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尚书王经:魏帝曹髦亲信,甘露事变时拒绝向司马昭告密,最后结局如何

    2024.05.02 | 历史网 | 次围观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甘露五年(260年),曹魏皇帝曹髦与权臣司马昭为了争权而爆发了甘露事变。当时曹髦的实力明显弱于司马昭,此战无异于白白送死,尚书王经也对此心知肚明。那为何王经还要选择忠于曹髦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出仕为官

    王经出身清河郡的一个平民家庭,自小就过着贫寒的生活,但他没有被生活的困难所击倒,反而勤奋好学,逐渐变为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当时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入仕当官的权力掌握在世族门阀手中,平民子弟很难出人头地。幸好同郡大族出身的崔林听说王经有才,便向世人主动推荐,这才使王经名声大噪并融入世族圈子,成为当时名士。

    始经为郡守,经母谓经曰:"汝田家子,今仕至二千石,物太过不祥,可以止矣。"经不能从,历二州刺史,司隶校尉,终以致败。(三国志·夏侯玄传)

    不久王经就在曹魏朝廷的征召下出任江夏太守,成为第五品的中级官员。王经的母亲担心儿子不会为官,便劝他说:“你是老百姓的儿子,现在一下就当了两千石的大官,恐怕会有不祥的灾祸,就不要去了。”

    王经不愿默默无闻的度过一生,想要建功立业,便没有听母亲所说,执意当了江夏太守。随后大将军曹爽给王经送来二十匹绢,让他想办法换成东吴的特产。王经认为魏吴敌对,与东吴做生意是背叛大魏,不做就得罪了曹爽,只得弃官不做回了老家。

    王经母亲对儿子突然回家感到奇怪,便询问原因,王经于是据实回答。王经母亲知道儿子这下闯了大祸,担心曹爽不会放过他,便以他擅离职守为由,主动在其属吏面前打了他五十板子。曹爽听了此事,便没再追究王经。

    二,狄道之战

    正始十年(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曹爽掌权,王经因为没有依附曹爽而获得启用,重新担任地方大员。当时蜀汉屡次北伐曹魏,王经便被调任雍州刺史防备蜀将姜维。

    正元二年(255年),曹魏权臣司马师病死,姜维趁机伐魏,发起了狄道之战。王经没有多少实战经验,以为蜀军远道而来必然疲惫,加之自己兵力处于优势,便不顾上司征西将军陈泰要他固守狄道的决定,主动迎击蜀军。结果魏军洮河惨败,只得退守狄道。

    幸好狄道作为陇西郡治所城池坚固,王经才得以与姜维长期对抗。一个多月后陈泰带领的援军抵达,姜维只得退军。狄道之战后权臣司马昭认识到王经不懂军事,便迅速将其调离雍州,改任他为司隶校尉。

    三,侍奉皇帝

    当时曹魏皇帝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权,于是暗中拉拢大臣对抗司马氏。但多数大臣畏惧司马昭势大,要么选择依附司马昭,要么明哲保身,只有王经等少数人还忠于曹魏。曹髦对王经的忠诚十分高兴,便升他为尚书。

    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逼迫曹髦封他为晋公,还授予九锡。曹髦知道司马昭篡位就在眼前,不甘心再当傀儡皇帝的他决定拼死反抗。随后曹髦找来王经与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商议起兵讨伐司马昭。

    赖宗庙之灵,沈、业即驰语大将军,得先严警,而此儿便将左右出云龙门,雷战鼓,躬自拔刃,与左右杂卫共入兵陈间,为前锋所害……又尚书王经,凶逆无状,其收经及家属皆诣廷尉。(三国志·三少帝纪)

    王经知道曹髦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便劝他继续隐忍,不要白白送命。但曹髦心意已决,执意召集数百侍卫声讨司马昭。王沈、王业不愿陪着曹髦送死,便劝王经跟他们一起去找司马昭告密。但王经不愿做卖主求荣的小人,便拒绝了二人的拉拢。

    四,忠君被害

    随后曹髦被司马昭部下轻易杀害,王经及家属则因为心存魏室而被逮捕入狱。王经在被捕的时候与母亲辞别,其母则保持镇定,笑着对儿子说:“人哪有不死的!以前之所以一直阻止你当官,就是害怕你不得善终。现在你是因为忠于大魏而丧命,我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然后司马昭污蔑王经是凶恶叛逆,命人将其母子处死。王经的故吏向雄和皇甫晏感念王经的知遇之恩,便不顾生死前去为他送行,还出钱将其母子安葬。

    单字解释: 尚 书 王 经 魏 帝 曹 髦 亲 信 甘 露 事 变 时 拒 绝 向 司 马 昭 告 密 最 后 结 局 如 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