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邦宠幸一美人,美人跪下惊呼:“我梦见一条真龙骑在我身上!”

    2022.11.12 | 历史网 | 次围观

    按理说薄太后是刘邦的姬妾,应该陪葬在汉高祖刘邦的陵墓长陵,但为何跟儿子的陵墓紧紧相依?

    吕雉当权期间,对自己和儿子刘盈的地位有威胁的后妃及诸王,都诛杀殆尽,又为何留下薄姬及刘恒幸存?

    这其中的因果,要从薄姬的人生开始说起。薄姬既没有戚夫人如花的美貌,也没有吕雉背后的雄厚家世,她能在刘邦后宫笑到最后,扶持儿子最后成为西汉皇帝,和她一贯的为人处世之道密不可分。在她的人生中将老子思想中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哲学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将一手乱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正是这种表面“与世无争”,但是遇见机会就奋力一搏的处世态度,薄姬才能从一介宫女鱼跃龙门,最后成为大汉太后。

    薄姬少年时期,天下纷乱群雄聚义,六国旧贵族纷纷复国。魏国公子豹自立为魏王,魏国旧贵族纷纷云集在他的旗下,薄姬也被母亲送入魏王宫中成为魏豹的姬妾,想在乱世博得一个出人头地、光大门庭的机会。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魏豹短视鼠目寸光,在楚汉两大阵营之中试图骑墙,最后被韩信一战而国灭被俘,薄姬也被做为战利品送往长安,发配在织布房浆洗衣物。

    人生之路进退维谷,又该如何选择?失意之时不要气馁沮丧,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时机奋力一搏,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一日刘邦路过织房,看见薄姬姿色不俗就将她纳入后宫,但很快前方告急,刘邦顾不得如花美眷就奔赴战场。等到垓下之战刘邦定鼎天下,后宫之中又增添了许多吴楚娇娃,薄姬已经被他彻底忘却。

    直到昔日好友管夫人和赵子儿得到刘邦的宠幸,在偶然的机会下谈论昔日三人言语:“苟富贵,勿相忘”,并嘲笑薄姬命薄如纸,虽然出身贵族却沦落为宫女无人问津。

    一旁的刘邦听说却很感慨,刘邦没有发迹之前也被家人乡邻所耻笑,此时听到管夫人和赵子儿的言语,心中生出“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于是他召见薄姬,想看看这位佳丽是何模样。

    古代帝王三千佳丽,等闲难得得到君王垂爱,薄姬果断地抓住这一次机会,从此鱼跃龙门成为“王”的女人。十月怀胎之后刘恒出生,纵使以后刘邦没有再宠幸薄姬,但是她有了在后宫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

    此时的大汉后宫,吕雉和戚夫人争斗如火如荼,两方各有班底依仗。前朝后宫连为一体,争斗自然也波及到后宫之中,此时薄姬明智地选择韬光养晦,独自抚养孩子。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吕雉掌握朝中大权。出于报复心理她将戚夫人做成人彘,还将昔日刘邦宠幸的妃嫔们都关进暗无天日的永巷,但是唯独薄姬例外。

    在吕雉眼中薄姬和自己一样都是苦命之人,自己中年之后人老珠黄,刘邦宠爱戚夫人甚至一度想要废掉刘盈,目的就是要扶戚夫人上位。而薄姬也被刘邦无情地抛在脑后,从此不闻不问。

    “同为天涯沦落人,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在这种思想下吕雉对薄姬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心狠手辣的她竟然放过薄姬,并且让她跟随儿子刘恒到封地代国,成为代国王太后。薄姬的“退让”让自己躲过了吕氏掌权那段恐怖的日子,从而为以后的东山再起打下基础。

    刘恒封爵代地之时年仅八岁,因此很多事情都由母亲薄姬暗中操持。她辅佐刘恒对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久之后代地号称大治。对外则显露一副与世无争安于做个逍遥王爷的形象。

