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备集团的致命伤在哪里?黄权为何没有殉国?诸葛亮后期成关键

    2023.03.29 | 历史网 | 次围观

    把蜀汉的衰败,归结于夷陵之战,一点也没错。刘备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强行带兵东进,与东吴决战于夷陵,结果兵败,蜀汉军力严重受挫,这就是蜀汉衰败的开始。

    刘备集团为何败得如此迅速?他们的致命伤到底在什么地方?其实诸葛亮早就看出来了,可是他却难以启齿,因为他所要说的,都是事关切身利益的问题。

    01蜀汉成长太快,内政不稳。

    刘备46岁的时候,才遇到了诸葛亮,这个时候的刘备,还是一个带着三千人马的小军阀,只有刘表赏赐给他的新野小城。

    而到了59岁的时候,刘备已经占领了汉中地区,此刻陆续拥有了荆州、益州、汉中以及上三郡等地。

    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再也没有人敢小瞧刘备。可是刘备从来没有回头看看,他所带领的这一帮人,到底是怎样一群人。

    其实诸葛亮是一清二楚的,刘备手下的人马,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刘备从荆州带来入川的荆州兵马,这帮人算得上是刘备的嫡系人马了。第二层次是刘备攻占益州以后,接管刘璋的东州兵,这些是刘璋的老爸刘焉的本钱,后来也都归了刘备。第三层次则是刘备征服益州以后,益州本地的士族们,他们代表了蜀汉天下的最低层次,因为他们是本地人,对本地有绝对的控制权,所以刘备必须要打压这帮人。可问题是刘备并没有好好利用好这三个层次的人,可以说,原本打算打压的益州本土人士,却先后一个个冒了出来。

    他们的确有才华,所以也就得到了刘备的重用,这么一来,荆州的原班人马,跟益州的本土人马之间必然是有矛盾的。

    刘备集团是仓促之中拉起来的凑拢班子,压根就没有重视这一点。而作为荆州派系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对这件事也不好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就造成了刘备的盲区。

    02内政问题没有解决,就忙着讨伐东吴。

    关羽被杀以后,刘备心浮气躁。早就打算夺回荆州,顺便灭了东吴。等到他称帝以后,便开始了对东吴的战争。

    这个时候其实刚刚完成内部人员官职的封赏,很多人还不是很适应自己的新职位。封赏到底合理与否,其实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磨合期。

    可是刘备没有考虑这一点,他直接带着所有刚刚封赏过的官员们,讨伐东吴去了。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有些不服气封赏的人,会不会为刘备卖命呢?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三国志》

    《三国志》

    夷陵之战的失败,有很多种原因。很多专家分析了比较大面的原因,我认为封赏不均的情况下,贸然出兵,也是夷陵之战战败的一个原因,甚至可以说是主要原因。

    对于这一点,诸葛亮有什么想说的吗?就算他想说,他也不敢说。因为这些封赏之中,益州士族们的封赏比较高,这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诸葛亮提出这个问题,那就是在向所有益州士族们开战。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认为诸葛亮是在为荆州兵打抱不平。这么一来刚刚建立的蜀汉帝国,也就彻底分裂了。

    刘备想做的是,脱离区域观念,统称大汉臣子。可是真的能够做到吗?就拿现代来说,一座桥的命名,两个城市都要争得你死我活,更别说在加官进爵这件原则性的事情上了。

    没有绝对的公平,这世上本身就是有很多不平等在里面。刘备是荆州走出来的皇帝,那就必须要大力封赏荆州人马,打压益州士族,也是必须要做的。博爱在这件事上,起不到任何作用。

    03凑拢班子人才不济,刘备也是捉襟见肘。

    当初刘备带兵进入益州的时候,是留了很多人才在荆州的。比如说关羽张飞包括诸葛亮赵云,基本上全部留在了荆州。

    可是后来攻打雒城失利,军师庞统被杀,刘备无奈之下,只好抽调荆州人马入川。只留下了关羽一人在荆州守卫。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得出,刘备手里的人才不济。当时能够独守荆州的,只有关羽和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必须要用的,所以只能留关羽独守荆州。

