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正史上的狄仁杰是个怎样的人?他去世之后,武则天痛哭

    2022.10.11 | 历史网 | 次围观

    关于狄仁杰的影视剧一度十分火热,其中的狄仁杰往往以“神探”的形象出现:当很多人面对扑朔迷离的案情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破解时,狄仁杰被寄予厚望出场,他心细如发,观察入微,常常能够从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处找到破案关键,最终成功将案件侦破。

    那么历史上的狄仁杰又是个怎样的人呢?是不是也总能不负众望,成功破解难题呢?

    1、少年狄仁杰

    狄仁杰是山西太原人,他的祖父狄孝绪、父亲狄知逊都曾在唐朝担任官职。

    2000年7月在山西太原迎泽区出土一座古墓,地点距离狄仁杰的故里,太原狄村只有三公里。据推断,该墓墓主正是狄仁杰的高祖狄湛。从狄湛的经历和官职来看,狄湛是羌人,其曾祖与祖父曾经担任北魏略阳公,出自天水狄氏一脉。由此,正史中极其简单的狄仁杰家世得到证据确凿的补充。

    狄仁杰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反倒对破案之类的事情没有过分热衷。

    狄仁杰还是个儿童的时候,家里有一个仆人被害,县吏前来查办此事。为了自证清白,狄家的上下人等都纷纷到县吏面前为自己辩解,只有狄仁杰仍然安稳地坐着读书。

    县吏见狄仁杰这副样子,于是就上前去责问他。狄仁杰淡淡地说道:“书籍之中,文字之间,圣贤犹在。即使我十分用心地去阅读这些文字,仍然担心不能全部领会圣人之意,又哪里有闲心去应付俗吏呢!这有什么可值得责怪的呢!”

    年少时的狄仁杰就显示出如此与众不同的特质,即使是在混乱的局面中仍然能够保持冷静,如果说历史上的狄仁杰真是“神探”的话,这个素质不可或缺。

    狄仁杰长大之后,参加明经考试中举,被授予汴州判佐的官职。

    2、画家阎立本的眼光

    狄仁杰担任汴州判佐期间,因为被人诬陷,被带到负责官吏考核的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面前。正是因为这次见面,狄仁杰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受到阎立本的提拔。

    阎立本见到狄仁杰之后,这个年轻人目光中的沉着、冷静都使阎立本为之折服,他非但没有追究狄仁杰的过错,反倒夸奖道:“从一个人所犯的过错,就可以了解这个人的品德。足下正是如此啊,你可真称得上是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阎立本是有名的画家,以他的眼光看人,看中的绝不仅仅是相貌这些外在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一举一动所表现的个人素质也会有更高的要求。但就是这样一位对人物形象有较高要求的高级官员,他见到狄仁杰后赞不绝口,称赞狄仁杰是“非画不可的人”。

    狄仁杰的相貌、气质如何出众由此可见一斑。经过此次见面之后,因为阎立本的赏识,狄仁杰被提拔为并州都督府法曹,专门负责司法的官员。

    3、大理寺丞

    677年左右,狄仁杰被提拔为大理寺丞,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

    狄仁杰到任的时候,大理寺有大量的积压案件,狄仁杰仅在一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涉及一万七千人的案件判决,其判决的神速与公正,完成后竟然没有一个人为之不平喊冤。

    处理积压案件的同时,狄仁杰也要处理随时发生的新案。

    武卫大将军权善才曾经率领卫队在昭陵值勤,期间有一个军士犯了法,权善才依法惩处了他。军士受到惩处后觉得很委屈,于是就多次请求拜见唐高宗,哭诉委屈的同时,他举报权善才曾经带人砍伐昭陵的柏树,犯了大不敬的罪过。

    唐高宗委派狄仁杰审理此案,狄仁杰认为权善才犯这种错误免职就可以了,唐高宗却认为:“他砍伐的是昭陵的树木,这会让我承担不孝的罪名,所以应该把他诛杀!”

    唐高宗一向至孝,他对狄仁杰说这番话的时候痛哭流涕,看上去十分悲伤。狄仁杰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只能给予权善才免职的处理。

    当时在场的人都纷纷向狄仁杰示意,让他赶紧出去执行旨意,不要当面触怒唐高宗。

    对于这些人的善意,狄仁杰仍然不为所动,他继续据理力争:

    “我知道逆龙鳞、触怒人主,从古至今都是很难的事,我却不这么认为。假如是桀、纣一样的君王,这事确实很难,但是我现在幸运地遇到了堪比尧、舜的君主,所以我并不担心受害。

    以前汉文帝、魏文帝时,也曾经有人犯下盗取高庙的玉环这样的罪过,有张释之、辛毗在朝廷上奋力进谏,最后犯罪者都得以从轻发落。国家律法已有定规,如果罪不至死却非要处死他们,那陛下如何取信于天下呢?

