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石亭之战时,陆逊为何否决了朱桓乘胜攻打寿春的建议?|三国40

    2022.07.10 | 历史网 | 次围观

    公元228年,在孙权的精心策划下,鄱阳太守周鲂派人送亲笔信给魏国大司马曹休,谎称受到孙权责难,准备以郡归降曹魏,请求派兵接应。急于立功的曹休未辨真伪,就率步、骑十万人,直奔皖城接应周鲂。

    孙权见曹休中计,马上进驻皖口,拜陆逊为大都督,同时任命朱桓、全琮担任左、右督,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朱桓认为曹休名过确实,此战必败,败后必从夹石、挂车这两条险隘的道路逃生,只要提前在此设伏,定能生擒曹休,于是就向孙权建在夹石、挂车设伏生擒曹休,然后乘胜追击拿下攻取寿春,以达到割据淮南,威逼许都、洛阳的目的。

    孙权没有直接表态,于是征求大都督陆孙的意见,陆逊一票否决了朱桓的建议。然而,事实证明朱桓的判断是对的,曹休战败后,正如朱桓所料,率军从夹石撤退。

    那么,陆逊为什么不采纳朱桓的建议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孙权为何用诈降计说起。

    孙权为何使用诈降计?

    赤壁之战后,孙权率先改变战略部署,将荆州方向的防务交给刘备,自己则率军攻打合肥,企图趁虚夺取淮南,以确立起对魏的战略优势。由于曹魏准备不充分,此役孙权差点得手,可惜最后他中了蒋济的疑兵之计,主动率军撤退,合肥才得以保全。

    公元214年,孙权再次率军十万攻打合肥,虽然最后惨败于张辽,不过,此时在合肥战场,孙权一方仍然略占优势。

    但是,曹丕继位后,却迅速调整了曹魏的对外战略。在西线,曹丕将防守兵力撤至更靠近许都的宛城,襄、樊两城则成为宛城的桥头堡;在中线,曹丕同样将防线后撤至更靠近许、洛的寿春,合肥则降格为寿春的桥头堡,从而大大增加了孙权北伐的难度。

    同时,曹丕又在东线的广陵开辟了第三战场,即从中渎水南下伐吴。也就是说,孙权面临着同时打三场战役的巨大军事压力。

    黄初三年(222年),曹丕就以孙权不肯质子入朝为由,兵分三路伐吴。其中曹真率西路大军从襄阳南下攻打江陵,曹仁率中路大军越巢湖强攻濡须,而曹休、张辽则率东路大军从中渎水进逼洞浦。此战虽然因中路的曹仁被朱恒用计击败,导致曹丕下令撤军,但是,西路的曹真却几乎攻下江陵,而东路的曹休也斩杀吴军数千,俘获大量的舟船,取得大捷。此后,曹丕又两次东下广陵炫耀武力,孙权一方均不敢出战,而是沿江固守。

    很明显,曹丕将防线后撤,以及开辟了东线新战场后,曹魏重新确立了对东吴的军事优势,而东吴则全面转入防御。曹叡继位后,继续实施其父对东吴极限施压的策略,不给孙权任何喘息的机会。

    孙权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就精心策划了周鲂诈降事件,成功将位高权重,但经验不足的曹休引到东吴的势力范围之内,加以围歼。

    综上所述,曹丕继位后,东吴防守压力剧增,孙权决定用诈降计诱歼曹魏的最高统帅曹休,以摆脱被动的局面。

    陆逊为何不采纳朱桓的建议?

    桓进计曰:"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而休可生虏,臣请将所部以断之。若蒙天威,得以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阳,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三国志·朱桓传》

    朱桓的建议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在曹休败退时的必经之路夹石、挂车设伏,生擒曹休;二是在生擒曹休后,乘胜追击直取寿春,从而割据淮南,进而谋图中原。

    陆逊不反对在夹石、挂车设伏。实际上,在曹休败退时,他确实是派遣兵士去阻断夹石的通路,如果不是贾逵不计前嫌及时赶来增援,吴军早就活捉曹休了。

    陆逊反对的是乘胜追击,直取寿春的建议。首先,寿春距离许都很近,曹魏的中军很快就能从许都赶来增援,吴军没法在短时间内拿下寿春。

    其次,由于曹操实施了坚壁清野战术,吴军在前往寿春的路上无法补充军需,只能从后方运送粮草。一旦不能迅速解决战斗,吴军就会陷入缺粮少食的困局。

    再次,曹魏此次南征并不是曹休唱独角戏,而是三路齐发。除了曹休进攻皖城外,司马懿还率军向江陵方向进发,而贾逵则率军直奔东关,以牵制吴军。如果吴军此时选择进攻寿春,那么,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由于魏、吴实力相差悬殊,因此,孙权与陆逊在策划石亭之战时,就将此次战役的主战场设定在东吴的可控范围之内,以避免节外生枝。也就是说,攻取寿春并不在此次军事行动的考虑之内。

    综上所述,朱桓攻取寿春的建议,不符合东吴当时的实际情况,因此遭到了陆逊的否决。

    结语

    此役孙权选择将曹休引蛇出洞,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加以围歼,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去攻打寿春,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是此役东吴能够获胜的关键所在。

    最终,在石亭之战后的25年之内,曹魏不再发起大规模的对吴军事行动,孙权达到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目的。

    单字解释: 石 亭 之 战 时 陆 逊 为 何 否 决 了 朱 桓 乘 胜 攻 打 寿 春 的 建 议 ? | 三 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