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一代贤帝王莽为何被黑几千年?没人黑他,王莽真心不算千古贤帝

    2024.03.16 | 历史网 | 次围观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所以,白居易说“辨材须待七年期”,时间不够,你根本分不出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没篡汉的时候,王莽谦恭着呢。

    但谁能想到王莽成了篡汉贼子?篡汉了,野心暴露了。所以,只有时间够了,王莽才能被证明是个大坏蛋。

    但是,白居易的这个“辨材须待七年期”的方法论,也有问题。简单说就是“七年期”远远不够。即便再给更长的时间,你也无法辨别王莽是好是坏。

    因为,臧否人物的价值判断,就不是一个时间问题。

    王朝更替,往往天下血染、百姓屠戮。甚至,王朝内部的权力交接,也会腥风血雨。但是,王莽竟然通过一场禅让,和平地实现了王朝更替。这一点,我们必须要佩服王莽。

    关键是王莽代汉建新,几乎没有遭遇什么阻力。王莽当皇帝,朝廷大臣和地方郡县不仅不反对,反而很拥护。

    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孺子婴立为太子,王莽垄断朝政。这时候,王莽已经权势熏天。所以,反对派必须有所行动。

    当年,身为刘氏宗亲的安众侯刘崇发难,率数百人进攻宛城。但,此次起义纯属行为艺术。起义军连宛城的城门都没攻破,就失败了。

    公元7年,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拥立宗室严乡侯刘信为帝,同时通告全国,号召大家一起造王莽的反。

    随即,长安以西二十三个县,响应翟义号召,爆发了赵明、霍鸿起义。同时,天下震动,翟义“比至山阳,众十余万”。

    这种量级的反对,完全不够。而且,还适得其反了。

    朝堂大臣认为之所以爆发起义,是因为王莽权力太轻。于是,“群臣复白:刘崇等谋逆者,以莽权轻也。宜尊重以填海内”。随即,太皇太后王政君批准朝臣建议,诏命王莽为“假皇帝”,也就是代理皇帝。

    起义不仅没有削弱王莽权势,反而给王莽“篡位”提供了助力。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唯一的解释就是:朝堂大臣普遍支持王莽、拥护王莽。王莽认为自己当个周公就行了。但大臣们认为周公不够,王莽必须做“假皇帝”。甚至“假皇帝”还不够,王莽应该做真天子。

    于是,公元9年王莽正式受禅登基。

    这一系列的动作与反动作,你能说王莽是在篡位吗?我们看一看董卓乱政和曹操挟天子,就会更清楚。别说地方上割据造反,就是中央朝堂也是政敌环伺。这两个家伙必须杀几个三公高官才能镇住局势。但王莽有没有屠戮朝臣?

    没有,因为根本不需要。

    《剑桥中国史》记载说:“就班固所知,从公元10年到公元20年甚至没有一起反对他的阴谋”。但是,汉武帝一代雄主,却在公元前88年遭遇过一场政治谋杀。始皇帝雄霸天下,也曾在公元前216年兰池遇盗。

    即便“王莽篡位”了,那你能说他就是一个大坏蛋吗?班固肯定这么认为。所以,班固

    评价说:

    咨尔贼臣,篡汉滔天,行骄夏癸,虐烈商辛。伪稽黄、虞,缪称典文,众怨神怒,恶复诛臻。百王之极,究其奸昏。

    但问题是班固的立场决定了他的观点。作为东汉大臣,他就不可能不带政治色彩而客观公允地评价王莽。

    那么,当时是怎么看待王莽的?

    即便当了皇帝,王莽也没被看成篡汉的奸雄。当时的普遍共识是汉朝气数已尽,所以需要改朝换代。而要改朝换代,那就王莽当皇帝。

    古人讲盖棺论定,而就王莽来说,不仅篡位不能论定,就是盖棺了、也难以论定。近代以来,围绕王莽的翻案之声,比比皆是。

    胡适认为“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对于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等政策,胡适都极为认同。

    在这些人看来,王莽何止是一代贤帝,甚至被冠冕了“最有胆识的最聪明的一位政治家”、“改良主义者”、“当时统治集团中一个独具卓识的人物”。

    而这些正面评价的立足依据,主要是王莽在篡位前后的一系列改革政策。这些改革政策,被胡适概括为土地国有、均产和废奴。

    这个概括不仅不够全面而且重点也不突出。而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捕捉到王莽改革的初衷。

    公元9年,王莽推出改革法案:一是取消土地私有;二是禁止奴婢买卖;三是取缔土地集中。

    其中取缔土地集中最为雷霆。因为其直接针对垄断土地的豪族集团。法案规定:凡家中不够八个男丁而土地超过900亩的,就必须把土地赠送给亲戚和邻里。

    这个政策,你没法用是与非来评价,而只能说它足够大胆、足够理想主义。就简单一个问题:你王莽凭啥这么改革?

