析当下的形势。

    经过对袁珙和金忠能力的考察之后,朱棣确信他们的确富有才能,于是听从他们的建议,准备举兵起事,他开始暗中选择兵将,操练人马。

    道衍则想尽办法为朱棣的作为遮掩,装作北平一片祥和、平静无事的样子。

    3、奉天靖难

    1399年六月,朱棣聚集人马准备起兵。偏偏这个时候,忽然一阵暴风骤雨,把屋顶的瓦片都掀落在地。

    朱棣看到这个情景,顿时脸上变色,认为这不是吉兆。

    没想到,道衍反而解释说道:“这是祥瑞啊!飞龙在天,势必伴随以风雨。旧瓦坠地,预示着要换上金黄色的新瓦了!”

    朱棣当然知道屋顶换成金黄色的瓦片代表着什么,所以也就不再犹豫,而是决然起兵,打起了“靖难之师”的名号,率兵一路向南进发。

    道衍留在北平,帮助世子朱高炽守城。

    在此期间,建文帝派出大将军李景隆,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南军攻打北平。姚广孝临阵指挥,和朱棣派来的援军内外夹击,最终大破南军。

    朱棣虽然远征在外,但是当他在山东、河北等地转战之时,大军的进攻或者退兵,如何抢占时机等事情,他都会听从道衍的意见。对军中形势,道衍的认识通常比较清晰,朱棣久攻不克时,道衍会劝他退兵;当朱棣萌生退意之时,道衍又会鼓励他迅速前行。

    对于朱棣来说,道衍扮演的角色既像军师,又像老师,是一个恰逢其时的引领者形象。

    《明史·姚广孝传》中的记载是:“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或许,和朱棣其他幕僚或者下属相比,道衍最大的优势在于他出家人的身份。因为是出家人,所以道衍会用比较超脱的眼光看待世事,然后适时地提出应对策略;然而,和其他出家人有很大区别的是,道衍仍然热衷于世事,尤其是仍然热衷于帝王家争夺天下这样的大事。

    这样的出家人很不平凡,常人很难去评价他的所作所为。

    4、黑衣宰相

    1402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论功封赏,道衍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执掌天下佛教之事。两年后,明成祖任命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让他为自己教育、辅佐太子。每当明成祖出征或者去北平之时,道衍都会留在南京辅佐太子。1407年,皇长孙朱瞻基出阁读书,道衍又担当起教导朱瞻基的责任。

    明成祖恢复了道衍的姓氏,给他赐名广孝。明成祖还想让姚广孝还俗,赐给他官邸,让他娶妻成家,但是都被姚广孝拒绝了。

    姚广孝仍然像在北平时一样,平时居住在寺院之中,上朝的时候穿着官服,退朝后则穿僧人的缁衣。正因为这一点,姚广孝又有“黑衣宰相”之称。

    1418年,84岁的姚广孝病重,他仍然居住在庆寿寺中。明成祖前去探望姚广孝,两个人像从前那样相谈甚欢,明成祖特意赐给姚广孝一个金唾壶,方便他不能起身时使用。

    明成祖看着这位老者,想起以往他引领自己的岁月,内心颇多感慨,于是就问他还有什么心愿未了。

    姚广孝想了想,回答道:“溥洽已经被关在牢里十几年了,希望陛下能够赦免他。”

    溥洽、建文帝,这是明成祖的心病,即位以后,他多次派人寻找建文帝却一直没有任何音讯,扣留溥洽不放就是希望早晚能从他嘴里得到哪怕一丁点儿信息。

    可是现在,听到为溥洽求情的话从眼前这位老者口中说出,明成祖不能不认真考虑。

    明成祖知道,放了溥洽,意味着从此也就放过了建文帝。明成祖渐已老迈,他不知道以后如果换了自己的儿孙坐天下,他们还能不能对付得了建文帝。

    尽管如此,明成祖还是答应了姚广孝的要求。

    5、无评

    不久,姚广孝去世。明成祖为他赐谥“恭靖”,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还亲自为他制作了神道碑以彰显他的功劳,封他的养子做了尚宝少卿。

    朱高炽即位以后,姚广孝再次受到表彰,他得到了配享明太宗庙庭的待遇,这在当时的文臣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位。

    虽然在朝廷受到这样的尊崇,但是在长洲,姚广孝的故乡,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完全不同。姚广孝在朝廷任职之后,曾经回家乡去探望自己的姐姐,他的姐姐直接对他闭门不见。

    姚广孝又去拜访他的朋友王宾,王宾也将他拒之门外,只是通过别人传来了一句话:“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在家乡受到这种待遇,又听到朋友这样的慨叹,跟随朱棣多年,杀伐决断从不犹豫手软的姚广孝不禁惘然。

    单字解释: 姚 广 孝 临 终 时 明 成 祖 朱 棣 问 他 有 何 心 愿 姚 广 孝 回 答 请 放 了 此 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