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权谋大师伊尹

    2024.05.02 | 历史网 | 次围观

    伊尹又叫伊挚,“尹”是官职名,相当于宰相。

    关于伊尹的传说,也是五花八门。

    先来看看孟子是怎么说的。孟子说:伊尹是个农夫,“耕于有莘(shēn)之野”,有莘就是有莘氏,是当时一个部落的名称。他虽是农夫,却是尧、舜的忠实信徒,“道义”二字常记心头。如果要他做不合道义的事情,就算许予高官厚禄,他看都不看一眼;就算送他一千辆马车,他同样视若无睹。总之,在孟子眼中,伊尹天然就是个圣人,是与尧、舜一样的圣人,视金钱名利如粪土。后来商汤听说他很贤能,派人携重金请他出山。以清高自命的伊尹当然不肯为钱财而出山,他把来人给轰走了。商汤锲而不舍,像后世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一样,他也三次登门拜访,推心置腹,终于以诚心打动了伊尹。

    不过对孟子讲的故事,我们一定要小心。

    他是“性善论”的鼓吹者,喜欢把古代圣人塑造为“性善”的完美化身,一点瑕疵也没有,这恐怕只是他想象中的历史人物,充满理想的色彩,却远非真实的历史人物。

    与孟子相比,《吕氏春秋》的说法比较靠谱。

    《吕氏春秋》记:伊尹本来是个弃儿,刚出生时被丢到一片桑树林中,这个小生命,就算不被野兽吃掉,也会活活饿死。算他命大,正好有一位采桑女路过,听到婴儿的哭泣声,便把他带回了自己部落,交给部落首领。首领见这个小婴孩颇为可爱,遂把他交给一个厨师抚养。在许多史料中,都提到伊尹的厨艺是相当棒的,从小跟着厨师混,没几手绝活哪行哦。

    依《吕氏春秋》的说法,伊尹的身份不可能是孟子说的农夫,他的养父是部落大首领的厨师,他应该算是大首领的家臣或家仆。这个说法得到《墨子》一书的印证,《墨子》有这样的记载:“伊尹为莘氏女师仆。”莘氏就是有莘氏,是部落的名字;“莘氏女”就是有莘氏大首领的女儿,相当于公主;“师仆”是伊尹的身份,既是公主的老师,也是家仆,因为他是厨师收养的,地位低。

    一个地位低的家仆,居然可以成为公主的老师,可见伊尹非常勤奋好学。作为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弃儿,伊尹没有自暴自弃,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以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对于一个低贱的人,能成为公主的老师已是极大的成功。然而,伊尹的志向绝不只限于此,商汤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商汤与伊尹是如何相识的呢?

    仍然有不同的说法。

    先来看看《吕氏春秋》的说法:伊尹长大后很贤能,声名远扬,传到商汤耳中,商汤正图谋大计,遂亲自找上门来。伊尹自己也希望能为商汤效力,岂料有莘氏部落却不肯放人。为了得到伊尹,商汤索性与有莘氏部落缔结政治联姻,娶了有莘氏公主。伊尹则作为公主陪嫁品送给商汤,这算是买一赠一了,伊尹就属于“赠品”。

    不过这种说法仍有溢美之嫌。

    大家想想,伊尹当时只是一名家仆,怎么可能会引起商汤的注意呢?我猜测商汤与有莘氏联姻,纯粹只是为增强自己的实力罢了,根本不是伊尹的缘故。至于得到伊尹这个“陪嫁品”,只不过是偶然罢了。

    再来看看《韩非子">韩非子》中的一段话:“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则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这段写的与《吕氏春秋》截然不同,意思是说:上古时代,商汤是个大圣人,而伊尹是个大智者。然而以伊尹的智慧,游说商汤七十次,商汤一次也没接受他。后来伊尹利用自己善于烹调的优点,煮好吃好喝的给商汤,用这个办法来亲近他,慢慢地混熟了,商汤才渐渐发现伊尹的才能。