    此时,吕雉和刘氏皇族、丰沛功臣之间的三角矛盾日趋激烈。在吕雉的强势手段之下,刘如意、刘友以及刘恢等人卷入皇室纠纷皆被诛杀,其余诸王战战兢兢不知屠刀何日落到自己头上。

    此时也无疑是薄姬母子最为困难的时期,薄姬母子谨小慎微以自保,并且暗中静观天下风云之变。为了应付吕雉,刘恒还迎娶吕氏族人为代王王后,并且接连生育三子。刘恒的行为让吕雉大为满意,从此对他不加戒备。

    公元前180年,吕雉病逝。薄姬明显地觉察到吕氏一族即将到来的危机,隐忍已久的刘氏皇族和丰沛功臣必将反攻倒算。于是在薄姬的暗中安排下,代王妃暴病而亡,刘恒提前和吕氏划清界限,这也为不久后他能够登基为帝埋下伏笔(关于代王妃的暴毙,史书语焉不详,但是笔者倾向是薄姬暗中超控,为儿子将来打算以免被当成吕氏余党)。

    不久后,丰沛功臣铲除吕氏商议迎接哪位王爷为皇帝,大家众口一词地认为刘恒谦和仁孝必然是皇帝的合适人选。于是他们派出使臣前往代国迎接刘恒入京,成为大汉帝国的第三任皇帝。

    虽然退居后宫安享晚年,但是在关键时刻薄太后还是站出来为儿子排忧解难。

    刘恒登基之后,匡扶汉室有功的周勃居功自傲骄横无比,恰巧他在家中私藏甲胄犯了大忌。俗语曰:“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刘恒借口周勃谋反将他下狱准备严肃处理。

    薄太后得知此事,知道儿子有些操之过急。

    丰沛功臣当初拥立刘恒为帝是怀有私心,认为刘恒软弱利于控制。但是刘恒锦里藏针,让一群功臣碰了一鼻子灰,还把周勃赶回封地居住。虽然周勃失势可是他领兵多年在军中很有声望,贸然下狠手处置他容易引起变乱,也会让一群老臣寒心。

    于是第二天薄太后出面问及此事,刘恒回答说:“周勃想要谋反!”言下之意就是要将周勃置之死地。

    薄太后气呼呼地抓起头巾向刘恒扔去,点醒他说:“当初周勃手握虎符,掌握十余万大军都没有谋反,如今回到偏僻县城反而要谋反吗?”

    汉文帝刘恒被这么一说陡然心惊。他清楚母亲是在提醒自己,虽然大权在握但自己在朝中根基不牢,一些势力较大的诸侯王如齐王等都对帝位心有念想,自己贸然处死周勃万一引起变乱,那些丰沛老臣和诸侯王联合起来该如何处置?军中周勃的旧部引发变乱又该如何处置?

    朝堂从来不是靠强势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高明的帝王从来都是如水无形,因势导利消除不利于自己的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才能成为百谷王者。

    于是刘恒收起杀心马上改口说:“已经查清楚了,绛侯(周勃封号)无罪。”并且派内侍马上释放周勃。

    正因为薄太后循循教导,汉文帝刘恒才能够坐稳皇位,并且将大汉帝国推向大治。也正是因为薄太后含辛茹苦,刘恒对母后十分的孝悌,在薄太后患病期间他亲自喂药,留下了“亲尝汤药”的孝悌典故。还在薄太后去世后,将母后厚葬。

    汉初宫廷之中的权势女人,吕雉果断刚毅敢做敢为,但最后祸及家族;戚夫人胸大无脑缺乏谋略,失势后惨遭屠戮;唯有薄太后默默无闻,但是笑到最后,并且惠及子孙。

    一个了无根基的女子,周旋在各方势力之间却左右逢源,凭借的全是审时度势和“不争是争”的大智慧啊!

    参考资料《史记》

    单字解释: 刘 邦 宠 幸 一 美 人 美 人 跪 下 惊 呼 我 梦 见 一 条 真 龙 骑 在 我 身 上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