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朱彦夫14岁参军17岁赴朝,在朝鲜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后来怎样了?

    2024.05.02 | 历史网 | 次围观

    对于排雷英雄杜富国的事迹,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2019年的7月31日,杜富国被授予了“排雷英雄战士”的荣誉称号,同年9月25日他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然而就是这一次的授奖,杜富国见到了一位传说中的被评定为特等伤残军人的老英雄!

    这位老英雄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10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在长津湖的一次战斗,老英雄失去了两只手,两只脚和一只眼睛!

    2019年,这位老英雄与杜富国一起出现在北京,他们都被国家授予了“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随后老英雄又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这位老英雄是谁?他做过什么呢?

    他时代楷模——朱彦夫。

    沂蒙少年

    在中国,曾经有一个偏远也很落后的地方。

    这里的土地贫瘠,荒山遍布。但这里的人民能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并且永不服输!

    陈毅元帅曾经深情地说过:

    “我就是躺在了棺材里,也忘不了这里的人民!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是他们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无论是陈毅、刘少奇、徐向前,还是罗荣桓、粟裕、罗炳辉,他们都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这片红色的热土便是沂蒙!

    我们要聊的老英雄朱彦夫,他就出生于沂蒙山的沂源县张家泉村。

    1933年朱彦夫出生,在他14岁的时候,便加入了我军部队。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毕竟不是红军时期,也不是抗日战争年代,而是解放战争时期,此时我军可谓是兵多将广,哪还需要一个14岁的孩子参军呢?

    其实这并不是需要与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沂蒙精神的问题!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生活的老百姓,都有这样一种理念——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战争年代的沂蒙山,每一个儿郎都渴盼着奔赴沙场,为国而战!也正是因此,14岁的朱彦夫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军。

    一个14岁的孩子,他在战场上能干什么?

    朱彦夫参加了淮海战役,参加了渡江战役,前后参加的战斗有上百次。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他多次负伤,也多次立功,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朱彦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和国战士!

    1950年,为了保家卫国,17岁的朱彦夫跟着部队跨过了冰封的鸭绿江。老家山东已经很冷很冷了,但是朝鲜的冬天却再一次刷新了朱彦夫对冬天的认知。

    看着自己和战友身上的单薄衣服,想着夜晚零下30多度的极寒天气,再看看不远处的长津湖250高地,朱彦夫和战友们用坚强的意志抵御着严寒。

    当天夜里,长津湖被一片银色素裹,怒吼着的北风灌进了战士们的嘴巴里,鼻腔里,耳朵里。就在这时,连指导员一声令下,朱彦夫和战友们发起了冲锋。

    这一刻,他不是一个17岁的少年,他是一个抱着枪的战士!他是一个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勇士!

    一整晚的激战,鲜血染红了这片银装素裹的大地,朱彦夫和战友们也成功地夺下了长津湖250高地。虽然战斗取得了胜利,但是所有人的神情都很凝重,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考验还没有开始!

    气吞万里,少年如虎

    第二天天亮后,朱彦夫抬头看着阵地上方那密密麻麻的飞机,稚嫩的脸庞上却是古井无波。很快,一个又一个的黑点,伴随着天空中飘飘扬扬的雪花,一起坠落了下来。

    一声又一声刺耳的破空声后,便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整个250高地顿时陷入一片火海。朱彦夫一动不动地趴在阵地上,耳边不时传来战友们痛苦的哀嚎声。

    他不知道自己脚下的这个山岗叫什么名字,但他知道,自己的连队要守在这里,哪怕是要全部牺牲。

    看着漫天的雪花纷纷扬扬地洒下来,然后落到了自己的伤口之上,朱彦夫的心里突然间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漫天大雪能不能融化自己的伤口呢?

    没等到自己想明白,山下便响起了美军冲锋的声音。

    伴随着连长的一声怒吼,战壕里的战士们纷纷露出头来,向对面的美军发起了激烈进攻。美国人一看大事不妙,于是立刻掉头就跑,然后美军飞机再次登场,就跟“青蛙甩籽”一般,把一群一群的炸弹甩到了250高地。

    “甩完籽”,美国大兵再冲锋,然后再撤退,再“甩籽”......

