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庞统说荆州荒残,诸葛亮说荆州是用武之国,两种说法哪个更高明?

    2023.02.20 | 历史网 | 次围观

    庞统没说过要放弃荆州,诸葛亮也没说荆州是蜀国一统天下之关键,以这个来比较卧龙凤雏的高低,没有说服力。

    庞统和诸葛亮都是当世难得的英才,他们俩的能力可以说是伯仲之间,说庞统比诸葛亮差很多的,我不认可。

    庞统和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军师中郎将,庞统长于军略,诸葛亮长于治国

    庞统本来是孙权的一个郡县功曹,在孙权下得不到重用的他去投靠刘备,怎奈刘备肉眼凡胎,看不出庞统的真才实学,让他当个小县令,鲁肃看到庞统不受重用,写信给刘备说,庞统不是百里之才,只有把他放到治中、别驾的位置,才可以让他展示自己的才能。要说眼光,孙权和刘备还不如鲁肃,还好后来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大力推荐下,庞统又受到刘备的重视。

    之后刘备一改之前的轻视,刘备与庞统谈论军计大事,不仅非常器重他,还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虽然有诸葛亮和鲁肃的强烈推荐,但如果庞统本身没有非凡才华的话,恐怕也很难脱颖而出。

    而诸葛亮正是刘备集团紧缺的战略规划家,诸葛亮之前,刘备集团四处征战,屡战屡败,胜少败多,从刘备创业开始就荆州就四处寄人篱下,毫无目标和规划。诸葛亮之后,《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日后的目标和具体的行动方案以及未来的战略规划,让刘备醍醐灌顶,从此不再迷茫。

    庞统从未说过荆州是累赘

    在《九州春秋》里记载了庞统对刘备说的一番话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很多人就这番话意思来判断庞统说荆州是累赘的,简单是一面之词,有些断章取义了,不错荆州经过赤壁之战后,残破不堪,人口凋敝,而且也是四战之地,东有孙吴,北有曹操,难以在荆州成就鼎足大业。这庞统说的就是荆州所处的严峻形势啊,并没有说荆州是可以放弃的累赘。

    赤壁之战后,荆州被三家瓜分,曹操占有长江上游荆州北面的南阳郡,孙权占据了长江中游的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占据了中下游的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武陵和桂阳),荆州已经不是刘表那时候远离中原的避祸之地,从曹操统一北方后,荆州就是三家必争之地。

    庞统说这话的意图是什么呢?后面一句才是庞统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益州天府之国,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乱,国富民强,人口众多,正好可以借此来招兵买马,扩大实力,以谋求成就大业。

    诸葛亮也没说荆州是蜀国一统天下关键,在诸葛亮眼中荆州与益州一样重要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一直以来的战略规划是两路出兵北伐,一路以一上将领荆州之军出兵宛洛,一路以刘备领益州之军出秦川,可以说在诸葛亮的心中,荆州与益州两路北伐才可以取得成功。

    我们再来重温下诸葛亮的《隆中对》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的意图很明显,刘备显然也听懂了,第一步就是荆州现任主人刘表守不住荆州,让刘备占据荆州,因为荆州地理位置四通八达,也是军事要地,荆州既是刘备日后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日后可以作为跳板进攻益州和北伐中原的大本营之一,所以必须要拿下。第二步就是以荆州为根本,图谋益州,不光是诸葛亮,其实东吴的周瑜也看出益州刘璋是个暗弱无能之辈,益州早晚是他人囊中之物,就看谁先动手去抢。益州有众多天险,易守难攻,而且是沃野千里的富庶大州,益州的土地面积抵得上北方曹操所占据的九州的一半。

    所以在诸葛亮的眼中和战略规划中,荆州和益州是一样重要的,荆州是后方的大本营,益州是可以发展和壮大势力的一处绝佳之地。

    庞统与诸葛亮是互补类型的人才,刘备一视同仁的重用。

    庞统投靠刘备之前,诸葛亮是军师中郎将(这个官职是刘备自己设置的),庞统来了之后,刘备弄了两个军事中郎将,他俩都是。

    刘备为何这样做呢?

    因为诸葛亮是《隆中对》的提出人,而庞统正是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他的加入,让刘备集团有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北伐,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后借得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

    另外庞统的官职变化,也透露出一个刘备日后的安排: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一般的军师只是参与提出谋略和良策,而军师中郎将既参谋决策,又有统御兵权的权力。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按部就班地实现《隆中对》的第二步。

    没过多久,刘璋应邀刘备入川抵御张鲁,刘备想要图谋益州的机会终于来了。看看刘备的两手安排。让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自己则带着庞统、黄忠、魏延等人和万余兵马入川。

    在当时的情况下,图谋益州和守卫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攻取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要同时进行两面的军事行动,必须要有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个一流的人才。

    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糜竺、孙乾、简雍、伊籍这些人只能搞搞外交,但说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完全是没有这个才能的。那么留守后方巩固荆州,诸葛亮是最适合的人选,不言而喻跟随刘备入川的只能是庞统。而且庞统不但才谋出众,更加懂得判断形势,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在入川过程中,知道刘备顾虑仁义之名,又看穿刘备的心思,庞统献了上中下三策让刘备去选择,最终让刘备选择不急不慢的中策,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可惜,在攻雒城的时候,庞统中箭身亡。

    结语:庞统提出荆州荒残,图谋益州,以益州为日后成就大业的根据地是根据当时赤壁之战后荆州的形势来分析的,但并没有否认荆州的重要性和放弃荆州的意思。同样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两路北伐也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荆州和益州都是日后北伐的关键,缺一不可。两人都是难得一见的奇才,何必一定要论个高低呢?

    单字解释: 庞 统 说 荆 州 荒 残 诸 葛 亮 说 荆 州 是 用 武 之 国 两 种 说 法 哪 个 更 高 明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