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跪拜的历史,皇朝臣民是如何跪下成为奴仆的

    2022.09.01 | 历史网 | 次围观

    如今涉及清朝的影视作品很多,有述说史实的、有架空改编的、有娱乐戏说的,可谓五花八门。不过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一言不合就口呼主子并下跪。好像不表明“奴”的身份,事情就说不清、道理也讲不明。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些作品在这方面确实没胡编。不说乾隆朝马戛尔尼使团的跪拜争端,从存世的清朝记录、画作以及清末照片、视频等也可以证明“跪拜”是清朝社会伦理、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奴仆、底层民众因阶级、权势的压迫没有选择的权利,不得不跪。那么原本与皇帝共天下的士大夫们是在什么时候也跪下了呢?

    跪拜是“跪”这种身体姿势和“拜”这个行礼动作的组合,早在商周时期就存在了。“跪”相对简单,指人双膝着地。而“拜”则复杂一些,《周礼》将其细分为九种。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周礼·春官·大祝》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跪拜和现今所认为的奴性、耻辱还没有直接关联。

    在唐朝以前中原未流行椅子,古人日常在正式场合如果不是站着,大多是席地跪坐。也就是说唐朝以前,人们互相行礼,很多情况下都是“跪拜”。而且皇帝接见臣属、主人召见仆从往往也都是跪坐,能说他们自甘受辱或者展示奴性么?

    另外“拜”除了表达礼仪之外,也又有凸显各自身份、地位的作用。但这更多的是向受礼对象表达敬畏和无意威胁冒犯的意思,而不是展示奴性。

    九拜中等级最高的稽首和顿首,施礼人需将额头触地(俗称的磕头)。它们的区别在于,额头触地后稽首需要保持一段时间,而顿首可以马上抬起。

    这个动作源自动物本能。群居的哺乳动物在争斗失败后,要么落荒而逃,要么前肢前伸趴低身体和头部(不出獠牙)。将自身脆弱的后背亮出来,用这种增加自身危险性的方式来表示自身承认失败并放弃武力挑衅。

    空首则是双手相合拱于胸前,腰部弯曲至头碰手,停留一会后即可抬头收手恢复原本姿态(其余六种拜基本都是这两种形式的演化,这里就不细说了)。相对于稽首,这种拜更侧重礼貌性的问候。古人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受礼对象表达自己的谦逊和尊敬。

    因此先秦时期,一般只在祭祀天地、先祖和其它特别重要的场合才会行“稽首”礼。例如天子登基或者正式朝觐天子时,因为其“受命于天”,为了表达对“天”的尊崇会行“稽首”礼。

    守礼的士大夫、诸侯们还不会允许自己的下属对自己行稽首礼,因为这意味着僭越。君王们一般也不会让臣属稽首,因为这会显得自己不谦逊、狂妄。

    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也是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对于君王们而言,与获取他们的认可和支持相比,些许面子实在不值一提。因此日常君臣相见,大多为“空首”礼。而且君王们为笼络人心,不但还礼于臣下,还常常主动行拜。

    秦汉结束纷争统一皇朝之后,皇帝们就开始“注重”君臣礼仪了。首先扩大了“稽首”礼的使用范围,朝会、祭奠、册封及其它皇室仪式上均需“稽首”。虽然君臣日常相见不需稽首,也仍然一起跪坐,但是皇帝们基本不再还礼于臣下。

    东汉灭亡后,皇朝陷入了近四百年的大分裂之中,君臣礼仪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是由于分裂和互相征伐,皇权变得弱势了。当出现“王与马共天下”、“流动的皇帝,铁打的门阀”这种局面时,君对臣就不得不更加谦虚、礼貌些,臣也不会畏惧皇帝们。