    就这样,双方一连打了好几天,朱彦夫不知道美军飞机究竟“甩了多少籽”,但他知道自己趴着的山头已经比之前矮了将近半米,随手抓一把身边的土,里面都是满满的弹片。

    又一次击退美军的进攻后,疲惫不堪的朱彦夫趴在阵地上,一点都不想动了。

    这个时候,他忽然感觉整个250高地很安静,静得有些可怕!他吃力地转动了一下脖子,发现身边的战友都已经牺牲了,他又高声喊了几声,结果并没有人回应他。

    朱彦夫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情,整个阵地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

    想起那些出生入死的战友们,朱彦夫的眼眶不禁湿润了,他毕竟只是一个17岁的孩子!但是朱彦夫根本来不及悲伤,因为他听到了美军进攻的号角。

    擦掉眼泪,迅速将机枪压满子弹,朱彦夫开始向山下的美军发起最后的攻击。

    对面的美军有整整两个营的兵力,而朱彦夫只有一个人,他没有创造奇迹的运气,也没有创造奇迹的能力。很快美军便攻上了山头,在距离朱彦夫不远的地方,美军开始向他投掷手雷。

    几颗手雷落在了朱彦夫的身旁,没有犹豫,朱彦夫抓起一个手雷反扔了回去。但是当他去抓第2枚手雷的时候,身边的几个手雷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生了爆炸。

    一瞬间,朱彦夫便失去了意识。攻上来的敌人怕有人苏醒过来,就用刺刀挨个捅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朱彦夫也被捅了好几次。

    或许是老天爷眷顾,朱彦夫竟然缓缓地醒了过来。

    当朱彦夫睁开眼睛的那一刻,漆黑的夜晚让他看不到一丝的亮光,受伤的双眼让他只得摸索着用军装紧紧勒住腹部。

    他已经站不起了,长时间的昏迷让他冻坏了四肢。朱彦夫的身体有多么疼痛,我们无法想象。但即便这样,他还是坚持着向阵地外爬了过去,他要去寻找大部队。

    但因为失血过多,过了没多久,他便再一次晕了过去。

    就这样,醒了就接着向前爬!

    不知过了多久,当朱彦夫再次醒来时,他看到自己的身边站满了医生和护士,朱彦夫知道自己终于得救了。但是当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后,他的脑海中只剩下一个想法:你们为什么要救我?为什么不让我死!

    沂蒙人的品质

    在朱彦夫昏迷的时候,被路过的志愿军战士救了回来,他先是被送到志愿军后方医院,但是因为伤势过重无法医治,于是部队又连忙把他送到了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

    在朱彦夫昏迷的93天时间里,医生为他进行了47次手术,虽然最终保住了他的性命,但是他的左眼永久失明,右眼视力也只剩下了0.3,因为冻伤,医生又不得不将他的双手和双脚进行了截肢。

    看着如今的模样,朱彦夫决定自杀,他不想给国家添麻烦,也不想以这样的身躯苟活于世。随后他开始绝食,开始想方设法的死去,对于医院的治疗,他也表现得非常抗拒。

    鉴于这种情况,医院只好向上级进行了汇报。

    很快,一位首长便来看望了朱彦夫。当他见到朱彦夫后,也不禁陷入了沉默,最后他只对朱彦夫说了一句话:

    “你这么做,对得起死去的战友吗?对得起为了救活你,进行了40多次手术的医生和护士吗?你有资格这样做吗?”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朱彦夫如梦方醒。

    是啊,自己有什么资格死呢?这条命是战友救回来的,是国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救回来的,自己一心求死,对得起国家吗?对得起战友吗?

    想通这些后,朱彦夫终于振作起来,他不但开始艰苦的生活训练,而且在康复训练的闲暇,还主动学习文化知识。

    1956年,带上了17斤重的假肢后,朱彦夫终于能够自由活动了。这时他做了一个决定,他不想再让国家养着自己,他决定回家务农。

    办理完退伍手续后,朱彦夫离开了荣军休养所,拖着伤残之躯回到了老家沂蒙山。

    发光发热的后半生

    1947年朱彦夫参军入伍,直到1956年才终于回家,虽然他的身躯遭受重创,但他仍有满腔的热血。当朱彦夫回到张家泉村后,悲痛的母亲劝她再回到休养所去,因为她也无力照顾重残的儿子。

