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备得知张飞死讯后,只轻声说了4个字,让诸葛亮看清其真面目

    2023.12.01 | 历史网 | 次围观

    《三国演义》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为始,结合天下大势与三兄弟的发展,为后人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群雄争霸篇章。

    只不过三兄弟真是情深义重吗?结合刘备得知张飞死讯后,轻声说出的四个字,进行分析,答案或许并非如此。

    而诸葛亮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看清了刘备的真面目。当然,相关分析仅从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角度出发,亦不必当真。

    话说《三国演义》第八十回,听闻张飞死讯之后,刘备顿足曰:“噫!三弟休矣!”

    倘若翻译成白话文,意思也就是四个字:我知道了。正是因为这一态度,诸葛亮逐渐看清刘备真面目。

    自己侍奉的主公,内心更加关心的事情,或许只是天下霸业。至于兄弟的损失,不过是争霸路上的折损。这种说法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可身为争霸乱世的雄主,没有如此魄力,又怎么可能取得成功?

    就像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对外宣称是汉献帝刘协已死。可根据相关资料调查发现,刘协一直活到了公元234年,甚至比刘备活的时间还长。

    一直自诩为汉室宗亲,一心想要光复汉室的刘备。在刘协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自立为王,岂不是以下犯上?

    既然忠心之至,那么刘协还在,刘备就没什么理由称帝才对。倘若在之后的发展中,诸葛亮真就打下了魏国,刘备应该如何与刘协相处。

    因此,仅凭这一点来说,刘备此时面对刘协的心态,其实就有点类似于,朱元璋面对小明王的心态。反正都是皇帝,谁当不一样呢?借助这件事情推导刘备对张飞之死的态度,刘备的冷漠,似乎也合情合理。

    至关羽死后,刘备明面上是为关羽报仇,可谁能判定他不是为了收复荆州而出兵?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张飞的死亡,不仅无法阻止刘备“复仇”的决心,甚至还让他看到了哀兵必胜的希望。

    只不过刘备未曾预料到,他将要面对的大将,是继周瑜之后,东吴又一领袖人物——陆逊

    火烧七百连营,不仅让刘备元气大伤,也让他回忆感慨曾经和关羽、张飞这两兄弟一同打天下的场景。

    寻常人总是疑惑,既然刘备无情,又怎会如此多愁善感?其实这并不冲突。

    就像人们印象中的曹操,奸诈狡猾,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曹操依旧能够做出《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此外,人性的复杂和变化,也往往超乎想象。年轻时候的刘备,能够和张飞、关羽两人结义兄弟,这是他还没能掌握一定势力的情况下,对未来充满希望。

    食则同桌,寝则同床,也说明刘备此时,是发自内心地看重这两个兄弟。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说不定真就只能一直织鞋贩履。

    为了报答这份恩情,哪怕张飞多次喝酒误事,丢了城池,刘备也从没放在心上。

    刘备拥有的不多,所以失去的自然也不多。说难听点,以微弱的成本,换来兄弟之间更深厚的感情,并不算亏。

    可随着诸葛亮的加入,当刘备联合东吴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后,刘备的整体发展越来越快。

    荆州、益州、汉中,诸葛亮曾经制定的战略计划,逐步实现,刘备似乎已经看见天下之主,在朝着自己招手。

    他必须克制,尤其是临近成功的前一刻。倘若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功败垂成,一定悔恨无比。

    只是就在发展逐渐走向正轨时,关羽出事了。分明只是让他守住荆州,为何要自作主张地挑衅东吴、曹魏两个政权。

    刘备愤怒,即将统一天下的基业,怎能因为关羽的失误而放弃。他对外宣称是为关羽报仇,实际上却是想要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再夺回来。

    诸葛亮不知道其中利害关系?为什么他还要阻止?因为诸葛亮还有时间,刘备却自认没有太多时间。当两人追求的进度不一样,分歧自然就理所当然了。

    此时,诸葛亮能够理解刘备所做的一切,却还是尝试阻止,他依旧希望刘备能够循序渐进。直到刘备说出“我知道了”,诸葛亮也终于明白了刘备的心意。

    天下给了他争霸的机会,如何能不珍惜把握。此次进攻荆州,成,则为夺取天下打好基础;败,则注定与天下命中无缘。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位高权重之人,终究免不了一赌定天下。

    单字解释: 刘 备 得 知 张 飞 死 讯 后 只 轻 声 说 了 个 字 让 诸 葛 亮 看 清 其 真 面 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