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雄心、虚心、狠心”,刘邦成就霸业的三种心态

    2023.07.13 | 历史网 | 次围观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是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在洛阳城宴请功臣宿将时,对自己作出的一番评价。关于刘邦的自我评价,后人认为客观中肯。从他与萧何、张良、韩信对比来看,刘邦确实不如“汉初三杰”,甚至说刘邦连英布、彭越等人都比不了。但是刘邦的魅力就在于这些“人中龙凤”都能唯他马首是瞻。

    到底刘邦身上有什么魅力,能够让秦末的有识之士纷纷来投呢?刘邦成就霸业的秘诀又是什么?

    一是雄心

    早年,刘邦到咸阳城游玩时,偶遇秦始皇出行的仪仗队,他自言自语地感叹道:

    高祖常繇咸阳,纵阳,观秦皇帝,喟然叹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

    此时的刘邦不过是区区泗水亭长,差不多是乡镇治安队长,当他见威风八面的秦始皇时,瞬间被秦始皇的气场所感染。他非但没有任何的自卑感,反而觉得自己应该效仿秦始皇那样,成就一番帝王伟业。

    史书说刘邦是沛县平民出身,早在刘邦以沛公名义起兵前,他连具体的名字都没有,所以《史记·高祖本纪》开篇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古代平民没有辈与名,普通人家给孩子起名时,都以“伯仲叔季少稚”为记号,相当于今天的“一二三四五六”。刘邦的原名叫“季”说明他排行老四,因为三哥早夭,刘邦一跃变成排行老三,俗称“刘三”。

    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秦朝人,能够拥有这样的雄心抱负,显然超出普通老百姓“三瓜俩枣”的人生理想。我们常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一个人有多大的理想抱负,就有多大的人生成就,刘邦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是虚心

    刘邦的一生似乎表现平平,无论是秦末农民战争,还是楚汉争霸过程中,刘邦一如既往地保持“沛县刘三”的本色。翻遍史书找不到关于刘邦行军打仗的表现,遇到急事难事,别人向他建议该怎么办,他就一切照办。这种看似毫无主见的性格,实际上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也更加说明刘邦能够虚心纳谏。

    比如,刘邦与郦食其初次相识时,郦食其走进营帐拜见刘邦,刘邦正枕着侍女的腿,让别人给自己洗脚,对郦食其爱搭不理。郦食其是堂堂的知识分子,见到刘邦玩世不恭的姿态,立刻批评他说:

    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郦食其痛骂刘邦说,你要是想笼络人心,集合天下人的力量推翻暴秦,就不应该用如此不礼貌的方式对待儒生长者。

    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倨慢不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刘邦听后,立刻站起来。向郦食其道歉。

    刘邦攻陷咸阳城后,立刻被咸阳城的富丽堂皇所吸引,想用“关中王”的名义把咸阳城据为己有,完全忘记项羽正在伺机向自己发难。樊哙见他“乐不思蜀”,又苦劝无用,只好请来张良游说刘邦,张良说:

    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原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直言不讳对刘邦说,现在刚灭掉秦国,你就想着如何享受,这就是桀纣重生的前兆。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樊哙的劝谏是对的,我认为大王应该听取。刘邦听完,张良一番话,赶紧率军离开咸阳城,把大军驻扎在霸上。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刘邦也经常犯浑,但他有个优点,那就是十分虚心。一个人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很难做到考虑周全,能够虚怀若谷,积极听取别人的建议,能够帮助自己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就是所谓“听人劝,吃饱饭”,刘邦就是这种人。

    三是狠心

    俗话说“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历朝历代的帝王无一不是如此,尤其对待功臣宿将时,向来都是卸磨杀驴、磨刀霍霍从不手软,刘邦也不例外。

    刘邦称帝后,总以为他的那些诸侯要造反,就以谋反罪处死了韩信等人,最后他的异姓诸侯各个人心惶惶,有的受不了压力叛逃匈奴,但还是被刘邦给诛杀了。

    汉朝建立后,刘邦大搞分封制犒赏那些从龙旧臣,给他们封王拜侯。很快刘邦就有些后悔了,疑心病越来越重,总觉得那些异姓王都靠不住,八个异姓王大多被刘邦以各种“莫须有”罪名杀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后燕王卢绾),只有赵王张耳和张敖(儿子)、长沙王吴芮和吴臣(儿子)幸免于难,因为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吴臣帮助刘邦除掉英布立下大功。

    异姓王都是外人,杀掉也就罢了。刘邦对待父亲也丝毫不留情面。项羽把刘老太公俘虏,以此要挟刘邦赶快投降,不然就把刘老太公扔到锅里煮了。刘邦居然不慌不忙地说: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面对亲生父亲被敌人俘虏,随时都有性命威胁,刘邦对敌人说,你要是一定要煮我父亲的话,记得给我留一碗汤。我们很想像,项羽听完刘邦的话后,内心会有何感想。

    后记

    刘邦,中国历史上首个地地道道的出身平民的帝王,他能够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绝非偶然。因为从他身上,体现出一个成功者该有各种“素质”,雄心是成大事的前提,虚心是成大事的关键,狠心是成大事的手段,这三者是刘邦能够成就霸业的“秘密”所在。

    单字解释: 雄 心 虚 心 狠 心 刘 邦 成 就 霸 业 的 三 种 心 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