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鸿门宴》:一个有杀机却无杀心的饭局,早已注定楚汉争霸结局

    2023.09.01 | 历史网 | 次围观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凝练的笔锋刻画了“鸿门宴”惊心动魄的场景,同时以细腻笔法勾勒出了刘邦与项羽性格的迥异。鸿门宴虽然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楚汉争霸的开端,但是却预示了楚汉争霸的结局。

    因为鸿门宴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同时也诉说着刘邦化解风险、消弭危机的能力。“鸿门宴”虽然是一个杀机四伏的饭局,但是项羽却早已杀心全无,鸿门宴的结局也早已注定楚汉争霸的结局。

    项羽在鸿门宴上安排“沛公北向坐”,证明在项羽心里仍然认为刘邦是自己的属下,而不是宾客。从项羽的角度来讲,如果想杀刘邦,根本用不着安排刘邦“北向坐”。从项羽的给刘邦安排的座次来看,刘邦赴宴不是项羽的客人,也不是要除掉的敌人,而是他的属下。

    史书记载: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在《南越列传》中,司马迁记录:(汉)使者皆东向,太后南向。(越)王北向,相嘉、大臣皆西向,侍坐饮。这里“王北向”,正是承认越对于汉的臣服。刘邦参加鸿门宴,绝不会自己给自己安排有利的座位,范增作为主陪也不可能有这个权力,只有项羽和项伯有安排座次的权力,所以在鸿门宴上刘邦的座次已经决定项羽不会杀他。

    尽管项羽对刘邦已无杀心,但是刘邦能够死里逃生绝对有过人之处。试想剑拔弩张的楚汉大军,被刘邦用一场饭局轻松化解,这是多精明的买卖。因此我们不得不分析下刘邦为什么既赢了鸿门宴又赢了楚汉争霸,他到底有何高人之处?

    一个人能不能化险为夷的前提就是能不能正确的认识到风险,如果刘邦参加鸿门宴就是赌运气,那么他绝对不会在楚汉争霸中胜出。也就是说,刘邦参加鸿门宴之前,已经客观的分析了风险,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以身涉险。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在《鸿门宴》原文中,刘邦面对项羽的兴师问罪,有三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实事求是的一个人,绝不像项羽那样刚愎自用。

    【1】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2】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3】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除了他认识风险的能力之外,还有就是在和项伯密会之后,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就算刘邦料定项羽不会在鸿门宴上杀自己,但是自己也不可不防。所以刘邦为了防止在鸿门宴上出现意外,就带了一文一武来防备危险。文是张良,武是樊哙。张良和项伯导演了这场鸿门宴,樊哙是刘邦的发小和连襟,所以这二人都和自己的生死息息相关,所以可见刘邦防范风险的能力绝非一般。

    刘邦面对项羽的武力威胁,虽然能正确认识到双方的实力悬殊,但是如何应对仍然心里没底,所以在张良追问的情况下,表现出了不知奈何的无奈。

    尽管自己表现的无奈,但是刘邦仍然对张良和项伯这两个关键人物分析和揣摩的入木三分。《鸿门宴》中有一句话可见刘邦对张良并不是完全信任,而是既用又防。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从这句原文可以看出张良对项羽的兴师问罪不知缘故,只是项伯来叫他一起逃生才追问刘邦真相。同时张良对刘邦的军事行动也不是完全掌握。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刘邦另一个分析的人物就是项伯,项伯是如何从楚营来到汉营的?他冒着生命危险来汉营难道就是为了叫走张良吗?项伯作为楚营的核心人物,在大战在即之时,私自来到敌军阵营,如果没有项羽的幕后指使,那么这个举动就太反常了。

    因此刘邦对张良和项伯的行为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项羽并不想两军交战,项羽也不想杀他,而是想让他臣服,所以第二天参加鸿门宴只不过是一场自导自演的作秀。

    刘邦不但能在短时间内分析每个人复杂的心理,而且还能做出超强的应对策略。在项伯私见张良的紧急时刻,刘邦对张良的追问,只会以“为之奈何”来回答,但是当他见到项伯后,却表现出另一种娴熟老练的应变之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鸿门宴整个过程早已经在心里路演无数遍,从怎么参加到怎么逃走,两军之间具体距离等等细节都把握的细微精准。

    在鸿门宴上刘邦的唯一对手就是范增,但是范增谏杀刘邦搁浅,暗杀刘邦受阻,为刘邦逃生而愤怒,我们看出了他对项羽的一片忠心,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对刘邦的了解仅次于刘邦对自己的了解。

    通过对这次宴会全程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刘邦是一个卑鄙狡诈而又极其机变的成功人物,项羽则是一个粗豪自恃、浅听轻信的失败英雄。鸿门宴只是楚汉争霸的一个缩影,鸿门宴的结局早已注定了楚汉争霸的结局。

    单字解释: 鸿 门 宴 一 个 有 杀 机 却 无 杀 心 的 饭 局 早 已 注 定 楚 汉 争 霸 结 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