    韩非子">韩非子的说法显然比较接近事实。伊尹确实有才华,然而他只不过是“陪嫁品”,商汤看不起他是很正常的,毕竟两人身份、地位差异巨大。伊尹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完全是自己努力争取的结果,而且是用尽心机。孟子版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美则美矣,实则意淫成分太大。以我们的观察分析判断,伊尹的所作所为,并非孟子所认为的尧舜之道,也不是以道德的力量取胜,而是以权谋智术取胜,而这点,恰恰是商汤所看重的。

    孟子对古代充满“情怀”,容易产生“厚古薄今”的思想;相比之下,韩非子">韩非子则趋于现实主义,不会故意为古人脸上贴金,因而更接近于事实。

    伊尹成为商汤的左膀右臂后,都做了些什么事呢?

    首先,商汤派他去朝见夏桀,这是一项外交使命。这次出使应该是很成功的,具体内容我们并不清楚,但伊尹应该是消除了夏桀对商部落的敌视,他可能竭尽全力地表明商部落是完全服从夏帝的中央政权。如果不是取得成功,后来伊尹也不可能有四次前往帝都执行外交任务的机会。

    从一个事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伊尹绝非孟子口中所说的道德家。伊尹前后五次代表商汤出使夏都,之所以大获成功,与一个人的帮助密不可分,这个人就是夏桀的妃子妺(mò)喜。妺喜既然是夏桀的妃子,又怎么会与伊尹扯上关系呢?

    探讨上古史,遇到的一个大麻烦,就是各种史料相互矛盾到了极点。

    我们先来看看《国语·晋语》中所说:“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夏桀讨伐有施部落,这件事大概是发生在征岷山之前。有施部落首领打了败仗,献上了一个名为妺喜(又叫末喜)的美女给夏桀。英雄难过美人关,夏桀与之前的寒浇一样,在女人问题上栽了个大跟头。

    妺喜显然不是一般的女子,她所扮演的角色,与女艾、西施一样,是潜伏在夏桀身边的间谍。有施氏首领把妺喜献给夏桀,显然是安插一个耳目。不过光靠有施氏的力量,不足以推翻夏桀的统治,他可能暗中联络了商汤,让妺喜暗中助伊尹一臂之力。妺喜受到夏桀的宠幸,地位非同寻常,说话有分量,能帮伊尹说好话。伊尹五次出使夏都,不辱使命,妺喜功不可没。

    不过在《竹书纪年》中,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说法。

    我们前面讲过,夏桀在讨伐岷山时,收获了两个美女:琬与琰。因此他移情别恋,把妺喜给冷落了。《竹书纪年》是这样记的:“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依这种说法,妺喜之所以与伊尹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乃是为了报复夏桀的绝情。

    不管哪种说法属实,都可以证明伊尹充分地利用妺喜这个后宫资源,收集夏廷的情报,大施反间计,放烟幕弹,令夏桀失去敏锐的洞察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伊尹根本就不是孟子所鼓吹的纯粹道德主义者,而是一个深谙权谋的智者。

    伊尹为商汤争取到了什么呢?

    首先是确保了商汤的安全。

    从商汤迁都以及五次派伊尹朝见夏桀来看,当时夏桀很可能是准备对商汤下手的。据说当时商汤拥有的地盘,只有方圆七十里,不过就是弹丸之地。倘若夏桀召集更多的诸侯以围剿商汤,商汤难逃一劫。对商汤来说,必须以时间换空间,他不惜对夏桀俯首称臣以消弭战争。

    其次,伊尹可能为商汤争取到了征伐大权。

    我们从现有的史料分析,在商汤向夏桀表示臣服之前,夏桀至少发动了三场针对诸侯的战争:讨伐有施氏之战、灭有缗氏之战以及讨伐岷山之战。之后就再没有看到夏桀发动新的战争,反而频频看到商汤的四处征伐。值得注意的是,商汤的频频征伐,基本上没有遭到夏桀的惩罚或指责,只有一次是例外的,后面会说到。

    这似乎可以证明,商汤的征伐是得到了夏桀的授权,否则很难相信一个志在中兴夏室的帝王会放任商汤如此胡作非为。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那么夏桀之所以会掉入商汤设下的陷阱,完全是伊尹一手策划的,他通过妺喜等人为内应,给夏桀制造这样的印象:商汤是完全忠诚于夏王室,而且愿意为夏王室的复兴冲锋陷阵,打击那些阳奉阴违的诸侯们。

    夏桀显然被伊尹忽悠了,商汤愿意为他充当打手,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夏桀完全错了。

    商汤固然志在征伐,但不是要当活雷锋,不是要为夏帝分忧解愁,而只是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与地盘。那么要找谁下手呢?

