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翻开这本《清朝皇室取名“指南”》吧!

    2022.09.24 | 历史网 | 次围观

    探源中华文明砥砺民族之魂

    大部分父母在给孩子取名这件事上,总是怀揣着美好的想法,要么是挑选寓意上乘的字眼,希望孩子能成长为父母所期待的模样;要么是针对孩子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补足,比如名字的偏旁会带上“金木水火土”中的一个。

    在中国,取名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一定体系和标准。

    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属于较为特殊的朝代,因为它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满族,而满族文化在和汉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汉化倾向。

    因此,清朝满族的取名文化,在入关前后也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演变。这篇文章便来带大家了解这一演变。

    入关前:实用功能为主,美观忽略不计

    满族入关之前,取名只是出于实用功能,并不会在名字的寓意上花心思。很多地位很高的满洲贵族的满语名字,音译过来似乎并不难听,但实际上的寓意,在汉族人看来可能觉得奇怪甚至粗俗。

    有用动物命名的,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多尔衮”,意思是“獾”,此外还有“朱玛喇”,意思是“黄鼠”;也有用物品命名的,比如“苏纳”意思是“牵狗的绳子”,“博洛”意思是“凉帽”;甚至还有表示“傻子”的“岳讬”,表示“唠叨”的扬善。

    总之,在入关前,满族人取名可以说是到了“随便”的程度,任何词性、任何词类,“随手”就能拿来当人名。

    而且这些看起来随便的名字,不像汉族人取名一样,只是作为小时候的“贱名”方便养活,而是用作一辈子使用的大名,要伴随一个人一生。

    金交龙纽“天子之宝”(皇太极时期)牙牌两面分别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天子之宝匮”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这体现出满汉文化的巨大差异,即满族人不在乎取名用词的褒贬,只把名字作为一个区分性的称谓。

    入关后:取名体系化,用词文雅化

    满族入关之后,和汉族人的交往日益密切,汉文化对满文化的同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取名方面,也使得满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虽然顺治一朝就已经入关,但由于有规律的取名从康熙开始,所以这里主要以康熙以后的皇子命名为例。

    一是辈分字的出现。辈分字也就是为了防止成员辈分混乱,用于区分辈分的字,同一辈的家族成员拥有同一个辈分字。

    康熙为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选了“胤”和“弘”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用到乾隆皇帝弘历一代不够用了,他便增加了了“永”“绵”“奕”“载”这四个字;道光也选了“溥”“毓”“恒”“启”作为后代的字辈。

    乾隆帝妃与嘉庆帝幼年像轴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虽然清朝的历史在“溥”这一辈就画上了句号,但爱新觉罗家族此后的后代取名,依然沿用这个字辈,比如溥仪的弟弟,溥任的三个孩子,分别叫做毓嶂、毓则、毓岚。

    孝全成皇后与幼子像轴图中皇子即咸丰帝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二是名字越来越文雅。从上述的入关前后的取名对比,就能看出取名的文雅化倾向。入关前,满洲贵族没有汉名,我们今天看到的名字都是满文的音译,音译后常见的汉字有“儿”“兔”等等,后被美化为“尔”“图”。

    当满族人学习汉族文化后,意识到这些字在汉语中有些粗俗,有损其形象,于是他们就开始仿效汉族人的取名方式,选择文雅的汉字字词,以提升自己在汉族人眼中的形象。

    当然,在吸收汉族取名文化的同时,满族依然保留了一定的习俗。比如依然有坚持用满语取名的满族官员。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满族人是以统治者的身份入主中原,但中原文化并未完全统一为满族文化。

    相反,满族文化在诸多方面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取名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这既体现出了汉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杜家骥.满族入关前后之取名及相关诸问题分析[C].北京国际满学研讨会论文集.1992:209-224.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

    单字解释: 翻 开 这 本 清 朝 皇 室 取 名 指 南 吧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