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诸葛亮此生杀错3员大将,倘若留下一人,蜀汉便有可能统一天下

    2024.05.02 | 历史网 | 次围观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神机妙算、无所不能,尽管相比起真实的历史,诸葛亮颇有些被神化了,但谁也不可否认,他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

    这样一个人物,却也有犯错的时候。诸葛亮这一生,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杀害了三员优秀的大将。如果不杀害他们的话,蜀汉可能早已一统天下了。

    谋略过人的马谡

    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也知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而马谡这个不错的人才,便是因为一时失误失了街亭而命丧黄泉。

    马谡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在家中五个兄弟中排行最末,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

    他在年轻一辈中算是才华横溢的,不仅深知兵法,在军事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诸葛亮很器重他,将其视为知己,常常与他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一直从白天谈到黑夜。

    但是,刘备却不信任马谡,临终前,他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要谨慎!”可诸葛亮并未听取刘备的意见。

    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国。北伐魏国的第一场战役便是街亭之战,显而易见,这场战役对诸葛亮来说十分重要。

    既是重要的战役,诸葛亮本来应该派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去担任主将。

    但由于诸葛亮和马谡关系好,十分信任他,认为他能担此重任,便直接任命他为四镇将军,让他担任主将,指挥街亭之战。

    然而,马谡虽然有丰富的军事理论,但是缺乏实战经验,这在战场上是容易吃亏的。

    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

    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但马谡只认为自己是对的,拒不采纳他的计谋。

    当时,马谡的对手是河北四大名将之一张郃,相比之下,初出茅庐的马谡怎么能是他的对手?

    张郃断绝了蜀军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大败蜀军,马谡差点直接死在战场上,幸好王平制造了援军到来的假象,把马谡救了出来。

    马谡带领的士兵四散而逃,就这样丢失了街亭,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据点,只能退军。这样的惨败,对于蜀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回到军中,诸葛亮迫不得已“挥泪斩马谡”,连同与之一起在街亭作战的张休、李盛等全部处斩,以平定军心。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马谡死在了狱中。

    马谡死后,诸葛亮前去吊丧,痛哭流涕,并安抚他的子女。

    马谡死的时候不过39岁,正是一个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时候,难免让人觉得惋惜,可街亭失守也不是马谡一个人的错。

    诸葛亮本不应该操之过急,明知道马谡没什么实战经验,还让他去指挥那么重要的街亭之战,追根到底,街亭之战败也败在诸葛亮太没有耐心。

    马谡本应该是一个被好好培养的人才,倘若诸葛亮能有些耐心,悉心培养他,那么日后,他必定会成为蜀国优秀的统领或参谋。

    在他失败之后,诸葛亮却将其处死,这无疑是让蜀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人才。

    忠心耿耿的刘封

    若说诸葛亮杀死马谡是为了稳定军心,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害死刘封,便是他不懂得培养人才了。

    刘封原名叫寇封,本是长沙罗侯寇氏之子,是一户刘姓人家的外甥。

    刘备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后暂居荆州,在一次庆功宴上,刘备一眼看见站在刘表身旁年纪不大却气宇轩昂的少年寇封,觉得这少年是个可用之才,想将其招至麾下。

    四十余岁的刘备当时还没有儿子,便想把寇封收为义子。

    因为刘备已经名扬天下,跟曹操齐名,所以寇封很愿意追随他。于是乎,寇封就改名为刘封,成为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

    求贤若渴的刘备是把刘封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的,而刘封也不负所望,为人很有分寸,据说他为人节俭,一次把地上的肉捡起来吃了。

    刘备看见后,他对刘备说了一番很有见地的话,让刘备刮目相看。

    其次,刘封也的确是个难得的将才,在一众二流将领中脱颖而出,还愿意虚心跟着张飞等人学习兵法。

    建安十六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召诸葛亮入蜀,刘封率军随同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进攻益州,在这一战中表现得极其勇猛,所过之地几乎战无不克,立下了大功劳。

    益州被平定后,刘备十分高兴,任命年仅二十岁出头的刘封为副军中郎将。

    后来,刘备拿下了上庸这个可以打通汉中与南郡军事要地,他思来想去,把上庸交给了刘封管辖,并封其为副军将军,足见他对刘封的信任。

    原本,这可以成为刘封辉煌仕途的开始,谁也没想到成了结束。

    建安二十四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奉命伐魏,原本进展顺利,将曹仁包围在了樊城、襄阳一带,没成想,略微大意的关羽打到最后兵力不够了,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离荆州距离最近的便是刘封管辖的上庸了,关羽多次要求盘踞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派兵援助他。但是,刘备当初想收刘封为义子的时候,关羽有不同的意见。

    担心刘备日后有了自己的亲儿子,义子和亲子会争夺权位,只是刘备心意已决,而刘封便从那个时候起对关羽没有什么好感。

    关羽一向看不起孟达,孟达自然也就不喜欢他,因此,孟达便不断在刘封耳边煽风点火,阻止他派兵去支援关羽。

    所以,刘封和孟达两人以上庸三郡占领不久,不敢轻易离开为由拒绝了关羽的请求。

    刘封不支援关羽,兴许有自己对于形势的考量,不能不考虑一些后果,又或许他认为关羽哪怕是失败,也只是能攻下襄樊而退守江陵,算不上是失败。

    可他没想到,大意的关羽最后失去了荆州,并且死得十分惨烈。

    关羽之败不能全部归咎于刘封,但刘封确确实实是有情理上的过错的。

    孟达是个人品卑劣的世故之徒,见关羽兵败身死后,觉得刘备必定不会放过自己,于是转而投靠了魏国。

    他虽然卑劣,但对于一些问题看得很透彻,劝刘封跟着自己投靠魏国,但刘封对刘备忠心耿耿,还愿意相信这个养父不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奉刘备召见的命令,回到成都请罪。

    回到成都后,刘备怒火中烧,质问刘封为何不援助关羽,但这个时候,刘备还没想要杀他。

    是诸葛亮私底下对刘备说:“主公,封刚猛,易世之后恐怕难以制御!”

