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面对三国时期的“硬骨头”城市,孙权:确实啃不动

    2023.10.16 | 历史网 | 次围观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西线发动了五次北伐,这些几乎人尽皆知,东吴则在东线多次伐魏,自公元208年至公元253年,东吴先后六次攻打“硬骨头”合肥,鏖兵之久、规模之大、烈度之强,均超出了蜀汉北伐。

    第一次合肥之战。公元208年,这时候的孙权,只有26岁,意气风发正当年,正值曹操赤壁惨败后北撤,于是,孙权挟吴军大胜余威,亲率大军10万进攻合肥地区,但只是在合肥城外留下了一堆尸体,便无功而返。按理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是,谁也不会想到,这只是孙权噩梦的开始,他的余生,都将被合肥这座城市,死死地钉在耻辱柱上。

    第二次合肥之战。公元215年,孙权觉得时机到了,再次率10万大军围攻合肥,意图一雪七年前的耻辱,此时的他33岁,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年华。然而,这一次孙权在合肥又败了,而且还是丢人现眼的惨败,10万之众,竟被张辽的八百人打得抱头鼠窜,于是乎,“张辽威震逍遥津,张八百大破孙十万,小儿不敢夜哭”,这些典故,与孙权的耻辱,一并留在了史书中。

    第三次合肥之战。公元230年,此时的孙权已经48岁了,如果不重视锻炼保养的话,应该是一个中年油腻大叔了,但孙权的心却并未油腻,因为合肥仍然骨鲠在喉。孙权这次动用了多少兵力无可稽考,但可以明确的是,孙权没有再硬杠,而是用了诈退之计来迷惑魏军,当他卷土重来的时候,却发现曹魏并没有中计,合肥城内的防守大军个个摩拳擦掌,孙权看了看这些虎狼之师,脚底抹油,撤了。

    第四次合肥之战。公元233年,孙权已经51岁,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很多激情和理想已经冷却了,却毫无防备地被辽东公孙瓒摆了一道,孙权大怒,想要攻打辽东,无奈鞭长莫及,毕竟当时没有远程轰炸机,也没有中程导弹,孙权没办法,又咽不下这口恶气,怎么办,那就继续打合肥吧!又是10万之众,又是久攻不克,又是惨败而归,历史在合肥这里开启了复印机模式,一遍一遍的复印着孙权的耻辱。

    第五次合肥之战。公元234年,孙权已经52岁,虽然刚刚在第四次合肥之战中铩羽而归,但这一年诸葛亮北伐吸引了曹魏大量火力,于是,孙权认为这是个机会,便带上陆逊、诸葛瑾等一干能臣,率军20万再次攻打合肥。这一次,虽然兵力翻了一番,结果却还是涛声依旧。这一年,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孙权可能也活明白了,正如周杰伦的歌词“追不到的梦想,换个梦不就得了”,于是,26年之后,在合肥这件事上,孙权与自己握手言和了。不过,同样是五次北伐无果,诸葛亮输给了“不可抗力”,孙权留下的却全是屈辱。

    第六次合肥之战。公元252年,孙权去世,但东吴的合肥梦仍未破灭,公元253年,魏吴之间最大规模的战争拉开帷幕——第六次合肥之战。此战,吴军的统帅诸葛恪率20大军围攻合肥,先中缓兵之计,幡然醒悟后久攻不克,不久,魏国司马孚率20万大军前来解合肥之围,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超过了40万人,尽管参战人数再创新高,但战争结果仍然是历史脚本的重复,吴军又惨败而归,唯一不同的是,吴军领军人物从孙权换成了诸葛恪,仅此而已。

    结语:东吴先后投入了70余万兵力,六次围攻合肥不克,孙权独占其中五次,从他青春年少的26岁,一直打到年过半百的52岁,都没能把合肥打下来,此地成了他一生都啃不动的“硬骨头”。纵观孙权的一生,用人是他的强项,用兵是他的弱项,“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像攻城这种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就应该让周瑜、陆逊这些专业人才来干,何必非要自己去费力不讨好呢,可惜孙权一代枭雄,却直到52岁才明白这个道理!

    单字解释: 面 对 三 国 时 期 的 硬 骨 头 城 市 孙 权 确 实 啃 不 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