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历史冷知识:三国明明是魏汉吴,为何一直用魏蜀吴这个说法?

    2022.06.29 | 历史网 | 次围观

    地球人都知道,三国明明就是魏蜀吴,这个问题看似有点无厘头,但确实有很少人关注过这个问题。

    其实魏国和吴国的叫法并没有,争议比较大的是刘备在益州建立的政权,那么到底是该叫汉国,还是叫蜀国呢?

    曹丕建立的魏国

    魏国的叫法并无问题,曹丕建立的魏国,国号为“魏”,应当是与封地有关,也与曹操有关。

    公元204年曹操攻破袁绍大本营冀州邺城后,就把自己的行政机构搬到了邺城,当时魏郡隶属于冀州,邺城就是魏郡的治所。

    公元213年5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公元216年4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以邺城为国都,曹操名义上还是汉臣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权。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后,曹丕继承了魏王的王位,不久会曹丕效仿古时候尧舜禅让帝位的做法,汉献帝禅让帝位时,曹丕三次上书辞让,随后曹丕在洛阳建受禅台,接受汉献帝的禅让,改元称帝,建立魏国,加上皇姓曹氏,史书也称为曹魏。

    孙权建立的吴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后,孙权因袭取荆州斩杀关羽恐刘备讨伐,向已经称帝的曹丕称臣,曹丕刚登基自然希望“万国来朝”,面对孙权放低姿态的示好,曹丕欣然接受了。

    公元220年11月,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公元229年,先后在夷陵击败大举伐吴的刘备和在取得石亭大捷后,眼见时机成熟的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吴”,因孙氏靠着江东起家,也称“东吴。”

    “吴国”叫法也比较好理解,孙权占有的地盘,主要是在春秋时吴国的故地;二是他最早的政治中心在吴县,又是春秋时吴国的都城;三是他的故乡富春,当时又属吴郡管辖。吴国、吴县、吴郡,都带“吴”字,因此叫“吴国”也没啥毛病。

    刘备建立的汉国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消息传到蜀地,刘备以为汉献帝已经遭到迫害,在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建国号为“汉”,年号“章武”,刘备的年号章武,也是大有深意的。刘备在祭告天地的祭文专门提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的往事。刘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效仿光武帝光复汉室,以宣示自己是汉室血统的延续。

    刘备自称上承祖宗的汉朝,所以正式国号依然是“汉”,而非“蜀汉”,更不是“蜀”。诸葛亮执政时与孙权结盟,公布的盟文就有“汉之与吴,宜有盟约”,“汉、吴既盟之后,戮力同心”,“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的语句,这就是见于正史的确证。

    老版《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北伐时,旗帜飘飘的“汉”字大旗,是比较符合刘备、诸葛亮他们光复中原、恢复汉室初衷的。

    三国明明是魏汉吴,为何一直用魏蜀吴这个说法?

    这就跟《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有关了,陈寿在编写刘备一方时,把刘备建立的“汉”改成了“蜀”,把他们的事迹记录成史书,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三国志蜀书篇》,很明显陈寿是把刘备建立的政权看成是地方性的割据政权,而不是一个像魏国一样的大国政权。陈寿为何要这样做呢?我们看下陈寿所处的时代就可以知悉其中的深意

    陈寿的《三国志》写于西晋统一时期,而西晋王朝上承曹魏,曹魏上承东汉,这是他必须认同和彰显的正统。他如果再使用“汉”的正式国号来称呼,那就是以刘氏政权为正统,那么曹魏、西晋都成了来路不正的非正统王朝,那么陈寿的《三国志》估计很难流传下来,而且他本人也可能会有牢狱之灾。

    所以古人写书,同样也要讲策略,陈寿为了迎合当权者,只能编写刘备政权时用“蜀”来代替“汉”。包括以后的史学家,为了区别刘备建立的“汉”与两汉的汉朝,同时也兼顾历史事实,于是把“汉”称之为“蜀汉”,但是刘备政权的正式国号是汉,而非蜀或蜀汉。

    综上所述,真正的三国应该是魏、汉、吴,用魏、蜀、吴其实也没错,只是对刘备政权定义的不同,违背了刘备、诸葛亮这一群理想主义者恢复汉室的初衷,在他们心中他们才是“正统”。

    单字解释: 历 史 冷 知 识 三 国 明 明 是 魏 汉 吴 为 何 一 直 用 魏 蜀 吴 这 个 说 法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