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做错

    2023.10.17 | 历史网 | 次围观

    汉高祖刘邦能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变为开国之君,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身边一群文臣武将的辅佐。

    他也坦诚地说自己谋略不如张良,后勤不如萧何,打仗不如韩信,之所以能夺取天下,在于知人善任。

    建立汉朝之后,刘邦深刻感受到了功臣的威胁,大肆屠杀有军功的臣子。风水轮流转,十五年后,臣子们也屠戮了刘邦的后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刘邦杀功臣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攻破吴国后,大夫范蠡劝大夫文种与他一起逃走,因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勾践此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留下必定被诛杀。文种自恃功高,不愿逃走,果然被勾践杀死。

    而汉高祖刘邦杀起功臣来,比起越王勾践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初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为了拉拢握有兵权的诸将与被项羽分封的诸侯,承诺平定天下之后会保留他们的封地和军队。

    登基之后,迫于形势,刘邦的确履行了诺言,将一批武将与诸侯封王。可是他对这些握有兵权、拥有封地的诸侯王始终不放心,用尽手段将他们一个一个诛杀。

    第一个遭殃的诸侯王是臧荼。臧荼本是燕王韩广的部将,后来因其功高盖主,被项羽封为燕王,夺走了韩广的封地。

    楚汉争霸时期,臧荼因为畏惧韩信而束手投降刘邦,得以保留燕王的封号。汉朝建立后,刘邦继续追捕项羽的心腹,臧荼害怕祸及自身,抢先谋反,很快便被刘邦镇压。

    第二位被杀的功臣是韩王信。秦始皇死后,六国纷纷复国,拥立曾经的君主后代为王,韩襄王的孙子——韩王信就是其中之一。

    韩王信是个墙头草,一开始项梁拥立的楚怀王势力大,他便投靠怀王;封地被刘邦攻破,他就投降刘邦;楚汉争霸时,他的军队被项羽打败,又归顺项羽;在楚军中受了冷待,又逃跑回到刘邦身边。

    汉高祖五年,刘邦将韩王信封于颍川,命他防备匈奴。谁知韩王信不敌匈奴,又怕刘邦怪罪,反而与匈奴连成一线,起兵一起攻打汉朝,最终被汉朝将领柴武所杀。

    第三位是用兵如神,战功最大的大将韩信。在楚汉争霸时期,韩信仗着军功和军队,半是请求半是威胁地让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怒不可遏,但还要靠韩信夺取天下,只能答应他的要求。

    项羽死后,刘邦甚至来不及庆祝,就闯入韩信军营,夺走他的兵权,并改封他为楚王,可见刘邦对韩信的忌惮之深。

    汉六年,韩信被控告谋反,刘邦将他贬为淮阴侯。四年以后,韩信的弟弟又上书称韩信有意谋反。这一次,在刘邦的默许下,吕后将韩信诱杀在长安宫中。

    随后,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甚至是阳夏侯陈豨都悉数被诛杀。汉初分封的诸侯中,只有长沙王吴芮因其封地偏远、势力弱小、并且挑不出错处而得以幸免。

    将对自己有威胁的诸侯王全部诛杀后,刘邦终于将自己的真实意图公之于众。他与群臣定下“白马之盟”,约定如果不是刘氏子孙却被封王,天下人一起击杀他。刘邦为了能使刘氏江山永固,以盟约的形式断绝了异姓称王的可能。

    二、功臣求自保

    刘邦如此肆无忌惮地诛杀功臣,自然会引起其他臣子的恐慌。为求自保,许多臣子计谋频出,用尽方法打消刘邦的怀疑。

    第一位要介绍的自然是“汉初三杰”之一,封赏时功劳第一、最受刘邦器重、也最老成持重的相国萧何。

    平心而论,汉初的功臣之中,刘邦最信任的就是萧何,赐予他“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

    早在沛县起兵之时,萧何就开始辅助刘邦,一直尽忠职守,从不居功自傲,可正是因为他的谦逊和善,为他招来了祸端。

    自汉军入关以来,萧何就深受百姓爱戴,随着萧何的威望越来越高,刘邦对他逐渐起了疑心。

    为了打消刘邦的怀疑,萧何采取了自污名声的做法,用低价从百姓那里强行买去土地,于是百姓痛骂萧何为贪官污吏,萧何十几年建立的名誉毁于一旦,刘邦听闻此事却十分高兴。失去了名誉的萧何如同没有爪牙的老虎,怎么也翻不起风浪,萧何因此得以安全终老。

    比起萧何,同为汉初三杰、谋略第一的张良就洒脱很多。汉初大封功臣之时,刘邦让他自己选择齐国的三万户为食邑,要知道功劳第一的萧何也才获封一万两千户食邑。

    可是张良却只有要了一个小小的留地为食邑,而留地是这对君臣的初次相遇的地方。封侯之后,张良不问政事,一心修道,晚年还跟随赤松子道长云游四海,逃过了刘邦的怀疑。

    三、臣子杀皇孙

    孟子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刘邦诛杀功臣,让臣子且惊且惧,臣子自然不会对他始终保持忠心。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即位。刘盈懦弱,朝政被吕后一手把持,吕氏外戚的势力在朝中一手遮天,群臣苦不堪言。

    好不容易等到吕后去世,汉朝的老臣与刘姓诸王一起诛灭吕氏。吕家众人被杀之后,群臣仍不满意,又盯上了被吕后扶立的少帝。

    少帝是吕后之孙,惠帝之子,群臣害怕他长大后会清算他们夷灭吕氏的罪过,所以先发制人,向全天下宣布少帝不是惠帝的儿子,而是吕后从宫外抱养的孩子。

    可是除少帝之外,惠帝还有五个孩子,于是以陈平、周勃为首的汉臣一不做二不休,将这六个孩子全都说成是他人之子,与惠帝没有关系,合法地将之全部诛杀。随后便迎立刘邦的第四子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结语

    从刘邦诛杀功臣到功臣屠戮刘邦的嫡孙,中间只隔了短短的十五年。站在刘邦的角度,历史明明他当年杀功臣没有错,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杀少了。

    但换个角度想一想,若不是刘邦一味地猜忌、诛杀功臣,将君臣之间的情谊消耗殆尽,臣子们也不会如此冷酷地对待他的后代?

    种恶因,得恶果,理固宜然。只可惜这样的恶果没有报应到刘邦身上,而是连累了无辜的幼童,不免让人感伤。

    单字解释: 刘 邦 死 后 年 托 孤 大 臣 杀 光 他 的 嫡 孙 历 史 证 明 刘 邦 杀 功 臣 没 做 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