    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刘封日后会很难控制,留着他是个后患。

    但是,倘若刘封真的不够忠心,他又怎么会回到成都向刘备负荆请罪呢?

    刘备听完诸葛亮的话后,觉得这个老臣肯定不会害他,便赐死了刘封,刘封此时才后悔没有听孟达的话,他没想到义父真的会那么狠心。

    刘封自裁后,刘备又感到痛惜,有点后悔赐死他,但不管怎样,蜀国是失去一个人才了。

    说到底,诸葛亮并不应该落井下石,如果刘封不死,那他日后会成为蜀国的一把快刀,而蜀国在战场上就不会那般无助了。

    骁勇善战的魏延

    魏延是蜀国的最强武将,立下了不少战功,但最后却被诸葛亮设计杀害。说起来,诸葛亮最不应该杀的人,大概就是魏延了。

    不管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中,魏延刚出场的官职都不高,甚至可以说只是刘备身边的一个“小透明”。

    和黄忠不同,魏延是主动投降刘备,而黄忠是好不容易劝降的,所以,蜀国众人觉得黄忠更是值得珍惜的人才,而魏延可有可无,因此在一开始,魏延总是得不到重用。

    此外,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他就救下了老将黄忠,并且为攻打长沙城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诸葛亮却认为他有反骨,竟要把他推出去斩首示众。

    此后,魏延一直活在诸葛亮怀疑的阴影中。但是,入蜀之后,刘备发现魏延骁勇善战,武力极强,因此,越来越看重他,让他步步高升。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定治所于成都,便要选一位汉中太守镇守在当地,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人选会是张飞,张飞也觉得非自己莫属。

    可意外的是,刘备竟然提拔魏延当汉中都督、汉中太守。

    魏延一时风头无两,但他并不居功自傲,而是打山匪、收留难民、鼓励民众劳作,担负起复兴汉中的职责,也加强了蜀汉的驻防。

    可以说,魏延对蜀国的贡献是很大的。

    而魏延实际上对刘备也十分忠心,《三国志·魏延传》中描述了一段魏延对刘备说的话:“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而至,请为大王吞之。”

    意思就是,如果曹操带着全国之力而来,我就为主公把他们拒之门外;如果带着十万将士而来,我就为主公把他们都杀了。

    可惜的是,刘备去世后,魏延在诸葛亮手下完全得不到重用。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多次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实际上都是从他在战场上的经验而来的,可诸葛亮拒不采纳。

    诸葛亮还常常怀疑魏延有反叛之心,稍稍做错什么就要严厉地指责他。时间久了,魏延内心越来越不满。

    当然,魏延为人清高孤傲是事实,时常看不起人,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更不会处理官场的人际关系,因此,并没有多少朋友。

    在官场上,杨仪就十分讨厌魏延,两人谁也看不起谁,时常起冲突。

    或许诸葛亮最看不惯的是魏延的性格,他担心若以后军中无人,魏延很容易成为领头人,于是处处提防着他。

    诸葛亮在临死前把三军托付给杨仪、姜维等人,唯独没有召见魏延,他还给马岱留下了锦囊妙计——若是魏延日后有反心,可以立刻诛杀他。

    诸葛亮死后,刘禅尚且年幼,并且全无才能,蜀国一直处在风雨飘摇的境况中。

    在诸葛亮未完成的第五次北伐中,大军都随着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

    杨仪和魏延互相指责对方是反贼,而满朝文武都站在杨仪这一边,魏延手下的将士知道此事错在魏延,纷纷投奔他人,魏延与其儿子无奈之下逃到汉中。

    在途中,马岱追上了他们几个人,在背后捅死了魏延。一代骁勇善战的武将,就这样潦草地结束了一生。

    《三国志》中记载道,马岱将魏延的头颅砍了下来,献给了杨仪,杨仪竟觉得还不解气,诛杀了魏延三族。

    魏延虽然是被马岱捅死,但他实际上是死在了诸葛亮的猜忌之下。

    魏延实际上并没有反心,更没有做出反叛之事,而诸葛亮并不给他机会,只是怀疑他会谋反,便设计害死了他,这对他来说未免有些不公平。

    三国中,其实只有曹魏的张郃能勉强与魏延匹敌,其他的将领论武力论军事谋略,都不是他的对手。

    若魏延不死,继续镇守在汉中,三国中还是无人能进犯,蜀汉一统天下也有可能。

    所以,诸葛亮最不该杀的,是魏延无疑了。

    马谡、刘封、魏延这三个人,都是难得的英才,即使他们自己本身有错误,可毕竟罪不至死。他们的死,怕是三国时最让人惋惜的人。

    这三个人皆命丧黄泉,导致蜀国没有什么能人可用,七十多岁的廖化竟还要为了蜀国上战场厮杀,不免让人汗颜。

    这三个人若是有一个不死,蜀国后期恐怕不至于那么孱弱,还成了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人无完人,机关算尽的诸葛亮,也有犯错的时候。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后人要做的,并不是去评判一个人的是非,而是以史为鉴,时刻警示我们自己。

    单字解释: 诸 葛 亮 此 生 杀 错 员 大 将 倘 若 留 下 一 人 蜀 汉 便 有 可 能 统 一 天 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