    王莽说:我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从理想出发就该这么做。而这么做,对大新人民有好处。

    但王莽的初衷真是为了大新人民吗?为啥非是900亩而不是800亩或1000亩?

    因为井田制是900亩,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到这个时候,我们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所以,这种改革就是扯淡。

    但正如罗素的婶婶劝诫罗素所说:在政治中没有什么需要证明的东西,搞政治纯粹是投机钻营,从一个乱局到另一个乱局。

    你能说人家王莽这么做毫无道理吗?不能。而且,这么做也有现实的必要。首先,土地集中的问题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其次,关于土地改革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年。大家普遍认为现在的土地分配方案不好,却谁也拿不出一个更合适的主张。于是,人家王莽“纵深一跃”了,这要算有政治魄力和政治担当。

    但问题是这个复古主义的土地改革,根本无法走通。

    首先,占有大量土地的豪族肯定不答应;其次,一家八个男丁耕种九百亩地则纯属本本主义;第三,并未触及土地问题和贫富分化的本质。

    大豪族不答应,这都不用论证。你家有三千亩土地,然后王莽一改革,至多给你剩九百亩,你能满意吗?关键,你还不是一个怂人,而是土豪。不仅有权而且有势,甚至还可能有一批打手。所以,你肯定要跟王莽斗,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而这个九百亩,都不是拍脑门的问题,而是完全不顾现实,更无法解决自耕农普遍贫困和失去土地的问题。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一个五口之家,除去服役的两个人,这家人再怎么辛勤劳作,也无法耕种百亩之地、收获百石粮食。赶上年景不好和官府加税,只能卖儿卖女。所以,西汉晁错的建议是:从市场和货币方面想出路,即贵粟。粮食贵了,种的粮食就能买上价,而老百姓才能用钱交纳人头税,也才不会被高利贷盘剥。

    当然,王莽一定会这样回答:大新人民是否手益,仅是次要问题;实践儒家经典的生活方式,才是主要问题。我王莽的改革,可不是奔着钱去的,而是奔着主义去的。

    可见,王莽的初衷也不是让大新人民受益,就是单纯地玩复古主义和本本主义,是要恢复儒家经典记载的井田制。

    废奴,其完整表述应该是禁止私人买卖奴婢。这个理想的确丰满,但理想不能当饭吃,因为现实很骨干。

    当时的社会形态,很可能是一个想当奴婢而不得的时代。因为投靠豪族大户做部曲,会得到政治上、经济上的好处。

    天灾了,怎么办?编户齐民的小家庭根本扛不住天灾,但豪族大户可以。加税了,怎么办?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肯定扛不住官府,但豪族大户可以。

    如果不是普通百姓积极投靠,豪族手中就无法集中那么多土地,豪族家中也不会拥有那么多奴婢。

    因为这里面有太多可以逃避的漏洞。废奴的起码底线,是要知道有多少人口。但,王莽能知道吗?如果普通百姓自愿委身豪族,那朝廷该怎么查出来?

    不正确的改革、不良善的改革,未必不能落地。但,阻力太大的激进改革,一定难以落地。

    于是,王莽的土地改革遭遇了民间社会的广泛抵制。老百姓不同意,不同意就被关监狱。最后,即便是京畿地区的监狱也人满为患了。于是,王莽怂了,在公元12年就取消了法案中的激进措施,又允许土地集中和奴婢买卖了。

    土地国有、禁奴,是理想丰满,那均产呢?这更是空中楼阁。

    均产的主要措施是五均六筦。

    其中五均,具体是设立五均官来监督民间市场,要求市场以统一的价格销售谷、布、帛、丝、绵等民生物资。而六筦,具体是对盐、铁、酒、铸钱、名山大泽,实施专卖和征收税赋。此外,还有一项名为赊贷的政策,主要是国家提供放贷职能,并按照每月三分来收取利息。

    但问题是五均限死了物价、六筦垄断了末业,民间还有什么套利空间?这时候,还有谁需要贷款?

