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同样一件事,秦始皇做了被唾骂千年,乾隆做了却被世人称颂

    2022.12.05 | 历史网 | 次围观

    古往今来多少事,浊酒一杯笑谈中。各位读者大家好,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今天我们继续来聊一聊清朝的那些人和事儿。同样一件事,秦始皇做了被唾骂千年,乾隆做了却被世人称颂。

    清朝的乾隆皇帝自诩为“十全老人”,认为自己是古往今来文治武功最为突出的帝王,历史学家也给予他较高的评价,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他在位期间利用20年时间,组织4000余名学者对全国各地图书进行了一次系统性地整理编纂,修成了《四库全书》,为中华文化的整理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客观地说,《四库全书》的确保护了许多文化遗产,使大量的濒临失传的珍贵图书被保存下来,便于后人查阅学习,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但不容质疑的是,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凡是不合封建义理、含有讥贬满族先世以及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大量的书籍都被选择性地禁毁。迄今为止,仅人们所知道被禁毁的书目就有3000余种,数量几乎与选录的相差不多,其中不乏大量优秀的史学、文学和艺术作品。从这方面来说,的编纂对中华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摧残,说成浩劫也不为过。然而人们在评价时只盲目地对其歌功颂德,将《四库全书》列为乾隆在文化领域的丰功伟绩,对其阴暗的一面却视而不见,或者轻飘飘一笔带过。

    事实上,毁禁书籍并不是乾隆的发明,历史上很多帝王都用过,最为出名的则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记》记载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尽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至今疑点重重,向来评说不一,但大多数人们还是选择相信它的真实性。“焚书坑儒”由此成为秦始皇“残忍凶暴”的罪状之一,被人们唾骂了两千多年。平心而论,无论秦始皇焚烧六国典籍,还是乾隆禁毁民间藏书,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以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使自身的统治更加稳固。站在最高统治者的角度来看,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来查禁危害政权稳定和统治秩序的思想文化,都是合理合法的。那么同样都是出于这个目的,也采取了相似的手段,造成了同样严重的危害,为什么秦始皇会遭到唾骂,而乾隆会被人称颂呢?

    首先来说,秦朝是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焚书坑儒”归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也将秦朝灭亡视作历史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报应。这一点鲁迅先生曾评价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而乾隆禁书则发生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康乾盛世”,中国读书人似乎特别偏爱历史上的盛世,对盛世时期和盛世君主给予无限制地吹捧,总喜欢将他们的文治武功无限放大,而不愿提及他们阴暗的一面,即使提到,也不过是用“功大于过”此类的话语一笔带过。

    其次,乾隆的手段要比秦始皇高明的许多。秦始皇禁书,采取的措施是简单粗暴的,不仅将六国史书付之一炬,还禁止民间私藏典籍,违反者会被处死甚至被灭族。和禁书一起被铭记的,还有因此连锁引起的坑杀四百六十名儒士的事件。而乾隆则吸取了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将禁毁图书和编纂《四库全书》这一文化工程混在一起,以整理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名义为掩护,暗地里将不合自己要求的图书加以禁毁,既达到了阴险的目的,又在历史功劳簿上为自己大书特书了一笔,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既当了婊子,又立了牌坊”。

    另外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了中国两千年来的主流思想,历代统治阶层都将其视为治国理政的经典。秦始皇“焚书坑儒”得罪的是掌握了话语权的整个儒家学派,而以乾隆为代表的清朝皇帝自觉努力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使自己成为儒家思想的最高代表,获得了将儒家思想视为圭臬的读书人的认同,得到了士人阶层的认可也就意味着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可,这方面是秦始皇无论如何也未做到的。

    参考资料:《史记》、《清史稿》

    单字解释: 同 样 一 件 事 秦 始 皇 做 了 被 唾 骂 千 年 乾 隆 做 了 却 被 世 人 称 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