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咱们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不喊“爹娘”,而统一叫“爸妈”的?

    2022.07.08 | 历史网 | 次围观

    人类的语言有时候很神奇,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一个小婴儿牙牙学语,最初能说出的话总是“baba”、“mama”,东西方语言中表示父母的称谓,出奇的相似和统一。

    有说咱们“爸爸”、“妈妈”的叫法其实是受了西方语言文化的影响,汉语吸收了读音,并替换了我们本土“父母”和“爹娘”的叫法。

    其实科学的解释是,由于婴儿早期发音简单,发出“a”这个音只要张开口腔就行,不费力气,也无需任何意识,因此是婴儿最容易发出的一个元音。

    baba或mama正好符合了婴儿的发音特点。是“婴语”恰好统一了全世界爸妈二字的读音。

    我们中国人口中的“爸、妈”也根本不是什么外来词!

    在上古汉语中,父字读作ba,母则发ma的音。后来“父母”成为书面用语后,读音发生了变化,便另外造出了“爸、妈”这两个形声字。

    “爸”的上面是个“父亲”的“父”,表示意义,下面是一个“巴”字,表示“爸”字的读音;“妈”左边中“女”字表性别,右边“马”来表读音。

    像金庸的《天龙八部》,历史背景在北宋时期,书中段誉、钟灵便称父母为“爸爸、妈妈”,不过乔峰、慕容复等仍是称呼“爹、娘”的。

    那么,咱们中国人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喊“爹娘”,而统一叫“爸妈”的呢?

    “爸、妈”的叫法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地域广博,方言体系也非常复杂。

    在北方很多地区,父亲有“爹”、“大”、“拜”等多种称呼,母亲称之为“娘”。

    南方因为多丘陵河流,导致语系各不相同,叫法更杂。比如赣地方言里,父亲叫做“爷”,母亲叫成“伊爷”,吴语里称父母为“阿爷”、“阿娘”……

    粤语称呼父亲为“老窦”,《三字经》里有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老窦”一说便是这么来的。

    不过咱们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以河洛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所以古人的语言习惯也是以这个区域来参考。

    我们以官方记载为准,中国最早的一本百科全书《广雅》有说明:“爸者,父也;妈者,母也。”

    由此可见,“爸妈”这种叫法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而“父母”的说法则更古老,甲骨文中便有这二字了。

    所以古人叫父母“爸妈”一贯有之,宋时期的一些小说当中便已经有了“爸妈”的称谓。

    但我国开始频繁使用“爸妈”是在清朝末期,很多人以为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原因,当时的文化人觉得西方“爸爸、妈妈”的叫法比较洋气,才引进来的“舶来品”。

    只能说对了一半,这种叠字的叫法确有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咱们老古的叫法一般是单音,或在“爸、妈”前边加一个“阿”字。

    再有一个说法,清朝时所有人按户籍被分为旗人和民人,编在八旗之内的属于旗人,编入地方户籍的便是民人,一般以汉人为主。为区分身份,旗人称父亲为“爸”,像光绪帝称呼慈禧太后便是“亲爸爸”。民人叫父亲则是“爹”。

    晚清著名讽刺小说《官场现形记》里,书中人物称呼父母便都是“爸爸、妈妈”了。

    可见晚清之后,“爸爸、妈妈”的叫法逐渐开始普及,但真正完全取代父母的其它叫法,应该是普通话全面教育以后,整个从日常到书面化的统一。

    “爹”和“娘”有什么说法?

    宋朝的《广韵》中,“爹”字收了两个不同的读音,一个解释为“羌人呼父”,另一个一个解释为“北方人呼父”。

    所以“爹”这个说法最早从北方传‬入‬中原的‬,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众所周知‬,在‬魏晋‬到‬隋唐‬之间‬,发生了‬一些‬民族‬大融合‬的事情,北魏孝文帝时,鲜卑人甚至自上而下进行了汉化改革,所以一些语言习惯也慢慢渗透进来。

    像这个“爹”字,上边一个父,下边一个多,联合起来表示有三个或以上子女的父亲,一般叫“爹”的,都是多子女家庭。

    古人的生育观向来是多子多福,这个“爹”字特别应景,使用范围也渐渐大了起来,发展到宋朝时候基本上就很统一了。

    宋人庄绰《鸡助篇》里‬便‬有‬:

    “今人呼父为爹,母为妈,兄为哥,举世皆然,问其义则无说。”

    除了“爹”这个从外来变成主流的称谓,还有另一个叫法“爷”也比较常见。

    “爷”这个字来自鲜卑语,汉语里最初没有“爷”这个字,于是暂时用“耶”来代替。

    像《木兰辞》里的“旦辞耶娘去,暮宿黄河边”,再有杜甫《兵车行》中的“耶孃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里的“耶”都是父亲的意思。

    大概到了宋元时期,“爷”便用来指称祖父了。上海话里至今称呼父亲还会说“阿拉爷”。

    除了“爹”、“爷”,古人对父亲的称呼还有很多,明代沈榜在《宛署雜記·民風二》中写道:“父曰爹,又曰别,又曰大。”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父亲和男性长辈都是叫“大”;苏北有些地区至今能听到五六十年代生人,叫自己的爸爸“别”。

    因为电视剧的影响,我们总以为古人叫父母都是“爹娘”,其实是被误导了。古人的叫法并不固定,也可以是“爹、妈”或是“爷、娘”这种搭配!

    严格来说,娘字最早是指年轻的女子,比如我们知道的杜十娘、聂隐娘、杜丽娘,“公孙大娘”,意思就是公孙家的大姑娘……

    从字源上看,“孃”字才是最贴合母亲称谓的存在。女字与襄字结合,便呈现出了一位女子养育后代的画面。

    唐朝以前,“孃”是对母亲和长辈妇女的称呼,晚唐开始,“孃”和“娘”渐渐有混用情况出现,因为娘字更简洁,慢慢便替代孃而成为母亲的意思了。

    四川话里,现在仍保留了“孃孃”这样的叫法。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这个民族的语言紧密相连。

    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里完成了一次次亲属称呼的重新组合,承载了华夏文明厚重的文化记忆。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End-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欢迎关注@沁说

    单字解释: 咱 们 中 国 人 什 么 时 候 开 始 不 喊 爹 娘 而 统 一 叫 爸 妈 的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