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公元56年,已当了32年君王的湖南第一位皇帝刘秀突然想去一趟泰山

    2023.01.02 | 历史网 | 次围观

    刘秀,字文叔,祖上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生于公元前5年1月15日,卒于公元57年3月29日,一共活了62年,当了33年皇帝。由于他当皇帝的过程之顺利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几乎是逢山山没、遇水水干,所以,后世的一些人们将他的这种千年难遇的好运气归结于他是一位“位面之子”,意思是他是被赋予某种使命而诞生的伟大灵魂,其实也就是“天选之子”的意思。

    在说刘秀封禅泰山的程序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下我为什么说他是湖南首位皇帝的问题。

    一、刘秀是湖南人这事情,我不是信口胡说的

    正宗的公开文献上,刘秀是湖北省枣阳市西南(那时候称南阳郡蔡阳县)人,也就是说,刘秀是一位湖北兄弟,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我仍然要说,刘秀其实也算是湖南人,起码,他的祖籍是湖南。

    前面第一段我已经交代过了,刘秀的祖先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发,刘发是景帝在喝醉酒不那么清醒的情况下,宠幸了一名宫女唐姬(没有坷德啊)而生下来的孩子,所以,刘发本身的出身是不怎么高贵的,相反,在那个年代可能还算是地位比较低的。

    可是,刘发母亲的地位低不代表刘发的地位也低,毕竟他是皇帝的骨血,再怎么落魄也比一般人要高贵得多。所以,当他成年后,景帝就找了一块看起来不怎么样,但其实是一块风水宝地的地方让他待着去了,这个地方就是湖南长沙,所以,刘发也是首位刘姓长沙王。

    关于刘发这位首位长沙王的典故,现在的长沙地区都还有不少,比如长沙的定王台就是当年刘发为了表达自己对远在长安的父亲和母亲的思念之情而修建的台子,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里叫做定王台。

    不啰嗦太多了,我们话术从简。刘发就藩长沙后,他这一支刘姓皇族就在三湘四水之间开枝散叶起来,具体是这样的:刘发生舂陵侯刘买,买生长子舂陵戴侯刘熊渠,生次子郁林太守刘外,熊渠生舂陵侯刘仁,外生钜鹿都尉刘回,而这个刘回就是光武帝刘秀的爷爷。不过,由于汉武帝时期天下第一阳谋“推恩令”的推行,刘秀的爷爷刘回已经从长沙封地迁移到了现在的湖南永州宁远小城。

    因此,汉光武帝刘秀的爷爷刘回就是正宗的湖南省宁远县人,而按照中国人的惯例,一般登记某个人的户口时,户籍地和祖籍都是要填写的,放到刘秀身上,那就是:刘秀,户籍地湖北枣阳,祖籍地湖南宁远。

    至于为什么刘秀的爷爷刘回去了湖北枣阳,那是因为在刘秀的太伯爷爷刘仁任舂陵侯时,宁远一带发生了瘟疫,他们家这才不得的硬着头皮请示汉武帝,最终汉武帝也允许他们移民到了湖北枣阳,毕竟,这天高皇帝远的,刘仁一家对汉武帝也确实没什么威胁,有些亲情武帝也就顾及了。

    因此,我说刘秀是湖南人,从祖籍上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谓祖籍,也就是指你的爷爷辈的长久居住之地,这点大家应该没什么意见了吧。

    二、“位面之子”刘秀的晚年梦想

    刘秀用他无与伦比、旷世绝伦的“运气”建立东汉王朝后,一眨眼功夫就当了32年皇帝了。

    公元56年(东汉光武三十二年),已经年过六旬的老皇帝刘秀突然特别想干一件事情:封禅泰山。这是尘世间的天子向自己神授的“父亲”上天诉说自己平生功业的一种行为,在汉光武帝之前,人世间已经有两位皇帝干过这件事,一个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另一个是武帝至尊刘彻。

    刘秀有没有条件跟秦皇汉武这两位数一数二的君王相提并论呢?我认为是有的,他虽是皇室血脉,但几乎起于微末,并以一己之力推翻了篡汉的王莽政权,收服赤眉、绿林两大农民起义军,重建了大汉政权,并在西汉的基础上开疆拓土,巩固了华夏民族的深层认同,进而缔造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光武中兴”。因此,他是完全有条件与那两位并驾齐驱的。

    当时的天下臣民也和我一个想法,对于刘秀封禅泰山的事情都是一百个愿意(不愿意也没办法吧)。于是,这件事情就这样确定了下来,大家开始好一阵的忙碌。

    有的大臣查阅了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泰山的各种礼仪,最终形成条目式呈给光武帝御览;有的大臣则按照当年的标准,想用五彩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传说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极为珍贵)制作一个五尺见方的石头柜子,献给刘秀盛放给上天的“玉牒”(也就是皇帝的述职报告),这个祭祀完了后得埋在泰山顶上。

    刘秀想来想去,觉得有些事情太难了,比如用五彩石这件事就比较麻烦,所以他觉得可以把汉武帝当年埋在泰山的石头挖出来重新利用一下,没必要劳民伤财再去找,但这个大臣们一致反对,大家觉得光武帝可以与任何皇帝媲美,这种废物利用的事情显得太寒酸了,不行!