    这里面就有大学问了。

    要打着替天子征伐的旗帜,就得讲究师出有名,所征伐的诸侯,必须是所谓“不义之国”。商汤不仅要打武力牌,还要打政治牌,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他的明智之处。此时的商汤力量仍然不够强大,他只有小小的一块地盘,因此他不能完全凭恃武力,更需要依赖谋略。

    在伊尹的精心筹划下,商汤把第一个打击目标选定为邻近的葛部落。葛部落的首领称为葛伯,当时一个部落就像一个大家族,首领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祭祀先祖,这是中国人原始的信仰。葛伯是一个荒于政事的人,他懒得搞祭祀活动,这就给了商汤出兵的理由。

    商汤便派人前去责备葛伯说:“为什么不祭祀呢?”

    请大家注意,商汤不过是个诸侯,哪来的权力去责备另一个诸侯呢?可见他确实是打着天子的招牌。葛伯看不起商汤,而且这里本来是他的地盘,商汤不久前才迁来当邻居,有什么资格来居高临下质问他呢?

    因此葛伯没好气地答说:“我没有供祭祀用的牛、羊等牺牲。”

    商汤回复说:“好吧,既然你没有,我商部落其他东西没有,就是长于放牧,牛羊多的是,我给你提供。”

    一批牛羊送到葛部落,葛伯可不喜欢这个邻居指手画脚,故意跟商汤对着干,把他送来的牛羊宰了吃掉,偏偏不祭祀,看你奈我何。

    过了段时间,商汤又派人前来问道:“为什么还不祭祀?”

    葛伯又没好气地答道:“没有祭祀用的谷物。”

    商汤回答说:“好吧,既然你没有谷物,我就让自己的部众去帮你耕种。”于是商汤命令亳地的民众前去葛地种田,不能种田的老弱之人负责在亳与葛之间运送食物。

    这下子葛伯发怒了,他娘的龚自珍,这可是我的地盘,怎么轮到你们商人前来撒野呢?于是他率一帮人,手持武器,气势汹汹地前来,把商部落的民众给赶跑了,抢了他们的食物与酒,要是谁不把食物留下,格杀勿论。葛伯哪里晓得,他这么一折腾,正好掉入商汤所设的陷阱,给了商汤出兵的理由。

    后来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在评论这段历史时,直言不讳这是商汤的“阴谋”。

    龚自珍说:“亳众者何?往(jiàn,窥探)者也,策为内应者也。老弱馈食者何?往来为间谍者也。”就是说,亳地的民众到葛地去种田,其实是前去刺探的,是去当内应的;老弱之人前去送食物,乃是充当间谍。那么你说葛伯会有什么反应呢?“强邻坚敌,旦夕虎视,发众千百人,入于其国,屯于其野,其能以无惧乎?”突然来了千把人,闯进他的国家,他能不害怕吗?所以葛伯“率其民以争之”,“乃杀其间谍者耳”。

    在龚自珍看来,葛伯的做法并没有错。你商汤派一大堆人来当间谍,我把这些间谍杀了或者赶跑,保家卫国,怎么算错呢?

    可是阴谋家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我既要捞得实利,又得装作一身凛然正气的样子。商汤早就布下迷局,装出一副乐于助人的样子,以道义为掩护,我帮你种田,你非但不领情,还杀我民众,我非得代天惩罚不可。

    既有武力作为后盾,又有道义作为挡箭牌,商汤一举出兵消灭葛氏部落,迈出扩张的第一步。

    单字解释: 权 谋 大 师 伊 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