    实际上,五均、六筦和赊贷政策,就是一种古代版的计划经济,甚至比计划经济还计划经济。因为它是要取消民间市场、禁止百姓从事农业以外全部致富活动。

    这么做,是不是能够均产,王莽不关心。王莽关心的是能不能复古。因为儒家的理想模式就是让百姓全都种地,而种地以外的末业,全由国家代劳。

    所以,什么土地国有、均产、废奴,纯属胡适想多了。而很多人认为王莽是个穿越者,实际上也是想多了。

    人家王莽根本没想要什么理想主义,也没想搞什么穿越,而是要玩本本主义、复古主义和儒家原教旨主义。儒家经典怎么记载,那我就怎么改革。王莽改革不是向上仰望星空、不是向前革故鼎新,而是向后回望三代。

    所以,王莽的其他改革,也都是新瓶装旧酒。其政策措施,要么是经典已经这么写了,要么是前人已经这么做了。

    公元7年、9年、10年、14年,王莽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但是,玩货币的祖师爷是汉武帝。汉武帝才是货币财政的高手。王莽的货币改革,跟汉武帝差了好几个数量级。汉武帝能把货币财政玩成敛财工具,而且真能敛财。而王莽的货币改革,只能叫折腾、叫明抢,最后把大新经济抢到了崩溃。

    如果王莽真有新意,那就是他的动作比较大。改完之后,老百姓完全不知道这些官职头衔和州郡地名到底是啥意思。但熟读古书的儒家士大夫肯定知道,因为王莽就是照着儒家经典改的。

    王莽的六筦之策,要对盐铁酒等商品实施国家垄断经营。但是,汉武帝早就这么干了。而六筦中垄断山泽之利的手段,甚至可以要追溯到周朝。

    王莽的五均之策,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强势干预市场运行和直接管理物价。但这个政策也不稀奇。因为公元前110年,西汉就一直在这么干,而一直持续到西汉结束。

    等等如上,凡是王莽推出的改革政策,要么是儒家经典已经明确记载了,要么是西汉帝国的曾经旧政。之前早就这么干了,甚至有些当时还在干,而王莽只是把这些政策工具全都打包了,形成所谓的五均六筦,然后一股脑地抛给整个天下。

    但问题是:你王莽这么做,天下能不能接得住?

    真心接不住。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王莽不是什么贤帝,他实际就是一个大折腾。而国家最忌讳的,便是折腾。

    很多古代昏君,你从初衷上分析,未必是一个大坏蛋。皇帝的固有认识是:天下就是自己家的、百姓就是自家子民。所以,有些皇帝对官僚和诸侯要多狠有多狠,却对百姓很好。

    但他们为什么把自己搞成了昏君?甚至还搞到亡国?

    一方面是士大夫写史书,史书是谁写的,这个问题很重要。班固写史书,那王莽就必须是大坏蛋。如果王莽不是,那东汉的合法性怎么办。而对于打压士大夫的皇帝,那就必须怎么昏君怎么来。

    另一方面是昏君太折腾。秦始皇能折腾,但秦二世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始皇帝去过的地方,秦二世也要去。隋炀帝杨广更能折腾,建东都洛阳、修大运河、筑雁北长城、三征高句丽。就这些事,随便拿出一件都够后世王朝折腾一世的。而隋炀帝呢?在位15年,就全给干一遍。

    于是,王莽这套改革下来,大新王朝肯定招架不住。而这些还仅仅是内政。除了内政还有外交。匈奴、高句丽、焉耆、羌人,四面八方的胡人也全被王莽折腾了一遍。

    内政折腾、外交折腾,那王莽的大新朝也就只能短命而亡。此时的王朝更迭,就真正伴随了天下流血和百姓屠戮。从西汉到新朝再到东汉,这是一个饥饿加混乱的血时代。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给王莽这个大折腾冠以昏君或大坏蛋的称号,不算冤枉他。至于贤帝,你就是怎么算,也算不到王莽头上。

    胡适等人为王莽的开脱,完全没有力度。王莽的初衷好、王莽的政策好,所以王莽应该是贤帝。如果这么说,那秦二世的初衷也不差,隋炀帝的政策也很好。以此类推,是非也就没了。关键是王莽以及王莽改革的初衷,完全不是胡适以为的那样。

    反倒是《剑桥中国史》把王莽垮台归结为“几次黄河改道的重大积累的影响”,这还算是有些力度的开脱。

    但是,如果王莽没有不余遗力地搞儒家原教旨主义的复古运动,那天下大乱能乱到改朝换代吗?

    单字解释: 一 代 贤 帝 王 莽 为 何 被 黑 几 千 年 ? 没 人 黑 他 王 莽 真 心 不 算 千 古 贤 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