    刘秀还是一代仁君,最终他决定采用一个简便点的方案:五彩石就免了,用大青石就行了。也确实,当年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估计不会太多,哪有那么多五彩石让你去选。

    三、封禅大典的准备工作

    公元56年正月,东汉王朝的泰山封禅队伍终于出发了。

    正月月底,整个洛阳朝廷都踏上了东赴泰山的旅途。他们先来到了山东曲阜的孔子故里,刘秀亲自接待了孔家后人,这一位至圣先师的家族如此之重要,哪怕是皇帝封禅也必须先来他这里探望一下,否则泰山封禅之行就会名不正言不顺。

    农历二月十二日,封禅队伍到达奉高(今泰安附近),当年这座小城就是为了供奉泰山而设置的。小城嘛?故事虽多,但供给明显不足,多少年了,他们何曾见过这么大的阵仗,一下子就有些懵了。不得已,整个队伍就只能皇族住官府衙门,公侯伯子男们住小一点的衙门和富豪家,而其他百官、卫士们就只能在野外打地铺了。

    进入奉高之后,刘秀下了一道圣旨:不得饮酒,要节制饮食,不得吃荤,还要断绝夫妻床帏之事,违者严惩!他准备用一种最虔诚的态度去向上天神明祷告。

    皇帝正式封禅之前,朝廷也派出了官员前往探路,一个名叫马第伯的人接受了此项任务。马第伯先行来到了泰山脚下,开启了祭祀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

    他先是监督建造了夯土祭坛,摆放好各种物资,搭建好数量众多的露营帐篷。这一切准备好之后,刘秀身边的老将太尉赵熹就进驻到这里,他负责封禅事宜的安保警戒工作;东汉大学者、皇太子刘庄的老师恒荣也进驻此地,他负责朝廷礼仪和祭祀事务。

    马第伯还监督制造了光武帝盛放玉牒的石柜制作:工匠们正在用一批长三尺、宽六寸的制式石板拼接成石柜,雕刻各种石碑,尤其让人注目的是两块扁圆形大石头,这是用来制作摆放祭品的石桌子的,这两块石头还是汉武帝当年废弃的,现在被刘秀拿来用了。

    那时候的泰山可没有这么好走的路,加上天下战乱较久,多少年了,汉武帝走过的路也早就淹没在荒草丛中了,于是,马第伯又征调了一千名民夫来修路。祭祀之路从泰山脚下出发,途经“小天门”(可能是现在的中天门)、秦始皇御赐的“五大夫松,再到“大天门”(可能是现在的南天门)。据史书记载,马第伯一路爬上去,最后不由得感叹:“这真是抱着大石头去摸天。”

    马第伯等办完这趟差后,骨头都差不多散了架,他休息了一整晚才于第二天下山去向皇帝禀报。

    四、汉光武帝刘秀的正式封禅之旅

    光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刘秀率领文武百官来到了泰山脚下。在又是三天的沐浴斋戒后,农历二十二日清晨,刘秀的封禅大典正式开始。

    他们在山脚下把猪牛羊等牲畜宰杀、祭祀,这扛上山估计很费劲。祭祀完毕后,大家脱下祭祀时穿的长袍等礼服,换下利于行走攀登的短衣,开始向上登攀,登攀的时候,皇帝走在前面,王侯、百官依次鱼贯而行。

    刘秀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了,当然不能真的步行上山,这点组织人员也想到了,他们为此制作了三百抬“辇”,也就是两人抬着就能走的登山滑竿。当然,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行,辇都没坐,执意徒步上山,而坐了辇的那部分人,碰到陡峭的地方,还是得自己下来徒手攀爬。

    刘秀当然是没有徒手徒步这一说的,他愿意也没人敢啊,自然,也没人敢比他先一步登上泰山,据史料记载,讲原则的东汉官员们让皇帝比他们快了一倍多。到了中观时,皇帝在这里休息了一下,抬辇的同志们也要休息嘛!然后大家吃了点东西,重新又换上了正式的礼服。

