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中国这座城,是时候被扒一扒了

    2024.05.02 | 历史网 | 次围观

    最近,三星堆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轰动全国。

    近年,各种文物珍宝成了“网红”。

    从故宫及其周边文创的走红,到如今越来越多文物宝藏、考古发现的出圈,历经千年的文物,终于又“活”过来了。

    但肉叔又很着急。

    中华文化体系庞大,有不少辉煌的文明还未被大家全面认知。

    例如,世界现存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产:

    敦煌。

    此刻在你脑海里,是不是只有一个词:莫高窟?

    实际上,敦煌并不只有莫高窟。

    是时候换一种方式,带大家打开这座宝藏城市。

    《敦煌:生而传奇》

    这里是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的必经地。

    它一度是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汇流中心,被誉为“东亚文化之都”。

    这里有“春风不度玉门关”,有“西出阳关无故人”。

    还有活生生的“中国西部建筑艺术博物馆”,敦煌古城。

    正所谓:

    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文明到底曾经有多灿烂辉煌?

    仅靠被岁月侵蚀过的景观去展示,远远不够。

    于是,另辟蹊径的《敦煌:生而传奇》找到了全新的节目形态:

    首部人物纪传体、剧情式纪录片。

    说白了,就是用人物来串联故事。

    什么人?

    曾经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给你活生生地展示什么叫辉煌。

    肉叔接下来要说的这个男人,你可以先猜猜是谁:

    东汉初始,王莽乱政被平定后,中原地区百废待兴。

    就在这个时候,被西汉王朝驱逐出的北匈奴,趁着乱政又开始作妖。

    他们企图重新控制西域,不断在河西一带疯狂试探。

    匈奴,一直是汉朝统治的大难题。

    汉朝后来修筑了一条长城,想以此作为阻挡匈奴侵扰的界限。

    但即便如此,依然无法阻挡匈奴的来势汹汹。

    这样一来,此处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危机重重。

    在地理上,敦煌就如一道屏障。

    如果敦煌陷落,那汉朝江山也难以安定。

    公元73年,汉明帝派遣一支军队前往敦煌。

    而这支军队里有个人,将在此后激荡着西域的历史风云。

    不卖关子了,他就是班超。

    说来也神奇,姓班这一家都是牛人。

    父亲班彪是当时有名的文人,一心想要续写司马迁的《史记》。

    在他去世后,大儿子班固子承父业,继续修西汉的史实,最终写成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鸿篇巨制《汉书》。同时,妹妹班昭也为《汉书》做了不少贡献。

    虽然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浓厚的家庭中长大,可班超志不在此。

    看他的偶像就知道了——卫青、霍去病,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武将。

    然而,周围的同僚都不看好他。

    认为一个小小的史官居然还想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做梦吧。

    班超不服。

    这时候,正值汉明帝招募军士,增兵西域。

    于是胆识过人的班超决定放弃文吏,征战沙场。

    “投笔从戎”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毕竟他作战经验不算丰富,上头本来给他增派了不少兵力。

    但班超很狂。

    他说:兵多无益,36个人就够了。

    36个士兵,全都是班超亲点,其中就包括副将甘英和知己德虎。

    初出茅庐的班超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

    他认为,西域之务,单靠防御远远不够,要掌控大局。

    班超的考虑是有道理的。

    敦煌是要害之地。

    一旦失守,往小了说,整个河西走廊就会受到严重的军事威胁。

    往大了说,整个西域和中原的交通都要因此断绝,这对后续经商十分不利。

    于是班超想了个法子:

    以邦交谋略,巩固实力。

    第一站,便是鄯善。

    鄯善是西域的一个小国,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

    但班超自知此行不简单,堪比鸿门宴——表面上是鄯善国设宴款待汉朝使者,实则杀机四伏。

    副将甘英提醒,这或许是个陷阱。

    没想到,胸有成竹的班超说出了流传后世的名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果不其然。

    在宴会期间,匈奴伏兵已经在外面包抄,要取班超的人头。

    没有准备就前来应战的,是莽夫。

    显然班超早有应对策略。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伏兵一一杀绝。

    还特意把人头还给广大王,也就比狠人多一点吧。

    这些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丝绸之路,一下子让西域人对汉朝改观不少。

    由此,也奠定了平定西域的基础。

    同时,班超也晋升成为当时西部戍边最高级别的将领之一。

    如果说班超只有勇无谋,那他还不足以成就大事业。

    在另一次战役中,充分体现了班超的雄才大略。

    劲敌贵霜帝国,拥有大量的人口和士兵,疆域也达到东汉的一半。

    占领着丝绸之路的要地,也开始想打西域的主意。

    贵霜王闫膏珍目中无人,对班超不太了解,于是就想试一试水。

    用什么方式?