    在攻打益州的时候,刘备又招揽了一大帮子人才。比如李严、法正、黄权等人。这些人也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这也是刘备为何后期偏向于益州人的主要原因。

    法正在征讨汉中的时候死了,黄权在讨伐东吴的时候,无奈投降曹魏了。益州人马也逐渐凋零,李严虽然有才,却不能担当举国之任。

    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三国志》

    由此可见,后期刘备手里的人才,也是严重匮乏的。倘若庞统或者法正,有一个人在,刘备在夷陵之战也不会败得那么惨。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从刘备夺取益州,到刘备称帝,只不过经历了五六年的时间,这点时间压根就没办法让荆州和益州人马之间取得比较好的磨合。

    而且这段时间,一直在战场上,先打益州、后打汉中,人才是越打越少。刘备的处境非常困难,捉襟见肘的局势也就凸显出来了。

    04刘备班子里的人员,其实也没有那么牢靠。

    刘备一路上高歌猛进,似乎没有做好集团成员的思想工作。所以导致了不少投降卖主的情况发生。比如说关羽被杀一案中,刘备的小舅子糜芳,居然选择投降东吴,从而害死了关羽。

    糜芳跟随刘备的时间太长了,跟刘备又是亲戚关系,谁也想不到他会背叛刘备。由此可见,刘备集团内部的关系其实没有处理好。

    刘备的儿子刘封和孟达一起镇守上庸三郡,结果手下降将孟达背叛了刘备,投降了曹魏。导致上三郡全部落入曹魏之手,孟达本来就是从刘璋那儿投降的,刘备并没有给他做好思想工作,这就委以重任。

    黄权跟随刘备一道讨伐东吴,结果刘备兵败,东吴大军顺江追击刘备残部。而黄权此刻在长江北岸,他压根就没办法跟刘备残部会合,结果他选择了投降曹魏。

    黄权被后世依旧称颂,但是我想问一句,黄权为什么不以身殉国?他当然没有那么傻,就算是拼了命逃回了成都,也没有多大意义。这就是黄权的心态,由此可见,刘备对手下人的思想工作,压根就没做到位。

    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三国志》

    为什么一路走下来,都有人选择叛逃呢?难道说对工资待遇不满意?马云曾经说过,员工离职,只有两个原因,要么受委屈了,要么钱没给够。其他的都是扯淡的原因。

    结局:诸葛亮破局成功,挽救蜀汉于危难之中。

    很多人都认为,蜀汉是在刘备手里衰败的,从以上的观点中就可以看得出这一点。我认为蜀汉的兴旺,其实是从诸葛亮手里开始的。

    诸葛亮是不少专家眼中的权臣,甚至有些所谓的专家拿他跟曹操相提并论,简直就是为了博眼球,哗众取宠而已。看看诸葛亮和曹操是怎么培养儿子的,就能发现谁是枭雄,谁是忠臣了。

    其实但凡动动脑子,我们就会发现,诸葛亮对蜀汉,那是有再造之功的。刘备所犯下的错误,诸葛亮全部避免。

    刘备去世,诸葛亮掌权以后,他不用再忌讳偏袒荆州兵的事情。所以我们会发现,他在北伐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用的荆州原班人马。

    非常有才能的李严,只能在家里负责运送粮草。不过这不是说诸葛亮偏心,他公正的让现代人都感到汗颜。

    依法治国的观念,早在那个年代,就已经被诸葛亮贯彻到每个蜀汉人的心目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局面,也是诸葛亮所要强调的。

    他不想给自己搞特权,可是什么样的人该用在什么地方,诸葛亮是一清二楚的。蜀汉的军权必须要掌握在荆州兵的手里,至少前期是这样。

    因为荆州兵跟随刘备集团是时间最长的,他们必须要享受特殊待遇。等到时间长了,荆州兵先入为主的观念逐渐淡了,那么融合的过程也基本完成了,这才是诸葛亮想做的事情。

    这也是做给其他人看的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蜀汉终于趋于稳定,迎来了四十年强盛局面。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

    单字解释: 刘 备 集 团 的 致 命 伤 在 哪 里 ? 黄 权 为 何 没 有 殉 国 ? 诸 葛 亮 后 期 成 关 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