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国考”的首创者,居然是一位“文盲和土匪”出身的胡人皇帝

    2024.05.02 | 历史网 | 次围观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大幕即将开启,在很多朋友的印象中,已实行了一千四百余年的国考或科举取士制度始自于隋朝。但很多朋友有所不知的是,真正的首创者则是这位出生于一千七百多年前大字不识、土匪出身的羯族皇帝——石勒,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石勒(274年-333年),羯族,字世龙,上党郡武乡人,其祖其父皆为部落小头目。或许是遗传使然,石勒从小就长得很“武乡”,大手大脚,虎头虎脑,“野蛮生长”至成年后,“壮健有力,雄武好骑射”。

    石勒二十岁时,上党郡一带遭遇百年未遇之大旱,连续十个月滴水未下,土地龟裂,颗粒无收,百姓流离,作为三等公民的石勒一家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生计,石勒只好与族人一起外出讨生活,结果生活没讨到,反而讨来了祸患——时为并州刺史的司马腾,为了弥补军饷之不足,利用灾荒之机大肆抓捕贩卖胡人,石勒也未能幸免。不久,便被官军卖到了茌平,成为大地主师欢家中的一名带枷奴隶。一来二去,师欢发现石勒不仅干活是把好手,而且颇有头脑和人缘,于是,便免除了石勒的奴隶身份,并提升其为工头。过了不久,师欢又把家中的十几匹骡马也一并交给了石勒,让其代为打理。

    这对自小就与牛马打交道石勒来说,可谓是小菜一碟,不出三个月,他便将这十几匹原本体瘦毛长的骡马“打理”得膘肥体壮,更重要的是,在放骡牧马期间,石勒还结识了茌平县的一位官人,时为晋军“弼马温”的汲桑,并因善于相马而获得了汲桑的好感和信任。后来在汲桑的帮助下,石勒脱离了苦海,恢复了自由身,并于不久后,又返身将与自己一起被卖身为奴的十七位小伙伴救出牢笼,组成“十八罗汉”,过起了落草为寇,打家劫舍的土匪生活。

    就在石勒一伙啸聚山林,占山为王,整天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快活逍遥之际,晋廷内部上演了一场世纪闹剧——“八王之乱”。一时间,中原一带狼烟四起,战火纷飞,各地的“雄狮猛兽”趁晋廷内卷、无暇他顾之机,纷纷出笼,欲火中取栗。原成都王司马颖手下的大将公师藩,也乘机起兵自立。见有机可乘,石勒遂带领“十七罗汉”下山,投奔了公师藩。公师藩自然喜出望外,当即任命石勒为前锋。石勒也不负所望,不出一月,就先后为公师藩攻克邺城、幽州等地。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趁晋廷内乱之机,于平阳称帝,建立汉赵。石勒得知后,当即跳槽投奔了刘渊。刚刚开张的刘渊,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见石勒来投,自然欢喜不已,当即任命石勒为辅汉将军、平晋王,石勒摇身一变从一个土匪成为国字号的领导人。

    被打了鸡血的石勒,遂主动请缨,率兵三万东进寇晋。战斗中,他一马当先,冲锋在前,通过破袭战、运动战、闪击战,先后击败晋军主力,并连克壶关、魏郡、邺城、赵郡、钜鹿、常山等城,兵力一度达到十万余众。

    随着实力的增长,石勒的野心也随着水涨船高,也做起了皇帝梦,开始有意识地打造起自己的班底和团队,他通过种种手段,先后将张宾、刁膺、张敬等十余名能文能武的高端人才招致麾下,组成了所谓的“君子营”。

    有了张宾等人的加盟和“君子营”的助力,如虎添翼的石勒,不久即渡河南进,并很快又攻陷了白马、鄄城、广宗、清河、平原、阳平诸县,使汉赵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展到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

    公元310年,汉赵国的缔造者刘渊去了西天,刘渊之子刘聪接盘,继位称帝,石勒也沾光被进一步地提拔为征东大将军、并州刺史,成为一方诸侯。

    刺史的椅子尚未坐热,来年正月,石勒又“不用扬鞭自奋蹄”,亲自率兵配合刘聪等三路大军一举攻克洛阳,将晋廷赶到了江南。就在石勒欲乘胜对东晋首府建邺实施最后一击之时。天公不作美,突降大雨,且绵延三月不停。不期而至的大雨,不仅打乱了石勒的进兵计划,给晋廷带来了难得的喘息之机,也给石勒军带来了瘟疫。不出半月,石勒军便因瘟疫而死伤大半。见渡江难成,石勒遂又挥师东进,连克兖州、青州等地,至此黄河以北包括山东等地几乎尽归汉赵。

