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凉州三明之皇甫规:将门世家戍边扬威,不附权贵机警避祸

    2022.08.24 | 历史网 | 次围观

    “将门世家”,不仅仅是招牌、荣誉,还有责任与担当。所谓“六郡良家子,慕义轻从军”,因为地处帝国边境,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的人民常常自行修习战备,骑射娴熟,而作为其中领头羊,皇甫家自然有能力培育不止一位的当世名将,皇甫规就是家族中的集大成者。

    一、边境难安,生不逢时

    名将们的偶像和标杆——霍去病,曾留下“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言壮志,在一代代汉人的努力下,匈奴这个中原大敌已经不成气候。然而帝国边境依然有着新的威胁,那些异族们觊觎着大汉的富饶,只要有机会就会上前撕咬下一块“肥肉”来。

    永和六年(141),为东汉王朝戎马一生的征西将军马贤死在了老对手羌人的手下。此前皇甫规就认为这位老将会轻敌战败,不久就果然如他所料,包括马贤和他的两个儿子在内的五千余大汉铁骑全军覆没,羌人们还进逼安定郡,谋犯长安。

    成功预言了边境之难的皇甫规被郡守举荐任命为功曹,为了保家安民,皇甫规亲率甲士八百人与羌军交战。要知道,手握五千兵力且与羌人交战数次的马贤都败了,皇甫规一没名气,二无带兵的经验,谁都不会想到他能嬴,但事实却是一场酣畅大胜,“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然而皇甫规却生不逢时,他所在时期的帝国统治者汉顺帝即将距离驾崩之日已经不远,外戚和宦官们的斗争越发激烈,朝堂之上的权贵们正为了帝国最高权势进行角逐,没有人会在此时关注在边境的“小打小闹”和一个无爵无名的后生。没有人会想到,正是因为有着皇甫规、皇甫嵩两位名将的戎马一生,东汉王朝才能再度续上五十年的寿命。

    二、闭门不仕,风采依旧

    “若谓臣年少官轻,不足用者,凡诸败将,非官爵之不高,年齿之不迈。臣不胜至诚,没死自陈”,皇甫规一腔热血想要报效朝廷,但他的请愿并未入汉顺帝的眼,建康元年(144年),随着汉顺帝驾崩,东汉王朝由皇太后梁妠和大将军梁冀掌控。

    梁冀并不是什么“好人”,此人因为被称呼为“跋扈将军”就毒死了年幼的汉质帝,还独断专横,做尽坏事,“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而“蹉跎半生”的皇甫规可不惧这位新贵,四十岁的他在朝廷举贤良的应试对策中直言梁太后和梁冀的过失。

    跋扈惯了的梁冀刚做着比肩萧何、邓禹的美梦,怎么会容许有皇甫规这个敢忤逆自己的存在,他不仅评价皇甫规的对策为下第,还打算置其于死地。为了不在都城里死得不明不白,皇甫规托病返乡,一路上尽是梁冀党羽的陷害,皇甫规好几次都差点死在路上。

    直到十四年后,蛮横一时的梁冀伏诛,在家乡授课办学的皇甫规才再次得到朝廷的征辟。延熹二年(159),已经五十五岁的皇甫规再度披坚执锐,被任命为泰山郡太守的他解决了当地的起义。皇甫规之志当然不在“不成气候”的农民起义上,他更在意的是边境诸羌掀起的叛乱,尤其是护羌校尉段颎的失败,让皇甫规更加坚定只有自己才能解决羌人这个边境毒瘤。

    三、素习羌事,威明镇北

    皇甫规素习羌事,他屡次向汉顺帝、汉桓帝,陈述对羌人的对策,“力求猛敌,不如清平;勤明吴、孙,未若奉法”。皇甫规认为,如今的帝国内部已经无力对羌人发动那种一战而功毕的战役,应该改变对羌政策,以拉拢和安抚为主。

    延熹四年(161),羌虏因为段颎被下狱而更加猖獗,于是朝廷任命皇甫规为中郎将,持节监关西兵,讨伐来犯的羌人。皇甫规只诛首恶,斩首八百级,并遍布威信,十余万羌人向他投降。此后,皇甫规坐镇北地,恩威并施,将士为之效死,羌人亦不再叛乱。

    “既无他私惠,而多所举奏,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名将的敌人从来不只外部,还有那些眼红的皇帝近侍,他们觊觎皇甫规立下的战功,又怨恨皇甫规的清正,于是将他招降群羌的行为诬陷为“养匪自重”。虽然皇甫规接连上疏申诉,但他还是下狱了,幸得诸位公卿和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上书救援。

    汉桓帝亲信宦官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了,皇甫规在朝堂之上的话语权可一点不重,他根本斗不过宦官们。为了自保,皇甫规推荐了中郎将张奂接替自己为度辽将军,并愿意为副。“凉州三明”中,皇甫规和张奂都主张招降羌人,于是在二人的通力合作下,北地清静无事。

    四、有意避祸,甘为党人

    好景不长,张奂升任九卿之一的大司农,皇甫规还是没能逃过度辽将军的任命,他担心自己迟早会被陷害,于是屡次托病上书辞官,但都未获朝廷准许。此时,恰逢友人上郡太守王旻的灵柩还乡,皇甫规心生一计:自己穿着素服越界迎丧,让宾客暗中向并州刺史胡芳告密,这样就能因为擅自远离军营而被检举丢官。

    “威明欲避第仕涂,故激发我耳。吾当为朝廷爱才,何能申此子计也”,胡芳可聪明了,他深知自己要仰仗皇甫规在北地的威望,而皇甫规又是有名的猛将,自己为朝廷留下他也能给自己搏个好名声,于是皇甫规的计划落空了。

    就在这时,“党锢之祸”爆发了,李膺、陈寔等名士慨然赴狱,由于所牵连的都是天下公然的名士,皇甫规自认为是北地名将豪强,以没有被牵连为耻,于是向汉桓帝自投罗网,上书说:“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是附党也。又臣昔论输左校时,太学生张凤等上书讼臣,是为党人所附也。臣宜坐之。”

    没想到前半生做官无望,后半生辞官无望,皇甫规因为甘为党人被人们称为贤者,而桓帝也没有怪罪他,永康元年(167),皇甫规入朝为尚书,同年,发生日蚀,皇甫规借机陈说“党锢”的弊端,建议汉桓帝重新起用无辜被贬的党人们,不过桓帝依然没有采纳。汉灵帝继位后,皇甫规因为年老多病最终被允许罢官返乡,卒于彀城。

    “凉州三明”张奂、皇甫规、段颎皆虎臣也,平诸羌,镇北地,保境息民,使得东汉虽然无力外战,却还能保持住表面的繁荣。不过皇甫规虽然有虎臣之姿,却未曾遇到明主,在人生大好岁月时只得躲起来教书授课,再度披挂上阵却已年过半百,不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皇甫规没有因为前半生的蹉跎而放弃,他依旧选择向大汉效忠,最终留名千古。

    单字解释: 凉 州 三 明 之 皇 甫 规 将 门 世 家 戍 边 扬 威 不 附 权 贵 机 警 避 祸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