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此人叛蜀降魏,为何刘备非但不怪罪,反而说是自己负了他?

    2023.12.15 | 历史网 | 次围观

    在三国时期,夷陵之战是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不仅损失了数万大军,也付出了马良、冯习、张南等文臣武将伤亡的代价。其中,就黄权这位蜀汉大将,虽然没有直接战死沙场,但是,他背叛蜀汉,投降了曹魏,这自然也是蜀汉在夷陵之战中的损失。

    那么,问题来了,黄权投降曹魏后,为何刘备不怪罪他,反而说是自己负了他?

    具体来说,黄权出自巴西郡阆中县。作为益州本地人士,黄权年轻时担任郡吏,后来被益州牧刘璋征召到麾下,担任主簿等官职。公元211年,在张松、法正等人的劝说下,刘璋邀请刘备进入益州。对此,黄权曾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在他看来,刘璋此举无疑是引狼入室。然而,黄权的逆耳忠言,不仅没有被益州牧刘璋所采纳,反而因此被刘璋被外放为广汉县令。

    公元212年,如同黄权预料的一样,刘备和刘璋爆发了益州之战。这场战役爆发后,刘备一直向成都逼近,诸葛亮、张飞和赵云亦入蜀助战,但刘备军队在雒城时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刘备围困成都,刘璋才向刘备投降。

    在此背景下,黄权最终也归降了刘备,并被刘备册封为偏将军。在刘备平定益州后,黄权和法正等人一样,都建议刘备进一步攻占汉中之战,所以他被刘备晋升为护军,自此之后越来越受到刘备的重用。公元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夺取了汉中之地。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让黄权担任治中从事。

    在汉中之战后,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结果,关羽遭到了曹操和孙权的夹击,所以兵败被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正式建立蜀汉。对于刘备来说,称帝后自然要兴兵讨伐东吴,以此为关羽报仇,并夺回荆州之地。

    对此,黄权和赵云等人一样,都劝谏刘备不要征讨东吴。当然,刘备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依然发动了夷陵之战。在夷陵之战中,刘备让黄权担任为镇北将军,率领江北一带的军队,以此防御魏国出兵。由此,黄权没有直接和东吴将士作战。但是,在刘备兵败之后,因为东吴大军切断了退路,导致黄权率领的军队无法回到益州了。在此基础上,黄权自然不愿意投降击败刘备的东吴,只能率领部下归降了曹魏。

    在黄权投降曹魏后,有人向刘备建议,应该捉拿黄权在益州的家人。对此,刘备没有生黄权的气,反而说是自己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我。因此,刘备要求蜀汉朝廷仍像以前那样对待黄权的家人。

    黄权来到曹魏后,从蜀国投降的人里有人说,刘备已经诛杀了黄权的家人。黄权知道其言不真实,于是对魏文帝曹丕说:“我与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表明了我的本志。疑惑还未解,请等待之后的答案。”没有立即发丧,后来得到确切消息,果然和他判断的一样。

    最后,刘备之所以原谅黄权,一方面是因为刘备的兵败,这才导致黄权无法回到蜀汉,也即在夷陵之战中,黄权在作战上没有什么失误的地方。另一方面,在夷陵之战前,黄权已经劝谏刘备不要亲自出兵了,而且,黄权还表示自己可以作为先锋去试探敌人的虚实。如果刘备可以听从黄权的建议,很可能就不会遭遇这么惨重的失败。

    基于此,刘备没有怪罪黄权,依旧厚待他在益州的家眷。并且,这也体现出了刘备的宽阔胸襟,从而在蜀汉危亡之际凝聚人心。正始元年(240年),黄权去世,谥号“景”,他在曹魏的儿子黄邕袭封爵位。

    此外,黄权留在蜀汉的儿子黄崇,官至尚书郎。魏灭蜀之战中,黄崇跟随蜀国卫将军诸葛瞻抗击邓艾。诸葛瞻率大军到达涪县,止步不前。黄崇多次劝他应快速向前行军,占领险要地势,不让敌军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的意见,邓艾得以长驱直入。诸葛瞻退守绵竹后,黄崇激励部下将士,决心战斗到死。后来,黄崇死于乱军之中。

    单字解释: 此 人 叛 蜀 降 魏 为 何 刘 备 非 但 不 怪 罪 反 而 说 是 自 己 负 了 他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