    二是胡人在被中原汉化的同时,他们也影响和改变着中原的习俗。例如“胡椅”的传入,让中原有了现在“坐”的概念,这个时候行跪拜礼(稽首、顿首)就需要先从椅子上起来“跪”下去了。而且胡礼对于跪更侧重臣服和屈辱的内涵,受此影响中原的“跪拜”也开始有了新的“含义”。

    在这些变化下,更为强势的门阀士大夫们自然更不愿意去跪拜他们并不怎么“看得上”的君王了。因此隋唐重新统一后,君臣会面的礼仪等级感仍然很差,臣下基本不会跪拜皇帝,而且大家是坐而论事。

    由于唐末大起义的血洗以及科举的冲击,到了宋朝世家门阀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相对强势一些的皇帝们也不动声色的撤掉了“椅子”,臣下在面见皇帝的时候就只能站着说话了。

    但是因为历史习惯的沿袭,这个时期臣下在日常不但依然不跪拜皇帝,还挺鄙视这种行为(认为这是谀上)。在《宋会辑要稿》仪制篇中,“跪拜”和“谈笑喧哗”被并列为需罚俸的朝堂陋行。

    宋朝平民在偶然得见圣颜时,不仅不跪拜,还争着“围观”,这都有点类似英国女王出巡的场景了。

    咸平四年八月,上观稼北郊,宴射于含芳园。都人望见乘舆,抃跃称万岁!

    《皇宋通鉴长篇纪事本末》

    两宋将这些礼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皇朝覆灭,以至于到宋末,宋人已经认为“跪拜”是北方蛮夷的“胡礼”。文天祥被俘后就明确拒绝向元朝君臣跪拜,他的理由还不是不拜敌国,而是礼仪不对--“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礼毕,可赘跪乎”。

    蒙古人统一中原后,虽然也主动汉化。但是蒙元的皇帝们认为,宋朝这种淡化君臣等级尊卑的观念要不得,开始强制推行跪拜礼,君前奏对就只能跪着说话了。也是这个时期“跪拜”开始演变为奴性和臣服的代名词。

    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口号的朱元璋,在做臣下时还是挺反对跪拜的,严禁自己的下属行“胡礼”。但是当了皇帝之后,明太祖的想法就变了,皇帝高高在上的威权必须被巩固和加强。

    注: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称帝前,一直尊红巾军龙凤政权的韩林儿为皇帝。

    除了让臣下对皇帝沿用元朝的跪拜礼仪,明太祖还变本加厉,要求臣子之间,下级面对上级也要行跪拜礼。

    洪武三年,定奏事仪节,“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

    洪武三十年令...与五品以下相见、一品坐受。禀事则跪。凡司属官品级亚於上司官者、禀事则跪。凡近侍官员、难拘品级行跪拜礼......

    《明会典·卷五十九》

    除此之外,明太祖还专门针对士大夫们出台了一个羞辱性的刑罚–廷杖。不但要从肉体上处罚官员,还要从精神上打击他们,因为廷杖需要当众扒下官员的裤子后再打。打屁股本就羞耻,当众扒光裤子打屁股,对于强调礼义廉耻的士大夫们,侮辱性远超我们的想象。

    无法反抗的士大夫们为了维护那已经不存在的颜面,自欺欺人的将这种羞辱解释为“不畏皇权”和忠贞,进而开始维护自己为奴的“荣耀”。只能说朱元璋的奴化措施是卓有成效的,千年来与君共天下的士大夫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彻底跪了下去。

    所以实事求是的说,所谓“奴文化”的锅真的不能全扣在满清头上,蒙元和朱明也是重要参与者。清只不过是承接前制,并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罢了。

    而且从上面的简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君臣之间的礼仪关系,实际是由皇权决定的。当皇权相对较弱时,臣下还能受到君的礼遇,而当皇帝实现集权之后,臣下不仅失去了礼遇,也彻底沦为了皇权的“奴”。

    单字解释: 跪 拜 的 历 史 皇 朝 臣 民 是 如 何 跪 下 成 为 奴 仆 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