    公元318年,汉赵第二任皇帝刘聪一命呜呼,太子刘粲继位,上任不久,便被其手下大将靳准谋杀并取而代之。石勒大怒,亲提五万大军讨伐靳准,并很快将勒准诛杀。此时,想法颇多的石勒本想借机取勒准而代之,孰料,却被时为汉赵大臣的刘曜于半路截和——自立为帝。见刘曜道理的不讲,规矩的不懂,程序的不走,石勒当即气炸,遂与刘曜决裂,并于当年十一月“踢开党委闹革命”——自立单干,于襄国称王,正式建立后赵。后又经过近十年的混战,至公元328年,石勒终于败(刘)曜灭汉(赵),笑到了最后。此后,石勒又先后击败了代国、前凉、辽西、辽东等国,一度称霸北方,威逼东晋。

    公元330年九月,石勒去王称帝。三年后,公元333年七月,因久经沙场,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一代枭雄石勒去世,时年六十岁。

    石勒,作为一个文盲和土匪起家的胡人皇帝,按正常的剧本,称帝后,本应躺在功劳簿上坐享其成,忙于享乐,或是声色犬马,或是骄奢淫逸,或是滥施淫威。与石勒前后称帝的胡人皇帝大抵如此,可石勒却不走寻常路,一反常态,做了很多文明事。

    石勒称帝后,特令家乡父老前来叙旧,席间,发现少了一位“重要人物”——李阳。这李阳是石勒的邻居,年长石勒几岁,小时候曾多次向石勒挥过铁拳。石勒见其未来,便对众人笑道:“李阳今天不来,是不是怕我收拾他呀?”然后话锋一转,又说道:“以前斗殴之事,乃贫穷所致,算不得什么。如今我正欲崇信于天下,怎么会与一个匹夫计较?”说完,当即派人把李阳请来。李阳来后,石勒拉着李阳的手,笑着说:“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当天,石勒就赐李阳豪宅一栋,并拜其为参军都尉。

    虽然目不识丁,但石勒却对知识和典籍爱之有加。史称:石勒较少不良嗜好,除了行军打仗,唯一的嗜好就是听书。战斗工作之余,他总是让手下的读书人给自己读《汉书》。一次,当他听到郦食其劝刘邦把六国之后立为王侯时,当即有感而发:“此举必将失去天下!”当听到张良对此加以劝阻时,又感慨道:“张良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呀!”

    不但亲近书本,石勒对人才也特别的重视和尊重。张宾是石勒的主谋和首席智囊,自从将张宾聘来后,石勒便对其待之如师,“每朝,常为之正容貌,简辞令,呼曰‘右侯’而不名之,”且言听计从。当张宾去世时,石勒“哀恸左右”。“将葬,亲送于正阳门”,并痛哭流涕。

    长期的实践使石勒深深认识到知识和人才的重要,建国当年,他就曾多次下令要求“公卿百寮”,每岁至少要推荐贤良方正、优秀人才一人。就在石勒去世的当年,他还选拔了五名优秀的太学生进入中央工作。

    石勒对教育也特别的重视。建国后不久,他就在首府襄国建起了十五所小学,并选拔“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百忙中,石勒还亲临学校,“考诸学生经义”,对优异者予以奖励。除了在首府设置小学外,石勒还在所有郡府皆设立学官,建立学校,他明确规定每校招生规模不得少于一百五十人,且要经过三次考试方能毕业。凡是取得毕业证的太学生全部录取为“公务员”——进入州府工作,优异者选入中央。此举可谓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先河。

    据称中国科举取士制度始于隋朝,而据专家考证,隋朝的科举制度则源于石勒执政时的后赵,即在石勒实行的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石勒可谓是国考或科举取士制度的首创者。

    参考文献:房玄龄等著《晋书》、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吕思勉著《两晋南北朝史》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丛中笑

    单字解释: 国 考 的 首 创 者 居 然 是 一 位 文 盲 和 土 匪 出 身 的 胡 人 皇 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