    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朱彦夫谎称回休养所,但他却趁机将自己关在了小屋里练习自理能力。吃饭、穿衣、喝水、拆装假肢等等,经过近一年的苦练,他终于有了基本的自理能力。

    1957年,这一年对于朱彦夫来说,堪称是双喜临门。

    朱彦夫的善举感动了镇子上的一位叫陈希永的女护士,当她得知朱彦夫在朝鲜战场的英勇事迹,很是敬佩,于是便主动来到了朱彦夫家里,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慢慢的两个人产生了好感,最终结为夫妻,相濡以沫数十年。

    除了新婚之喜之外,1957年村子换届选举时,大家一致推荐朱彦夫当选村书记。而朱彦夫也没有推辞,他早已经下定决心带村民们发家致富。

    张家泉村就是一个典型的沂蒙乡村,村子三面都是山,土地又少又贫瘠,老百姓们都是靠天吃饭,碰上好的年份,勉强能吃上一口热饭,但是碰到灾荒之年,全村人就只能出去讨饭。

    人们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朱彦夫也知道知识对于农民的重要性。

    于是,朱彦夫决定取出自己的退伍费和补偿金,在村里创建一个图书馆。他先是到镇上买了几百本书籍,然后又找好了地方。但是在打书架时却犯了难。

    那时,村里的条件是异常的艰苦,要什么没什么。不得已,朱彦夫打起了母亲棺材板的注意,但是母亲哪能同意,便对他说:

    “什么都可以依你,就这个不依你!”

    朱彦夫无奈下,动了“心眼”,他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谁来了都不理。母亲都是心疼儿子的,看着儿子这样折磨自己只得答应了他。

    就这样,村里第一个图书馆建成了。刚建成时,村民们看热闹似的都往图书馆里钻,但没多久图书馆就冷清了起来。因为,村里的人没几个识字的,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为了改变这个情况,朱彦夫又自掏腰包在村里建了一所夜校。他自己担任教员,教乡亲们识字。

    一开始,乡亲们还不太愿意,但是朱彦夫对他们说:

    “没有文化是不行的,我们村几百口人连个高小生都没有,不要说科学种田了,连记个账都做不到。而且没有文化也适应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以前也没有文化,是在受伤后慢慢学的,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学习并不难的。”

    在朱彦夫的劝解下,村民们白天在地里干农活,晚上就到夜校里学习知识,慢慢的村民们几乎全都告别了文盲。

    从1957年一直到1982年,朱彦夫在村支书的位置上干了整整25年。他带领着村民们治山,治水,造田,架电,一个个都是大工程,都是村民们想都不敢想的工程,但是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大家攻坚克难,完成了这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

    在这25年的时间里,村子里新增数百亩粮田,9口水井和3个大口井(东西24米,南边33米,深6米)以及一个1500米长的灌溉水渠,山上的苹果树和花椒树也让荒山长出了摇钱树。

    在1978年,村子里还通上了电,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这是朱彦夫跑了整整7年,自筹器材才建成的。

    张家泉村在朱彦夫的带领下越来越好,越来越富裕。但是东奔西走,用坏好几副假肢的朱彦夫,却再一次病倒了。

    1982年,因为身体和疾病的原因,朱彦夫再也无法担任村支书了,于是他主动让贤退了下来。但是在之后的时间里他也没闲着,而是选择将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全都用笔记录下来。

    1987年,朱彦夫开启了他的写作生涯。耗费了整整7年的时间,朱彦夫创作了两本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这两本小说的书稿全都是朱彦夫一个人,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因为学问不高,他为此翻烂了4本的字典,还用坏了几十支笔,用掉了半吨多的纸。

    当一位将军看到《极限人生》这本书后,立刻亲笔题写书名并且题词:

    “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一个没有四肢,失去了左眼,右眼视力仅有0.3的老人。

    一个没上过学,但是却参加过上百次战斗的战士。

    一个10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的残疾人!

    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沂蒙山。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有人说他是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其实他谁都不是!他就是沂蒙儿郎——朱彦夫!

    单字解释: 朱 彦 夫 岁 参 军 岁 赴 朝 在 朝 鲜 失 去 了 四 肢 和 左 眼 后 来 怎 样 了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