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王莽哭天的灵感来源,西汉之前的祭祀,亦有专门的“通天之地”

    2022.08.25 | 历史网 | 次围观

    《左传》中有一句话叫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就是说一个国家最大的事情,在于祭祀与战争;战争对国家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事,但祭祀为何能与战争相提并论呢?其实程序繁杂的祭祀活动,并不是一场“作秀”,它代表了权利的来源,与合法的统治,因此在古代很多帝王,都要亲自去举行祭祀活动,彰显是自己“天选之子”,以巩固自己的合法统治地位。

    西汉末年最著名的祭祀活动,当属王莽“哭天”,当时王莽在被绿林军剿灭之际,带领群臣“哭天”,企图得到上苍的助力,使他们“起死回生”;虽然王莽最后并没有成功,但这种祭祀活动却一直流传到到了后世;而且这种“天人感应”般的祭祀活动,王莽之前的帝王也热衷于与上苍沟通,例如在商周时期,祭祀活动在当时古人的统治中,占据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史载秦国国君自称是西方天神白帝的后裔,于是在封地中建设了“雍城四畤”,专门用以祭祀众天神;还以此开启了秦国人一路向东,挺进关中的的道路,并且定都今天位于陕西凤翔县的雍城;相传雍城地势高,许多神明便定居于此,所以从秦文公到秦灵公这三百多年之内,历届秦国帝王,皆要亲临雍城,参加祭祀众天神的活动。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距离雍城12公里的山梁上,发现了一座锥形土台,将这座历经3000年的“通天之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而且考古学者研究后,还发现这就是秦人,用以祭祀的血池;这座土台的祭坛高5.2米,基座直径约23.5米,外侧还有一圈围墙,周围有八条道路通往山下,寓意“神通八道路”;据史料记载秦德公定都雍城德第一年,就亲自带着三百只的猪、牛、羊,前往鄜畤祭祀,时至今日当地还保留着“血池村”的地名。

    毫无疑问秦人带着大量的牲畜,到达血池祭祀,肯定是要将这些动物杀掉,以此表达不忘先人饮毛茹血的传统;考古队在雍城血池,发掘到了近百处祭祀坑,这些祭祀坑大小不一,在一些较大的长方形坑中,底部、四壁与顶部,都装着厚厚的木板;还从中挖掘到了一些玉器,与牲畜的骨头;据考古专家推断,秦人的祭祀流程,应该是先选取吉日准备好牲畜,到达血池之后,由国君选择符合条件的牲畜就地杀掉,并将其血液聚在一起,举行祭奠迎接天神的驾临,并祈求得到天神的护佑,使之国运昌盛,而后还要恭送天神,撤馔瘗埋之后,这场“通天感应祭祀”才算完美结束。

    2005年甘肃鸾亭山西畤遗址“重见天日”,发现这是西汉时期刘邦,用以祭祀的北畤;想来也是刘邦感觉,秦人祭祀典礼过于繁琐复杂,要到四个不同的地方举行祭祀,这过于劳累与麻烦,索性就以北畤为代表了;而且皇帝不能到亲自到场祭祀之时,会点燃血池附近烽火台上的“权火”,向帝都传达祭祀的信息。

    然而后来的帝王,发现这种繁琐浪费的祭祀活动,不仅没有保佑国泰民安,还加重了国内的社会矛盾,与统治阶级统治天下的儒家观念,也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因此大儒匡衡便向汉成帝进言,称雍城四畤本来是诸侯国的祭祀体制,而天子不应该长遵;以后这种雍城祭祀天神的活动,便开始逐渐“失宠”,不过这也给王莽后来“哭天”,提供了灵感启发。

    【参考资料:《秦汉祭祀文化遗存研究》,《陕西考古》】

    单字解释: 王 莽 哭 天 的 灵 感 来 源 西 汉 之 前 的 祭 祀 亦 有 专 门 的 通 天 之 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