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项羽不肯过江东,不仅是为了面子和爱情,他还想通了什么?

    2023.05.26 | 历史网 | 次围观

    楚霸王项羽兵败逃到了乌江边上,本有一叶轻舟飘然过江而去的机会,他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把一颗大好的头颅让那些小人拿去争功,这让多少后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为什么就不肯过江去呢?

    江东是楚霸王的根据地,即使到了楚汉战争后期,像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尉等人依然惟霸王马首是瞻。所以连唐代大诗人杜牧也纳闷,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呀!忍得一时之耻,重整旌旗十万逐鹿中原,那鹿死谁手还正未可知呢!

    不肯过江的最通俗的说法是,西楚霸王自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他是为了面子而自刎乌江的。历来大家都对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饱含同情并高度赞扬。李清照的一首《乌江》写出了大家的心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种说法应该是始于太史公司马迁,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项羽突出重围,来到乌江边,此时乌江亭长劝他即刻渡江,可项羽却苦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这里太史公写史却是小说家笔法,他著史时霸王已死七十余年,他与亭长的对话何由知之?毋宁说是借霸王之口抒太史公之情怀耳!当然,笔者也特别愿意西楚霸王就是因此而死,英雄本当如此,宁可站着死于天地之间,也绝不会忍辱苟且而偷生!

    第二种说法来自于爱情派。有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虞姬之死使霸王万念俱灰,因而他是为了爱情而死的。

    这当然是一段凄美的爱情。项王当时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

    美人之血染红了霸王的征袍,“虞姬死而子弟散”,于是霸王选择和美人同生共死,黄泉路上也要联袂同行、载歌载舞。但是这只能是一段美好的想象。

    虞姬是死在垓下的,霸王要殉死也不会再跑到乌江边上,当场就跟着自杀才是感天动地的千古绝唱。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还天下一个太平。这简直是地藏王菩萨才有的思想高度,霸王好战残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忽然之间开始可怜天下苍生,这个人设的转折似乎来得太过生硬。

    个人认为,楚霸王有了逃生的机会反而决定以自刎而结束生命,是他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想通透了,他就不想再作无谓的努力,干脆一死了之。

    在兵临绝境,四面楚歌的时候,楚霸王一定在反复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想当年,自己从江东起兵,所到之处望风披靡,三年而灭秦,大封诸侯于天下,他们哪个不得跪着来见我?后来跟这个地痞流氓刘邦开了战,这样的人要武艺没武艺,要才学没才学,要脸皮没脸皮,这是一个连他爹都可以舍弃不顾,你要煮他的老爹,他还声称要喝碗汤的奸贼!历史舞台玩的不是武艺,不是英雄气概,玩的就是刘邦擅长的那些恶心玩意儿,什么下三滥的伎俩他都能用出来,这样的家伙才无往而不胜。

    即使我过了江东,再招十万子弟兵谅也不难,可我有把握战胜这个奸贼吗?亚父曾经说我妇人之仁,现在想来确实如此,我没有刘邦那样厚的脸皮,更没有他那样黑的心肠,我终究还是打不过他!

    既然如此,我还过江东去干什么呢?再让江东父老赔上十万子弟的性命?与其那时再死,还不如现在就做个了断!

    “虞姬死而子弟散”是项羽自杀的前提,他应该是在自省的过程中悟出了自己的致命弱点,再加上他生就的宁折不弯的性格,他自刎于乌江似乎勉强能说通了吧?

    单字解释: 项 羽 不 肯 过 江 东 不 仅 是 为 了 面 子 和 爱 情 他 还 想 通 了 什 么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