    和亲。

    当时中原的和亲政策有两个原则:

    “要么我比你弱,或者说咱俩实力相当,我奈何不了你

    要么你彻底服从我,我用和亲来安抚你,咱俩维持关系”

    班超瞧不上贵霜,自然是拒绝和亲。

    但无疑,相当于下了一纸战书。

    可对于班超而言,敌众我寡,此战胜算不大。

    这次班超再一次发挥了他过人的军事谋略。

    他将中原地区的一些彪悍的罪犯集结起来,一路招兵买马,成立强队。

    但仍然势单力薄,不能硬碰硬。

    那怎么办?

    借助地理优势,发起奇袭。

    敌方翻山越岭,又在沙漠中走那么多天,自然容易疲乏。

    这次兵分两路,一路埋伏在水源之地,切断粮草。

    一路在途经处蹲守,杀他个措不及防。

    “我们无须进攻,只要把他们引到这里,然后,关门打狗”

    结果正如班超所料,他们以少敌众,赢下这场战役。

    班超却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他把敌方首领放了。

    手下都不明白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班超解释:

    “留他一命,我们就多了一个心悦诚服的强大盟友,岂不更有价值”

    直到公元93年,历经20多年的政治联盟和军事震慑,班超平定西域,完成当初的宏愿。

    很快,班超的小目标又升级了——一路西行,探索世界。

    此行一万六千里,对当时而言,难度并不亚于今天人类登月。

    甘英之旅,横跨四个帝国,最远到达波斯湾,甚至地中海。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近罗马帝国疆域。

    得益于这样的探索,让人们发现,中原之外,还有广阔的世界。

    于是。

    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财富和憧憬,各种文化汇集在敦煌。

    交流与融合,新的文明正在萌芽发育。

    有人的地方,就有征服和权谋。

    这片土地上,正在铸造新的传奇。

    《敦煌:生而传奇》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敦煌。

    以历史人物作为切入点,平衡虚构和纪实,用情节和叙事张力,谱写一部跨越千年的文明史诗。

    不同时代的人们赋予了敦煌独特的气质,共同造就了它的辉煌。

    除了班超,还有各路英雄豪杰的心血。

    像仓慈太守。

    曹魏王朝时期,权利更迭让敦煌陷入混乱,百姓日子也苦。

    它开始失去曾经的辉煌地位。

    皇帝曹叡派遣仓慈到敦煌进行治理。

    仓慈到任后,大刀阔斧,誓要让敦煌焕然一新。

    只可惜上任几年后,他就去世了。

    《三国志》里这么评价他:吏民悲感如丧亲戚。

    他死了,官吏百姓就像亲人死了一样悲伤。

    从民不聊生,到百姓安居乐业,仓慈到底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敦煌还有一个名字,叫佛国。

    这跟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有着很大关系,佛教是她的信仰。

    那一尊尊神秘精美的大佛,究竟隐藏着那个时代多少辉煌?

    晚唐,政局动乱,敦煌再次面临危机。

    好在有一位传奇僧人洪辩。

    在他的领导和主持下,敦煌译经不已,开窟不止。

    举世闻名的藏经洞,便是他的禅室。

    后来,战争四起,海上贸易兴起,敦煌被历史遗忘了。

    直到20世纪初,得益于道士王圆箓的偶然发现,敦煌莫高窟才得以重见天日。

    与此同时,窟中竟还有各种震惊世界的敦煌文书:

    佛经典籍、法器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文书。

    这些文书里,又蕴含着怎样的奥秘?

    肉叔不剧透,大家都去纪录片中寻找答案吧。

    关于敦煌的命运,《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一书中这么总结:

    “莫高窟重现人间以来,一直被寄予难以负荷的民族情感。她在一个‘错误的时代’被发现,在盛世和末世的转换之间,这些精美的洞窟和浩如烟海的文物,面临过动荡与浩劫。”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最早发现敦煌莫高窟价值的,是外国人。

    更严重的是,里面不少精品,被当时文物保护意识薄弱的国人贱卖到国外。

    这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延续,无疑是一种伤害。

    所以陈寅恪曾经说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藏经洞的文物流失,无疑是一个警示。

    敦煌。

    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六大宗教和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地。

    它粗犷、硬气,充满野性之美。

    而在这部充满西部浪漫美学的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碎片。

    他们身上有血性、有勇气、有远见。

    这群历史洪流下的人,推动了敦煌走向辉煌,是他们成就了敦煌的传奇基因。

    或许对于那时候的他们来说。

    这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

    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将传承接力下去。

    说到底,看历史遗迹、看博物馆珍宝到底看什么?

    不仅仅是用眼去看。

    更要用心去看。

    文物作为历史的载体,在无声地向我们诉说它们的经历。

    那是无数个像你和我一样活生生的人,留下的生命痕迹。

    如同当下的我们,正被身边的一草一木默默记录。

    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

    说回开头,近年各种文物成为“网红”。

    这是大好事。

    但这种现象的背后,应该多一份警惕:

    别让文物热潮,仅停留于追求表面的热度。

    了解藏在其中的文化价值,才是灵魂所在。

    一共5集,每集30分钟的《敦煌:生而传奇》做到了。

    历经千年的文物,终于又“活”过来了。

    这样的“网红”越来越多,真好。

    单字解释: 中 国 这 座 城 是 时 候 被 扒 一 扒 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