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巨鹿之战项羽为何能以5万人打败40万秦军?看看战争过程就知道了

    2024.05.02 | 历史网 | 次围观

    战争背景简介

    公元前209年,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并杀死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不足忧,于是渡过黄河,汇合前来增援的王离军20万(长城军)一起攻打赵国,大败赵军。张耳为赵国国相,都逃进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了巨鹿,自己的军队驻扎在巨鹿南边,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给他们输送粮草。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派军救援,由于秦军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项羽杀不进军的宋义,担任楚军上将军,挥师北进救援。

    战争双方实力对比

    秦军:主将王离、章邯等,两人各率领军队约20万,共计40万。王离率军围攻巨鹿,章邯率军驻守棘原。楚军:主将项羽,率领军马5万人,从安阳北上到漳水南岸。联军:其他诸侯国联军,有陈余等人,共计10万左右,因畏惧秦军势大,不敢上前营救。

    战争过程

    项羽决定北上之前,秦军的部署如下:当时驻军是秦军布局是王离军围巨鹿,章邯军队驻扎在巨鹿南侧,黄河上面是秦朝的水师,而水师的作用是给40万秦军运送粮草,既将关内的粮草沿黄河运送到前线,再经过甬道运送到章邯军和王离军的大营,秦军的章邯部就是专门保障甬道安全的部队。章邯和王离军队由一边筑甬道保护粮草运输,一边随时对救助巨鹿的援军打击,这只军队像两只虎钳,牢牢的盯死猎物。

    项羽看到了这一点,他也清楚自己的人马只有五万人,若是面对章邯和王离两支大军,是绝对没有胜算,所以要想取胜,第一步就是要将王离和章邯分开,使他们不能互为犄角。攻其所必救,这样才能调动军队,所以在项羽从安阳北上之后,先派遣疑兵和齐国水师在黄河边上进攻秦军的中转站,秦军章邯部因为担心后方被袭扰,部队南下,章邯也将主力南下,而此时章邯与王离的距离加大,中间的甬道缺点被扩大。甬道是秦军粮食运输的通道,秦军最初又章邯派重兵把守,但是随着章邯主力南下,甬道的防御不那么密集。

    项羽发现了这一个机会。等到他到达了漳河南岸的时候,他立即命令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河,直插章邯和王离之间的甬道。王离军已经连续围攻距离好几个月,部队非常疲劳,楚军则由于宋义在安阳畏缩不前,反倒是休息了一个多月,所以楚军是锐气之师,而秦军则是疲惫之师,双方一经接触,秦军就败退了。

    这次试探效果非常好,因为英布和王离交火取胜,说明秦军并非是不可战胜,大大鼓舞了联军的士气。此时项羽大大军已经全部过河,他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项羽此次偷袭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秦军坚守的甬道。楚军趁机攻占了甬道,切断了王离军队的粮食供应,也切断了王离军队与章邯军队的联系。

    这场局部战争的胜利,也大大的激励在围观的诸侯,陈余就开始出动军队牵制王离军队南下打击英布的军队。章邯得知甬道被英布切断之后,他知道事态已经非常严重,立刻带军援救甬道,不曾想这招正中项羽之计,项羽以逸待劳,大攻章邯,章邯不得已退守棘原。此时战场上的形势完全改变,由于章邯北上打通甬道的不可能,致使王离围攻巨鹿的二十万大军成为了孤军,深陷张耳、陈余、英布和项羽的包围之中,虽然此时王离部队的人数占据上风,但是甬道切断,粮食就跟不上,大军一旦缺粮,立马会陷入混乱。王离军队攻守之势的转变太快了,他的部队还没有来得及调整,项羽已经率领部队杀向他了。

    王离毕竟还是将门之后,他连续组织了多次冲锋,都被项羽打败,最后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楚军终于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巨鹿之战第一阶段结束。楚军打败王离之后章邯也胆寒楚军的力量,有了投降楚军的打算,项羽考虑到联军的粮食也不多,所以与章邯议和,最后又坑杀了秦军二十万。联军最终取得了巨鹿之战最后的胜利。

    楚军战胜秦军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项羽先用诱敌之计,将秦军章邯部引诱南下,致使王离部和章邯部分开,创造了分割围歼的条件;第二、项羽进攻秦军最薄弱的甬道,切断王离军队的粮草供应,使王离军队不战自乱;第三、项羽在整个战争中体现出速度的重要性,以快速机动的来回运动,将王离军队从包围别人,变为被包围的对象,攻守之势异也。第四、秦军长期征战,已经是疲惫之师,而项羽破釜沉舟激励了楚军的战斗力,双方士气差距非常大。

    单字解释: 巨 鹿 之 战 项 羽 为 何 能 以 万 人 打 败 万 秦 军 ? 看 看 战 争 过 程 就 知 道 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