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资治通鉴》为什么要独断专行!

    2022.10.11 | 历史网 | 次围观

    【原文1】

    汉世孝武皇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

    冬,十月,雨水,无冰。

    上既下缗钱令而尊卜式,百姓终莫分财佐县官,于是杨可告缗钱纵矣。义纵以为此乱民,部吏捕其为可使者。天子以纵为废格沮事,弃纵市。

    【译文】

    冬季,十月,降雨,水未结冰。

    汉武帝颁布了“缗钱令”后,又尊崇卜式,但老百姓却始终不肯拿出自己的财产帮助国家,于是由杨可主持,对隐瞒财产者进行的告发和惩处大规模地进行。义纵以为这是骚扰了百姓,命官吏逮捕杨可派出的人员。汉武帝以义纵抗拒圣旨、阻挠告密之事,将其处死。

    【解析】

    杨可与义纵不同,杨可得“缗钱令”是针对所有百姓,而义纵只针对地主豪强,通过“律法”来诛杀豪强地主从而获取财产。缗钱令是汉武帝的皇帝诏令,义纵“依法”抗拒自然会引起汉武帝的报复。

    【原文2】

    郎中令李敢,怨大将军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票骑将军去病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为讳,云鹿触杀之。

    【译文】

    郎中令李敢怨恨大将军卫青使其父李广抱恨而死,将卫青打伤,但卫青却将此事隐瞒起来。不久,李敢随汉武帝到雍地甘泉宫狩猎,被票骑将军霍去病用箭射死。霍去病当时正受宠信,声势显赫,汉武帝为其隐瞒真相,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解析】

    李敢被杀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皇权和法权“冲突”的案例,强如汉武帝也只有采取“隐瞒”的方式来保护霍去病。

    【原文3】

    夏,四月,乙巳,庙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初作诰策。

    【译文】

    夏季,四月乙巳(二十八日),汉武帝在太庙册封皇子刘闳为齐王,刘旦为燕王,刘胥为广陵王,从此开始用颁布“诰策”的形式册封诸王。

    【解析】

    诰策封王就是皇帝直接封王不必再以“论功行赏”的形式,“封王”彻底成为皇帝专属。

    【原文4】

    自造白金、五铢钱后,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者不可胜计,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犯者众,吏不能尽诛。

    【译文】

    自从铸造白金币、五铢钱之后,官吏和百姓因私铸钱币而被处死的有数十万人,至于那些尚未发觉的更是多得无法计算,天下人几乎都在私铸钱币。由于犯此法的人太多了,官府不可能将他们全部诛杀。

    【解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朝廷搜刮的太狠也会百姓引来反弹。

    【原文5】

    六月,诏遣博士褚大、徐偃等六人分循郡国,举兼并之徒及守、相、为吏有罪者。

    【译文】

    六月,汉武帝下诏书派遣博士褚大、徐偃等六人分别到全国各郡和诸侯国视察,检举各地吞并贫民耕地之人和违法犯罪的郡守、诸侯国丞相及其他地方官吏。

    【解析】

    汉武帝“下诏分循郡国”实际上是绕开司法机构,把这些直接监察官员的“国事”至于皇权之下。

    【进一步解析】

    这篇文章出现最多的是皇帝的“诏令、诏书”,汉武帝倾向于以“诏令”治国,也就是皇权治国,杀义纵的主要原因是他“侵犯”了皇权。包括诰策封王、分循郡国等等都是皇权治国的体现。

    到了汉武帝中后期,为什么会出现“皇权治国”的现象呢?像以前一样“律法直接服务于皇权”的方式不好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社会出现了非常紧急的状况,比如酷吏豪绅横暴、百姓困苦、国库耗尽等等,汉武帝需要集中权力来解决或者缓解这些社会问题,比如缗钱令、分循郡国等等,当然这也与“律法治国”的效率低下有关,而且也有大量的官吏参与违法犯罪。

    皇权与法权的关系就犹如老板和公司章法之间的关系。在公司出现关键转折点或者重大危机时,无论管理制度再健全也无法高效率的做出有效决策,这个时候就需要创始人或者老板的“独断专行”了,独断专行也是效率最高的治理方式之一。

    单字解释: 资 治 通 鉴 为 什 么 要 独 断 专 行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