    在“中观”,皇帝发现了一处不怎么合理的地方,而这处地方的设置封禅礼仪里并没有注明,那就是祭台的周围摆放了不少铜钱和果脯,而且看起来都很新的样子。刘秀就奇怪了,问左右是怎么回事?左右回答:这是先上山的官员们摆来祈福的。刘秀当场就表达了鄙视之情:“封禅大礼,千载难逢,衣冠士大夫这是干什么?”有句话他可能没说出口,我都还没开始祭祀,你们也太会了,这不是明摆着向上天行贿吗?再一点,刘秀的格局要高得多,他封禅泰山是为天下祈福,而官员们是为一己私利,两相比较,高下立见了。

    大概到下午四点左右,封禅大典正式开始。

    刘秀站上祭台,王侯百官们列队静默。先是集体叩拜,然后皇帝向上天敬献玉牒,玉牒是用玉片制作而成的,用金丝编好,上面的内容是皇帝的述职报告,卷起来用金丝缠好,再用金粉封好,并加盖玉玺。刘秀祭祀的时候,尚书令登台协助皇帝,太尉恒荣则在台边主持祭祀一应事务,也就是说,祭台上只有这三个人,其他人都在祭台下,当然,主角只能是皇帝。

    玉牒封好后,放置在先期制作好的石柜当中,然后用五色彩泥密封好,尚书令再用玉玺加盖印章。随后,大伙(两千多名民工)把整座搭建好的祭台拆开,把密封好的石柜玉牒埋在祭台的最中央。最后,大家伙儿又把整座祭台重新搭建起来,这样就把玉牒完完整整地献给上天了,起码刘秀是这样认为的。

    整个祭台再次砌好之后,皇帝再次向上天叩首两次,然后封禅大典才算完成。就在皇帝叩首两次的程序完成后,参加祭祀的所有人,包括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和帮工的民夫们,总共万余人就在泰山之巅山呼“万岁”,声震寰宇,以达上天。

    事后,不少当时没上山的人向后来的人吹牛,说刘秀祭祀的时候,“万岁”之声久久回荡在山间,泰山上有青色云雾蒸腾,整个山顶都被遮蔽了起来,而且,这种云雾一直上升到天地交界的地方,像是上天在倾听皇帝的叙说。

    五、关于封禅大典的那些传说和历史

    封禅大典结束的时候,已经天近黄昏,该下山了。

    这次是其他人走前边,皇帝殿后。据说下山的队伍绵延了二十多里,其中有不少都是老年人。大伙儿一直走到后半夜才到达山下的落脚处,一个个累得够呛,但都兴致盎然,毕竟吧,中华上下几千年,能参加封禅泰山的人又有几个呢?

    说来也是神奇,刘秀也的确不愧是“位面之子”,这万余人的封禅队伍,七老八十的人多了去了,连刘秀自己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居然连一个受伤生病的都没有,还真是苍天有眼,不负光武大帝啊!

    整个泰山封禅,东汉朝廷在泰山这一方地域内待了六天五晚。下山之后,刘秀还率领臣民们在一座叫梁甫的小山下进行了祭祀地神的仪式,总的来说,泰山上面的活动叫“封”,而梁甫这座小山的活动叫“禅”,合起来就是“封禅”了。

    在达成封禅心愿后的次年,即公元57年,刘秀轰然离世,留下了一个光彩夺目的东汉王朝,历史最终也给了他至高的评价,就连毛主席也评价他说:“刘秀是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一代君王。”

    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皇帝一共只有六位,分别是前面讲的秦始皇、汉武帝,和今天我们说的汉光武帝,还有后来的唐高宗、唐玄宗,最后一位是北宋王朝的宋真宗。他们封禅的大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小的方面还是有些区别的。

    其中,最拉胯的是北宋的宋真宗赵恒,他的功绩完全没资格和前面的那五位伟大帝王相比,但他在奸臣的怂恿下,堂而皇之、没羞没躁地进行了一次封禅行动,最终也将封禅大典定格在了北宋王朝。因为宋真宗的封禅,后世的帝王再也提不起兴趣去泰山祭祀了,哪怕是建立明朝的朱元璋,贯通四海的朱棣,缔造康乾盛世的康熙和乾隆,也都不想也不敢去了,原因可能没别的,就怕世人拿宋真宗说事,那就太掉价了。

    不过,宋真宗这样一搞,封禅泰山这个耗费民力很大的工程算是彻底熄火了,这可能也是宋真宗较大的一个历史贡献吧,毕竟,民才是真正的天。

    这几句话虽说得好,但宋真宗真没资格封禅泰山。(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单字解释: 公 元 年 已 当 了 年 君 王 的 湖 南 第 一 位 皇 帝 刘 秀 突 然 想 去 一 趟 泰 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