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关羽伐魏失败详解:3大环境巨变,1点重大决策失误,满盘皆输

    2023.11.12 | 历史网 | 次围观

    汉献帝建安24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刘备集团荆州军区的“总司令”关羽率兵北上伐魏,配合刘备在益州北部发动的“汉中攻势”,意在利用这个机会沉重打击曹魏,加快统一全国的进程。

    01|关羽为什么进攻襄樊?为了让刘备军获得战略先手权

    关羽此役的战略目标,是夺取位于汉水中游的樊城、襄阳,和汉水上游的汉中遥相呼应。这样,刘备集团的机动部队——主要是关羽率领的荆州军团刘备率领的成都军团,让这两支军团,能够通过汉水,进行快速的调度。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如占据襄樊,那么刘备的两大军团,利用汉水进行水运调度,将会比曹操的陆路调动快很多。

    这样,无论是从襄樊出兵,进攻曹操势力的腹地河南、河北,还是从汉中出兵,夺取曹操的关中地区,刘备都能够利用汉水,迅速完成优势兵力的集结和调度。甚至可以灵活切换进攻的重点!

    这一点,刘备军团清楚,曹操军团也非常清楚。因此,曹操军团对襄樊防线可谓是严防死守,在汉中之战以前,关云长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攻取襄樊。但刘备的汉中之战,为事情带来了转机。

    02|关羽进攻襄樊时的3大有利条件

    第一大有利条件,是曹魏兵力捉襟见肘,襄樊守备空虚。

    赤壁之战后,曹操撤退。刘备与曹操对峙于襄樊防线,而孙权与曹操对峙于江淮防线。事实上,这两条防线在之后接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历朝历代争夺的重点。

    东线,从214年开始,曹操还在不断地讨伐孙权,到公元217年,曹魏在安徽一带屯驻了大量军队。西线,公元215年,曹操出兵讨伐东川张鲁,公元218年进军攻打西川刘备。到219年初,西线“夏侯渊被斩”双方“相守积月,魏军士多亡”;而东线,夏侯惇、张辽及豫州、兖州、扬州之兵皆屯合肥。

    也就是说,曹魏的主力,要么在汉中与刘备对垒,要么在合肥与孙权对峙。镇守襄樊的曹仁兵力薄弱,一下子变成了魏军左右铁拳中间柔软的腰腹,且直接暴露在了关羽的兵锋之下,这就是关羽进攻曹魏的战略机遇。

    关羽的第二大有利条件,则是刘备汉中之战取得优势。

    刘备取得汉中的优势之后,孟达、刘封的部队占领了汉中东部地区,把战线直接推到了襄樊边上。和关羽形成了一个从西面、南面,两面包夹曹仁的格局。加上第一点中,魏军西部主力在汉中,东部主力在合肥,都离曹仁很远。于是曹仁一下子就变成了一只孤军深入的部队,有了被歼灭的可能。

    关羽的第三大有利条件,是汛期到来。

    在枯水期,合肥虽然远,但曹魏的骑兵仍然可以很快支援曹仁,关羽可能还不敢轻举妄动。然而,随着汛期到来,曹魏的精骑难以驰骋,而关羽的水军则反而能够“纵横四海”了。

    作为荆州守将多年的关羽,在荆州北部打造了一个以江陵、公安为核心节点的防御体系,建立起了一支以水军为主力的军事力量。当汛期到来,关羽的用武之地也就到来了。

    这三点,曹魏也有能人看出来了。比如曹魏的扬州刺史温恢对此就有过极为精准的论述,他说:“合肥虽然有孙权,但并不足为虑。真正的威胁,在南方的关羽。现在汛期已至,快涨水了,而子孝(曹仁,字子孝)孤军在外,难以防备。若关羽趁机进攻,必生大患!”

    果然,关羽趁着汛期出兵,攻打襄樊。

    03|关羽的错误决策:越打,越忘记了战略目标

    关羽荆州之战,初期打得很“漂亮”。水淹七军、围攻樊城,先后击退曹魏七路援军,用兵飘逸,颇有西汉游骑兵之风。

    然而,关羽虽然在战术上打得非常漂亮,在战略目标上,却越打越模糊。

    关羽这次战斗,并不是要歼灭曹魏多少多少军队,也不是要俘虏曹魏多少高官、大将。而是要夺取襄樊,尤其是直接“坐”在汉水之上的襄阳城!

    然而,关羽既没有将襄阳作为重点攻击方向,甚至连围攻樊城也是“围而不攻”,干起了围点打援的事情,重视歼灭曹军,而没有认识到夺取襄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当曹魏决心同孙权媾和,放弃东边的利益,并且从汉中撤军,集中力气支援襄樊之后,关羽的失败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04|关羽败亡:三大优势已丧失,然而关羽却并没有及时调整

    第一变:兵力对比对调

    曹军回师之后,关羽却并没有夺取襄阳,因此得不到成都军团的支援。而曹仁却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援军。关羽突然就从优势兵力变成了弱势兵力,关羽的“围点打援”直接就变成了曹仁的“中心开花”。于是,强弱之势便改变了。

    第二变:孙权倒戈

    如果说,刘备夺取东三郡,使得关羽与刘封、孟达半包围了曹仁。那么当孙权倒戈之后,关羽就变成了被半包围的那个。这个时候,关羽本该退兵,放弃荆州,回到东三郡,与刘封、孟达合兵。

    孙吴白衣渡江

    然而,关羽心高气傲的毛病犯了。他没法接受自己失去荆州的事实,以至于在江陵城外迁延太久,还逼反了刘封、孟达二人,把自己从“半包围”的境地,带入了“全包围”的境地。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第三变:汛期已过

    荆州多水军,陆战则打不过曹魏的骑兵。水淹七军是7月的事情,而吕蒙白衣渡江,是闰十月的事情,过去了4个月。汛期早已过去,关羽之兵的作战环境,也从优势转变为了劣势。

    如此,关羽出兵时的三大优势和机会点,已经全然丧失。

    关羽把握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进攻机会,却进行了错误的决策,选择了消灭魏军,而非夺取要地,以使蜀汉军队能相互支援。而千载难逢的窗口期过去,关羽却又没有大大方方地承认错误,接受现实。实际上,以当时的形势看来,即便孙权不反水,关羽也必会被曹操击破。

    一点决策错误,竟导致三军覆灭,实在是令人叹息。

    参考文献:

    [1]方诗铭.《隆中对》“跨有荆益”的策划为何破灭——论刘备和关羽对丧失荆州的责任[J].学术月刊,1997(02):53-60

    [2]魏殿文.关羽奉令北征考[J].社会科学辑刊,1993(04):68-72.

    [3]王延武.关羽败亡与刘备的关系[J].江汉论坛,2003(07):68-71.

    [4]杨德炳.关羽北征之谜试解[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94(00):70-81.

    单字解释: 关 羽 伐 魏 失 败 详 解 大 环 境 巨 变 点 重 大 决 策 失 误 满 盘 皆 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