    现在陛下只因为昭陵的柏树就要杀掉一位征战疆场的将军,千年之后,后人会如何评价陛下?因此臣不敢奉旨诛杀权善才,因为那样会陷陛下于无道的恶名!”

    经过狄仁杰的力争之后,唐高宗的怒气消解,权善才得以免死。

    这件事情过去没多长时间,狄仁杰被提拔为侍御史,负有弹劾百官的责任。

    狄仁杰上任后,司农卿韦机因为给恭陵加开便房过于华丽而被弹劾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因为恃宠生骄也受到惩处。

    一时,朝廷风气为之肃然。

    4、智斗来俊臣

    690年,武则天称帝,第二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参与朝政机密,位同宰相,武则天对他的才能和胸怀十分赏识。

    狄仁杰虽然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却仍然没能躲过酷吏来俊臣的陷害。692年,来俊臣及其党羽诬陷狄仁杰、益州长史任令晖、文昌左丞卢献等六位官员,狄仁杰等多人被捕入狱。

    按照来俊臣以往的手法,仅仅惩治犯罪者本人还不够,常常要把罪犯的全家都株连在内,对待狄仁杰等人他同样如此。

    来俊臣审讯狄仁杰时出乎意料地顺利,狄仁杰很快就承认自己有罪,因此来俊臣就放宽了对他的处置,狱卒也不再特意防范他。

    在这种情况下,狄仁杰得以从看守那里借来笔墨,他以头巾为纸,把自己的冤屈都写了下来,然后藏在棉衣之中。都准备好了之后,狄仁杰叫来判官王德寿,对他说:“现在天气太热了,请告诉我的家人来把棉衣取走。”

    王德寿毫不防备地叫来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让狄光远取走了那件藏有书信的棉衣。狄光远知道棉衣中必有玄机,经过仔细查看后发现了那封信,于是求见武则天,把书信交给武则天请求为父亲申冤。

    武则天召见来俊臣后,又召见狄仁杰细问其中原因,问他:“你为什么承认谋反呢?”

    狄仁杰回答道:“如果我不承认,恐怕早就被鞭笞致死了!”他把其中曲折告诉了武则天,最终得以免去死罪,被贬为彭泽县令。

    来俊臣是武周时期著名的酷吏,经他手枉杀、灭族者达到了几千家,其中包括李唐宗室和朝廷大臣,以狄仁杰的机智得以全身而退,只接受贬职的处分,实属不幸之中的万幸。

    5、举荐贤才

    697年,来俊臣被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扳倒,狄仁杰重新回到京城,再次拜相,深受武则天的信任和器重。

    狄仁杰非常注重推荐贤才,他曾经向武则天推荐荆州刺史张柬之为宰相,武则天当时只是把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

    过了没多久,武则天再次让狄仁杰推荐贤才,狄仁杰又提起张柬之,强调说道:“我向陛下推荐的张柬之是可以做宰相的,不是作司马的!”

    武则天于是再次提拔张柬之为秋官侍郎,不久就任命为宰相。

    后来张柬之与朝中重臣联手,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位,为恢复李唐王朝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这虽然违背武则天的意愿,却和狄仁杰的意愿不谋而合,狄仁杰看人的眼光果然很准。

    后来的宰相桓颜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人也都出自狄仁杰的推荐。狄仁杰举荐贤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因此受到武则天的高度赞赏。

    武则天十分敬重狄仁杰,尊称他为“国老”,一直拒绝他的退休请求,只是免去了他上朝时的跪拜之礼,同时告诫其他大臣:“不是十分重要的大事,就不要去打扰狄公了!”

    公元700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71岁。武则天听到狄仁杰去世的消息后,不由痛哭说道:“朝堂空矣!”她追赠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同时为他废朝三日。

    后来,每逢朝廷有大事难以决断的时候,武则天都会想起狄仁杰,叹息道:“上天为什么要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呢!”

    后人评价武则天时曾经说道:武后临朝二十余年,她任用的大臣奸正各半,但是把持大权的多是贤才,比如宰相狄仁杰、姚崇执掌于内,名将娄师德、郭元振守卫在外。内外皆安,天下事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所以虽然武后凶残却不至于衰败者,原因就在于此。

    参考资料:《旧唐书》

    单字解释: 正 史 上 的 狄 仁 杰 是 个 怎 样 的 人 ? 他 去 世 之 后 武 则 天 痛 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