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禅投降后写了3个字,司马昭不杀他,群臣不解,昭:倒过来读

    2024.05.02 | 历史网 | 次围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随着三国故事的不断推进,英雄一个又一个退出舞台,倒真让人有“淘尽”的凄凉。

    尤其是蜀后主刘禅与其父刘备相比,的确算是扶不起的阿斗。可刘禅投降,为何司马昭却大笑免死?

    其原因就在于刘禅曾写下的三个字,大臣们不懂其中缘由,司马昭只教倒过来读。

    中山寨刘禅投降魏国以后,司马昭为什么不直接将刘禅处死?作为争斗多年的对手,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事实上,司马昭之所以不选择动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刘禅虽然暗弱无能,但他至少还背负着蜀后主的名头。姜维为了蜀国,能够一计害三贤,将自己都搭进去。

    司马昭不敢担保,会不会有其他蜀国将领、文臣等人,如姜维一般,在刘禅死后“祸乱”蜀国。尽管动乱一定会被镇压,可总归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反倒是将刘禅压在自己手中,蜀国大臣们自然不敢有其他想法。别说他们不占道义,就是刘禅也不会答应。

    这好比金国当初从靖康之变中,掳走宋徽宗与宋钦宗,目的之一,也是让南宋方面投鼠忌器。

    其二,则刘禅在魏国境内的表现,“此间乐、不思蜀”暂且不谈。刘禅还将“中山寨”这个牌子直接挂在住处之中。

    原本还稍微有些犹豫的司马昭,看到这个门牌,瞬间对刘禅失去了所有兴趣。

    魏国大臣自然不解,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就能改变刘禅的一生?答案就像司马昭的提示一样,倒过来读就能明白:寨山中(在山中)。

    刘禅希望给司马昭传递一个信息,他的的确确不再思念蜀国,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要“隐居”山中,不问世事。

    看穿了刘禅的心思,司马昭自然对刘禅,再没有任何杀意。何况活着的刘禅,远比死了的刘禅更有用,司马又何必自找麻烦。

    其三,看到中山寨这三个字的第一时间,相信不少人都会感到十分熟悉,原因就在于“中山”两个字上面。

    刘备作为中山靖王之后,是真是假,人们无法分辨。可他为何要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原因就在于中山靖王是个地道的实际享乐主义者。

    刘禅在自己门前挂上中山寨的牌匾,另一方面也是表示,自己会成为中山靖王那样的人,不会再动刀兵。如此胸无大志、只求自保的刘禅,实在让司马昭提不起半分兴趣。

    可能有人会想,倘若这是刘禅的缓兵之计怎么办?就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

    关键是刘禅有这个心思也没这份能力,即便有这份能力,实际社会背景和社会现实也不允许他这么做。

    当刘禅被软禁在魏国境内的时候,蜀国军民早已被全部镇压。哪怕放任刘禅回去,也会一直处于监管之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知道却没有解决办法,这才是刘禅最头疼的地方。与其继续毫无意义地坚持,不如尽早认清现实,老老实实做个中山靖王。

    蜀国的失败时至今日,不少人依旧将蜀国的失败,归结在刘禅头上。当邓艾率领数千魏军越过阴平小道,兵临成都城门前的时候,刘禅竟然没有选择抵抗。

    支持蜀国的人,始终不愿意接受这件事情,倘若刘禅能够再坚持一下?倘若他能等到姜维回援成都,结局是否就会不一样?姜维集整个蜀国之力与魏国一战,胜负又犹未可知?

    人们总是过于理想化的思考某个问题,却忽略了最基本的现实。即便刘禅未曾出城请降,蜀国也不会是魏国的对手。

    军事谋略在实际战争中,的确十分重要。只是差距到了一定地步,谋略能够起到的作用,也必将大打折扣。

    裴松之就曾经在《三国志注》中提到:仅从魏国和蜀国两国的地盘、人口、军事实力对比来看,已经达到了9:1的程度。

    如此巨大的差距下,哪怕诸葛亮重生,蜀国也很难和魏国正面抗衡。刘禅投降,是他个人的选择,却也是他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后人常以“扶不起的阿斗”评价刘禅,可缘由并不是他没能守住父亲刘备留下的产业,仅仅只是他和刘备相比,的确表现得十分一般。

    刘备从织鞋贩履之徒成为一方霸主,刘禅又从霸主继承人“乐不思蜀”,这才令人深感遗憾。

    单字解释: 刘 禅 投 降 后 写 了 个 字 司 马 昭 不 杀 他 群 臣 不 解 昭 倒 过 来 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